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
“中国文化太独特了,很多外国人难以了解。我的一些外国朋友就觉得自己不适合在中国生活。”戴乐说道。他指的“中国文化”,还涉及到生活习惯、人情规则、社会制度等等。
根据七普数据,在华定居生活的外国人高达84.6万。有别于短期旅游体验,外国人长期在中国定居生活,就不得不适应中国各种“特殊制度”。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新问题和割裂感。

北京,外国游客在店消费
出海战略咨询公司美讯创始人彭家荣,是一位加拿大人,在中国求学、生活、创业已有二十年,一口地道的中文让他成为标准的“国际友人”。然而,回忆起生活中的糟事,他总有些“滔滔不绝”。
有一次,他在上海出差,准备打一辆网约车,结果被毫无征兆地告知,他的国外信用卡使用次数已到30次,在平台无法支付。没有提前通知,也没法办理中国信用卡,他顿时陷入了被动的境地。最后的解决办法是,走一大段路,坐地铁。
那次不愉快后,彭家荣开始困惑:当外国人看到免签政策兴冲冲地来中国旅游时,也遭遇到这样的问题,他感受到的中国,还是那个在“China Travel”视频中便利、先进的中国吗?
更让他感到亿点点无语的是“身份认证”问题,这贯穿了像彭佳荣这样只有护照而没有“绿卡”的80万外国人在华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一次,彭家荣在寄快递时发现,必须用身份证实名认证,否则没法录入信息,而他只有护照。最后只能借用朋友的身份证,勉强完成这次“物美价廉但不太愉快”的快递寄送。
就连最日常的业务沟通和拜访,都或多或少被“卡脖子”。
“微信的实名验证系统对外国人更加严格,一不小心就会被封号,经常得重新验证,不及时处理就会被锁死。”
“很多写字楼的访客登记系统只能输入身份证号,不支持护照号,所以我总是要借用别人的手机号或者身份证,才能登记。”

图源:小红书
彭佳荣无奈点出了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体验鸿沟”:“拿着外国护照在中国,和拥有二代身份证的中国人所生活、所体验的中国,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中国——我觉得差距估计得有30年。”
这种体验代差,根植于整个社会系统对“本地身份”的深度依赖与绑定。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基础服务,从支付、交通到社交平台的注册,都围绕着二代身份证构建,它和公安、社保、银行、税务等数据绑定,而外国人的护照信息,仅存于入境管理部门,未能打通各项社会服务系统,因此他们就得面临“注册不了”“验证不通过”“功能被限制”等尴尬处境。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