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十年海歸兒與父爆沖突 反映啥

日期: 2019-07-17
新聞主題: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習近平,胡錦濤,江澤民,鄧小平,毛澤東,薄熙來,周永康

來源: 今日話題

  不要把兒女培養成理想中的高大上,最好是以平凡、普通、勤勞、善良、孝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為目標

  耗資百萬送子出國留學的王先生,不滿兒子一直在家啃老不工作,與其沖突不斷升級。賣兒子車、砸父親車、砸兒子家、揚言砍父親……這起南京家庭糾紛的火爆場面引發輿論熱議。

  海歸與啃老,這兩個關鍵詞讓這則新聞的熱度提升了一個檔次。然而,公眾和網友對此事的態度,卻透露出當下社會價值觀的模糊和困惑之處。而語焉不詳的敘事、激烈異常的畫面,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新聞事實,迎合了用戶的閱讀趣味。

  一系列問題都在提醒我們,一則爆款新聞的走紅,似乎並不那麼簡單。

  海歸啃老,社會轉型期的價值困惑

  新聞視頻中的火爆場面,為何讓人感到格外痛心?父子反目、家庭分裂,可謂中國人不可承受之痛。而“啃老”行為,更與當代中國社會的正確價值觀格格不入。

  文化人類學者閻雲翔曾在《中國社會的個體化》一書中詳細描繪了中國上世紀九十年代社會開始轉型後,個體逐漸得到凸顯的過程。根據其介紹,自那時起,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從家庭、親屬、社區、工作單位等約束關系中獲得了更多選擇的自由,也獲得了更多行動的權利。

  個體變得更加積極自主的同時,也意味著所有人必須更主動地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因為,本可以“照顧”個體的家庭、單位等,能夠發揮的作用已經是有限的了。

  在這樣的趨勢下,啃老,尤其是海歸啃老的行為顯然無法得到當代中國社會的容忍和諒解。一來,啃老是一種對個體價值的否定;二來,啃老也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反哺觀念。明明可以積極承擔責任,卻任性逃避,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新聞中的主人公作出的選擇都是錯誤的。

  但值得玩味的是,也有不少網友表示,不願見到父子間的暴力沖突場面,更希望兩位能坐下來,平心靜氣地談一談。

  確實,沖突過後,這對父子又會走向何處?這不是一個能被回避的問題。

  這一尷尬的局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曾經的熱播劇《都挺好》。該劇引起熱議的一大原因,就是肯定了女主人公蘇明玉的個人價值,其在生活道路上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另一方面,該劇結局又頗受爭議——蘇明玉在見識了父親、兄弟的自私、任性之後仍然選擇付出並最終走向和解。因為,大眾文藝作品又要貼合社會觀念,又不能主張將撕裂家庭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手段,這使人物的命運走向顯得格外尷尬和別扭。

  

  其實,不少網友將王先生父子的沖突定義為“悲劇”,就足以證明,公眾在對待相關問題時,仍然存在價值觀上的困惑與搖擺。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強調,當代社會中的個體不僅要有自我,也要在個體化的過程中積極貢獻。唯有如此,當代社會才能形成一種利他的新倫理。也就是說,只有在利己和利他之間取得平衡,個體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和快樂。

  新聞中的王先生曾經賭氣地表示要認一個“有出息”的幹兒子,王先生之子則我行我素,從未將父親的感情需求放在心上。我們可以批評王先生教育的失敗,也可以指出王先生之子的不負責任,但更重要的是,兩人都未能平衡好獨立的個體與家庭、社會的關系,尤其是那位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海歸”年輕人。

  是時候對“海歸”保持一顆平常心了

  如果只是一起普通的家庭糾紛,而沒有“海歸”“啃老”這兩大要素的加持,這則新聞未必能受到公眾的廣泛關注。海歸啃老,讓讀者感到分外違和,還是因為在傳統觀念中,海歸應該是“才華”“多金”“成功”的代名詞。可現實,似乎正在糾正這一看法。

