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没颁给中国 证明了"作者权威时代"终结 |
本文指出,网文、网剧、网游的成功都并非偶然。网文方面,核心优势不止是内容输出,更是机制与套路的输出。以“起点”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与生产机制,组织生产出的“套路”,以及背后宝贵集体智慧和数据库资产,是中国网文在国际文化市场流行的“硬通货”。网剧方面,长剧短剧各有亮点,文化承载“厚重与否”却值得注意。长剧广受国内外好评,平台(如WeTV)海外用户迅速增长,短剧出海更是态势迅猛,其中,短剧的迅速流行与其作品形式上的“低门槛叙事协议”相关,因而也留下了浅薄化的隐忧。网游已成为工业化程度最高、成本投入最大的文化产业形态。我国在游戏制作上的比较优势明显,拥有市场、场景、人才等综合优势,部分技术追平或领先,但也面临政策不确定性和题材限制等问题。
当代中国的文化出海实践中,创新和价值内核缺一不可。长周期看,技术迭代比内容更能决定产业格局,这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与之相应的商业模式创新,这尤其需要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的推动。中华文化价值观是内核,但呈现方式可多元、隐性。当前,由于各类新型文化产品在传播与消费上的特点,加之中国在文化产业上的生产优势,中国年轻人与世界年轻人“对接难度史无前例低”,文化作品的传播能力也史无前例的强;我们需要在做好产品的基础上,把文化浸入作品之中。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得讲好故事。外国读者是为了看“好故事”,顺便看见中国。这是当前文化出海的底层逻辑。在此基础上,文化产品还需要有能力 “塑造未来想象” ,回答“中国希望给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未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重建成熟、连续的国家叙事体,探索多主体共创机制,支持社会科学研究,建设文化产业公共基础设施,加大支持发展中国家市场开拓。
本文系《文化纵横》杂志社举办的“迈向全球的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研讨会综述,供读者参考。
所有的成功都并非“理所当然”
——中国文化出海背后的深层逻辑与动因
近年来,以网剧、网文、网游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在国际市场取得亮眼表现。当越来越多外国人感慨好莱坞等美国文化产品日渐衰落,转而爱上中国数字文化内容时,其背后既有中国国力日益强大所带来的“逆袭”般精神朝气,也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为中国文化产品在带来的时代机遇密切相关。
近日,《文化纵横》杂志社举办“迈向全球的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机核网等学界和业界专家深入探讨数字时代中国文化出海的特色、动能与前景。当透过中国“新三样”海外走红的现象,尝试厘清其逻辑、动因、价值与挑战时,我们会看到这些成功都并非“理所当然”,而其发展前路也依然征途漫漫。
▍“新三样”的成功奇观与些许隐忧
1、网文:中国“独成奇观”式的发展推动文学在当今世界的繁盛
今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AI翻译等助力因素下,中国网络文学的全球化表达迈入“全球阅读、全球创作、全球开发”的新阶段。作为领军企业的阅文集团,2024年度签约海外出版授权数同比增长80%,授权金额同比增长超200%,创下历史新高。同样在去年,《诡秘之主》《全职高手》《庆余年》等10部中国网文被收入大英图书馆馆藏,这是继2022年大英图书馆首次收录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之后,中国网文再度入藏这一全球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表示,如今很多人感慨“现在大家都不看书了”,其实并非仅仅中国如此,世界各地都大同小异——文学本身是当代并不那么受宠的文化消费类型,但中国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形成规模,它并非挤压了存量小说读者,而是在互联网时代激发出新的需求。
与此同时,从全球视角观察,中国网文并非简单地从“高地”流向“低地”,而是在激烈竞争的世界格局中“胜出”——包括击败日本的轻小说、韩国同时期的网文等。原因在于中国网文产业不是简单的“网络”+“文学”,而是将互联网的媒介基因转化为平台运行机制,原创出一套与网络媒介最匹配的生产机制。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