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不斷百思想(學習心得)
1,真心覺照下的起心動念,就是六祖的不斷百思想,這和凡夫的不斷百思想的區別就是:
1),凡夫沒有覺照;
2),凡夫會住於此念,菩薩是“用此念,離此念”;
3),凡夫沒有法身向上。
“真心覺照下的起心動念”:
起心動念前,對於某一個外境,他會有N種選擇,選擇的標准就是“法身向上”,就是“無貪嗔癡疑慢,平等無分別,隨順眾生,利益眾生”。
所謂“轉識成智”,就是這樣在N種選擇中,做“法身向上”的選擇時,逐漸逐漸積累經驗完成的。
2,心平何勞持戒
“心平”,就是心沒有動。也就是無念,無住,離此念。。。
比如,和尚背女子過河,他只是,身體在背,心裡無念,所以他沒有破戒。
3,行直何用參禪
行直:淨慧老和尚的“專注於當下”,“正念動中禪”,“做得了主”,無念,無住。。。(各種功夫)
4,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知見”--------》根所覺知的
“立知”,和“無見”的“知”,“見”-------》識念。
所以說來說去,“舍識用根”,“無念”,“離念”,“無住”。
5,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知幻 == 知道(覺知,覺照)到這一切是虛幻的
即離 == 離念,無念,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加大自己“知幻即離”的時間,
要做到像黃念祖大德說的,“大定無出無入”,亦即時時刻刻都在“知幻即離”中,白天“知幻即離”,晚上做夢也要 知幻即離”。
6,安住真心:
真心無形無相無念,但是了了靈知。
1,真心覺照下的起心動念,就是六祖的不斷百思想,這和凡夫的不斷百思想的區別就是:
1),凡夫沒有覺照;
2),凡夫會住於此念,菩薩是“用此念,離此念”;
3),凡夫沒有法身向上。
“真心覺照下的起心動念”:
起心動念前,對於某一個外境,他會有N種選擇,選擇的標准就是“法身向上”,就是“無貪嗔癡疑慢,平等無分別,隨順眾生,利益眾生”。
所謂“轉識成智”,就是這樣在N種選擇中,做“法身向上”的選擇時,逐漸逐漸積累經驗完成的。
2,心平何勞持戒
“心平”,就是心沒有動。也就是無念,無住,離此念。。。
比如,和尚背女子過河,他只是,身體在背,心裡無念,所以他沒有破戒。
3,行直何用參禪
行直:淨慧老和尚的“專注於當下”,“正念動中禪”,“做得了主”,無念,無住。。。(各種功夫)
4,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知見”--------》根所覺知的
“立知”,和“無見”的“知”,“見”-------》識念。
所以說來說去,“舍識用根”,“無念”,“離念”,“無住”。
5,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知幻 == 知道(覺知,覺照)到這一切是虛幻的
即離 == 離念,無念,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加大自己“知幻即離”的時間,
要做到像黃念祖大德說的,“大定無出無入”,亦即時時刻刻都在“知幻即離”中,白天“知幻即離”,晚上做夢也要 知幻即離”。
6,安住真心:
真心無形無相無念,但是了了靈知。
其反義詞:向外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