|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三孩家庭二女兒 我是多余的孩子嗎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對於安徽長大的張琴來說,“為什麼把我丟掉”卻是纏繞她十幾年的一道枷鎖。2020年中秋節,30歲的她第一次踏上了通往親生父母家的道路。


  從記事起,她就隱隱約約聽旁人說,“你是你爸爸用菜籃子提回來的”,她將信將疑;15歲時,她無意中發現母親給弟弟買了一份保險,沒給她買,尚處叛逆期的她氣不過,鬧著要找親生父母。

  一開始,家人騙她說,你是從隔壁村的姑姑家抱來的,她號啕大哭,跑去追問姑姑“為什麼你要哥哥不要我”。直到瞞不住了,長輩才告訴她,在1990年1月一個寒冷的早上,她被養父從鄰省江蘇省江陰車站抱回。當時養父母曾有過幾個孩子,都沒有保住,聽人說要抱一個回來才能繼續生,就撿到了路上遇到的她。


  尋親的唯一線索是夾在襁褓裡的一張紅紙,上面寫著她的出生日期和時間。這是養父母為她留存下來的證據,如今這張紙被揉得皺皺巴巴,有些地方還褪了色。

  隨著年歲增長,她心裡知道,親生父母應該是為了生兒子而棄養她,這種情況在她的村子裡並不少見。但畢竟自己來人間走一遭,她只想知道親生父母還在人世否、長什麼樣、過得怎樣。

  在參加工作後,她的願望更加強烈。她求助過央視,四散過尋親信息,都沒有下文。2016年,張琴尋找到了江陰尋親志願者協會,作了登記。

  事情終於在2020年有了轉機,7月的一天,她接到了志願者的電話,告訴她江陰某村有一對老夫妻在找女兒,比對他們的DNA數據,顯示匹配。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她心裡反而有些忐忑。

  她幾個晚上睡不好覺,又是糾結那個答案,又為如何平衡親生父母與養父母家庭的關系感到困擾。最後促成她下定決心的還是養父的一句話,畢竟“血濃於水”。


  中秋節那天,她終於踏上回鄉的路。親戚來了大半,他們在通往家中的道路鋪上鞭炮,在家擺上滿滿一桌喜宴。見到親身父母,她們抱頭痛哭。在江陰,父母要給失而復得的孩子喂湯圓,以示團圓。

  自覺虧欠許多的母親拉著她的手講起當年,她才了解當年自己被丟棄的真相。30年前的冬天,重男輕女的奶奶看到兒媳婦生的第二個孩子仍是女兒,掩不住失望。此前,大孫女的出生已經讓她向兒子放了狠話,盡管計劃生育執行嚴格,也一定要生到兒子為止,大不了把房子拆了。

  他們決定把剛出生的她送給附近一戶殷實的人家,但生母抱著她遲遲不肯撒手,等到送去時對方稱已收養了別的孩子;生母松了一口氣,以為這件事就此了結。未曾想婆媳矛盾越來越激烈,剛剛出生23天的她被第二次送出家門,直到一周後張琴的生母才得知,女兒被遺棄在江陰車站。


  那時她再找過去,孩子已不知所蹤。他們去過江陰市尋找,但沒有想到她已被帶到安徽。又過了7年,這個家庭迎來第三個孩子,如願以償,是個男孩。

  

  在認親後,張琴身上背負著“兩個家”。平時節假日,她回過幾次親生父母家,回安徽養父母家都挑周末。在過年團圓的日子,她選擇一個人在單位值班,為了“兩邊都不得罪”。

  她覺得自己回親生父母家像個“重要的客人”,需要不時串門走動,卻也無法“肆無忌憚”。當親戚聊到激動時,他們會不自覺地說起當地話,張琴聽不懂,只好在一旁默默玩手機。

  和姐弟相處,她覺得更自在,他們會一起逛街、聊天,但基本不談錢。剛剛和親生父母剛見面時,張琴包了紅包,但母親覺得虧欠女兒太多,退了回來。此後,她回家都只帶禮物,大姐和小弟也默認不用她來分擔養老費用。這讓她覺得,他們只維系著“親戚”關系。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4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6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