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庆: 赖清德双十国庆被指语气最温和、最收敛的一次 |
这是赖清德上任总统后第二次发表“双十节”演说,他并没有如过往提及“两岸互不隶属”,也未强调台美关系,被指是语气最收敛、温和的一次。
至于国家论述,他提到“台湾”的次数超过50次创新高,“中华民国”则只有四次,而在前一天的国庆晚会上,他表示“没有台湾就没有中华民国”。
专家对BBC中文解读,这次演说重点着墨内政及经济问题,外交、两岸方面的政治讯号较少,反映了赖清德政府面临的政治现实,而大罢免后的朝野裂痕也未见修补迹象。
赖清德的演说以“变局中 奋起的新台湾”为题,最受外界关注的是他首次提出将打造“台湾之盾”(T-Dome)防空系统。
“台湾之盾”防空计划
“台湾之盾”的命名延伸自以色列的“铁穹”(Iron Dome)与美国的“金穹”(Gold Dome),象征台湾将建立一套全域、多层次的防空系统。
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王宏仁向BBC中文指出,赖清德认为“蔡英文的成就是打造潜舰,他的成就就是防空体系”,这项计划意味台湾未来国防预算提升有明确投资方向。
“如果是建立类似以色列铁穹系统,将会需要大量预算,并不容易。至于哪些国家会参与?不仅是美国,其他国家也有可能,包含跟以色列合作,细节都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战略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苏紫云向BBC中文表示,中国持续扩张海空兵力,包括东风15、东风16等弹道导弹、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以及大量长剑巡弋导弹与无人机,对台湾构成日益严峻的空中威胁。
他指出,台湾未来的防空建设,将整合现有的“爱国者三型”、“天弓三型”、“强弓”导弹,涵盖高高空、高空、中低空与低空的防卫层级,若台湾能建立完整的防空系统,“中国发动突袭的军事诱因将大幅降低”,突袭行动也将失去战略意义。
此外,苏紫云认为,国防预算的投入不仅能强化台湾防卫能力,也有助推动国防产业升级至“国防经济”层级,进一步带动整体经济动能。
赖清德在演说中重申,二战的结果告诉所有人,侵略必败、团结必胜,“和平必须靠实力”,他宣示明年度台湾国防预算将按照北约标准超过GDP 3%,2030年前达到5%,并将引进高科技与AI技术,持续投资国防创新科技。
美国德州山姆休士顿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表示,赖清德第一个任期将于2028年届满,2030的达标时间点超过其任期,“显然是说给美国听的”,以回应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期待。
“这反映出赖清德总统和团队很清楚,现在的台美关系跟过去不同,美方不会跟台湾客气,希望清楚听到‘台湾愿意自我强化’的具体承诺,5%的数字就是一种外交喊话。”
他续指,台湾要打造新的防空系统并非短期内能实现,因此赖清德的宣示有明显的宣传意图。
华府智库大西洋理事会非常驻研究员宋文笛则指出,“台湾之盾”属防御性武器系统,不给北京藉口指责台湾“制造麻烦”,对内则是减缓外部威胁、保护台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之举,“政治上能加分”。
“中华民国”还是“台湾”?
赖清德的演说时长27分钟,提及“台湾”的次数多达54次,较去年多出十次;今年提到“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台湾”共四次,较去年的八次减少一半。
王宏仁表示,赖清德论述明确变化,提及“台湾”次数创下新高,其在演说开头提及台湾“解除戒严天数”超过戒严统治天数,强调台湾人认同和团结基础不分党派,而是台湾民主化的共同记忆,“最大公约数是民主台湾”。
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刘嘉薇向BBC中文表示,总统赖清德的演说打“悲情诉求”,“虽然是庆贺国庆,但全程表情严肃,几乎没有看到笑容,”在国庆日向民众提出台湾解严时长,不仅强调民进党对台湾民主化贡献,用意也在唤起民众对土地的认识跟认同。
翁履中教授分析,赖清德上任后让“中华民国”成为象征性的国名,“台湾”为实质主体,这是过去几年民进党很成功的操作——蔡英文时代创造出“中华民国台湾”作为过渡性框架,到了赖清德时代,有关称号不再需要去辩论,而变成可以接受。
“对传统蓝营的选民来说,也逐渐习惯执政党不会强调‘中华民国’,然后就接受了‘有讲就好’的现实。换句话说,‘中华民国’不再是争议焦点,而是一个形式化的共识符号。”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