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 宗馥莉本以为误入《琅琊榜》,现实却是《大明王朝1566》 |

今年,当所有人都为宗馥莉这个大女主欢呼的时候,我说她格局不够、能力不行、迟早出事。
很多人骂我不懂装懂。
我为什么这么说?作为一个访谈过上百个名人的前记者,我深知:一个人的运气,早就藏在她的性格里。
宗馥莉最致命问题,就是她以为自己是《琅琊榜》里的梅长苏。海外归来,隐忍数十年,凭一己之力用先进管理理念,改造落后的家族企业,让守旧的老臣见识什么叫现代企业制度,强行摁下小三和私生子遗产,最终上演一出复仇爽剧。
结果演到终局,才发现自己拿的是《大明王朝1566》的地狱难度考题。
父亲走后,群狼环伺、步步惊心,没有主角光环,只有利益博弈。
一、最虚妄:能力撑不起野心
《琅琊榜》的江湖很爽。少年将军林殊因冤案改头换面成为梅长苏,十二年后重返帝都,为家族复仇昭雪。
主角智商碾压全场,每一步都算无遗策,所有对手都像是智障。
这样的故事爽不爽?爽!
可现实世界哪来这么多巧合和这么配合的对手?
宗馥莉,既没有金手指,也缺乏真实世界的硬能力。
她曾经接受《至少一个小时》的访谈,说自己与父亲的管理风格不同,自己更倾向于借助团队力量探索解决问题,而父亲偏好直接下达命令。
“他们(员工)会非常不适应我,觉得我要求比较严格。比如说报个方案上来,他们会期待你告诉他你想要什么方案,但是我通常只告诉他们,我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就需要大家逐渐适应我的风格。”
听起来很高大上对不对?但翻译成人话就是:我也不知道要啥,你们看着办,办不好就是你们的问题。
这种没有明确思路、只有模糊感觉的领导,绝不适合当一把手。好比一个饭店,宗爸爸时代有明确的菜谱;而宗小姐只能让厨师自由发挥后再决定上哪个菜品,员工们只能不断揣摩领导的意图,低效且内耗。
数据不会说谎。
宗馥莉一直试图推动品牌年轻化和多元化,苏打水、运动饮料、奶茶店、IP联名、跨界营销,花样繁多,但都没有水花。宗庆后公开表示,虽然女儿的营销很有声势,但并未真正转化为销售成果。
回头看她说的这段话,“只告诉我目的”,到底是一种管理风格,还是能力不行的另类说辞?
二、最真实:不懂平衡之道
《大明王朝》讲的是嘉靖年间的权力游戏。表面上是严党与清流的斗争,实际上是皇权、权臣、官僚三方的复杂博弈。
回到娃哈哈这边,经历过各种风风雨雨,留给宗馥莉的,是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老臣、国资、渠道商、地方政府,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诉求和底线,你动谁,都是在捅马蜂窝。
显然宗馥莉没有这方面的思考,父亲一死,她就想推倒重建。
举个例子,宗老爷子在时,娃哈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不违法违纪,不会裁掉45岁以上员工。
这其实是宗老安抚民心的一种手段,毕竟,国资有46%股权,宗庆后只有29.4%,但他通过员工持股会的24.6%,实际控制了53.4%,员工持股会是他对抗国资、掌控娃哈哈的关键筹码,哪怕这些股份已经在2018年被他以每股3元低价回购(但保留员工的干股分红),为了防止负面情绪,他也必须对员工好。
但宗馥莉对父亲推崇的“家文化”嗤之以鼻,父亲在世时,她就会直接开除未完成任务的员工,父亲只好悄悄再把这些员工“回收”。父亲刚刚去世,她就要求老员工转签宏胜饮料,取消他们的干股分红,赤裸裸地要抢走人家碗里的肉。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