  眼下,在互聯網上隨處可見“海歸求職難”的相關新聞。全球化智庫(CCG)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認為收入高於甚至遠高於預期的海歸不足1%,而認為收入低於預期和遠低於預期的海歸占比80%,2017年該比例為69%。

  

  毋庸諱言,隨著內高校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曾經的海歸“神話”——歸國即走上成功之路——正在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不過,唱衰甚至是“鄙視”海歸,也大可不必。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8年度與2017年度的統計數據相比較,留學回國人數增加3.85萬人,增長了8%。《中國留學白皮書》調研數據也顯示,89%的用人單位認可留學帶來的價值和意義。上述數據足以說明,留學熱潮在短期內不會退去,而留學也絕不僅僅是去海外“鍍金”。

  因此,是時候用平常心看待“海歸”了。那些從海外學成歸來的年輕人既有優勢,也有不足,應該得到更客觀的評價。至於新聞中的主人公,那位多年來不曾工作的年輕人,他的人生成敗恐怕與“海歸”沒有多少關系。

  盡管如此,當讀者看到海歸二字時,仍然眼前一亮。看來,“海歸”這一概念自帶的高期待還是存在於公眾的潛意識中。給“海歸”降降溫,或許是時候了。

  有一位網友留言,“不要把兒女培養成理想中的高大上,最好是以平凡、普通、勤勞、善良、孝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為目標”,收獲高贊。確實,比起“海歸”這一身份標簽來,能擁有上述優秀品質才是更為難能可貴的。

  不知,王先生能否明白這個道理?

  

  標簽化,短視頻和爆款新聞的標配?

  盡管王先生的家庭悲劇得到不少媒體的爭相報道,但細讀一下不難發現,該新聞在細節上的缺失是相當明顯的。

  比方說,王先生之子身為海歸,究竟為何“啃老”多年?新聞中只寫道,其“一直沒有找工作,整天游手好閒”。那麼,到底是這位年輕人不願意找工作,還是找不到工作?是找到的工作不能讓他滿意,還是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遭遇了什麼挫折?至少,我們也該聽聽兒子的說法。

  又比方說,按照新聞裡的說法,王先生父子之間已經發生過多次沖突,甚至到了“動手”“動刀”“砸車”的地步。那麼,父子關系何以搞到這麼僵的地步?除了“啃老”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兩人有沒有尋求過相關的解決辦法呢?

  總而言之,一系列關鍵信息的缺失,讓這則新聞顯得格外突兀。其能夠在網絡上得到廣泛流傳的原因,無外乎兩點,即負面+標簽化。

  

  越是負面的新聞,越是容易得到熱傳,這是一個令人頗感無奈的網絡輿論現象。而“海歸”“啃老”,是該新聞貼在新聞主人公上的身份標簽。這樣一來,該人物的個性特點、人生經歷反倒顯得不那麼重要。事實上,這兩點而非“海歸”身份,更可能是造成這場家庭悲劇的主因。

  於是,無論是在標題制作還是在新聞敘事上,某位小編都准確地把握了網友們的思維定勢或者說刻板印象,把最具“爆點”的要素展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如此一來,新聞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但新聞的淺薄化、簡單化,或許也是不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短視頻由於其時間短、節奏快的自身特點,也必須有選擇地突出重點。於是,我們只能在視頻中看到最火爆的父子沖突場面,而看不到平靜的敘事和客觀的分析。在提供給創作者更自由的創作空間的同時,短視頻在新聞倫理方面的考量仍顯不足。無論如何,新聞視頻都不該淪為制造噱頭的工具。

  當然,無論是否願意接受,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仍然會不斷沖擊和改變當下的新聞傳播模式。比起簡單的文字描述,短短幾十秒內的父子拳腳相加場面顯然來得更為直觀形象,也更能震撼人心。只是,離開了客觀、公正、全面,新聞的價值甚至是新聞本身,或許都會遭受嚴峻的挑戰。父子沖突固然能吸引眼球,但這則新聞存在的價值,不該止於此。





本文章來自於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721478/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