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风波背后:"中国版麦当劳"的野心与陷阱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面积大的代价是扩张慢,大单店的投资与人力要求高,新店复制需要重新搭建团队与供应。”韩东表示,“2005年后,购物中心开始兴盛,大店已经不再符合市场需求,人效(人均产出)、坪效(单位面积产出)都跟不上。”

“为标准化而生”

商业载体的变化,推动了连锁餐饮的大举扩张。


智研咨询披露,2003年底,中国省会及以上城市购物中心仅236家;到2011年底,全国大型购物中心已达2795家。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底这一数字进一步增至5716家。

面对高速增长且高度标准化的商业空间,餐饮品牌须在门店形态上完成“同步升级”。

2010-2013年间,面对门店发展停滞,西贝经历三次品牌定位调整:从“西北民间菜”到“西北菜”,再到“中国烹羊专家”,市场反应均不理想。最终,贾国龙决定回归原名“西贝莜面村”,并联合专业机构重塑品牌形象。

与定位调整并行的是,门店模型需适配商场的坪效与翻台需求。2010年后,进入城市综合体的西贝,门店面积收缩至700-1000㎡,菜品精简至百道以内;2014年起推出的第三代门店进一步缩至300-600㎡,菜品约50道。

连锁化推进要求“前端一致、后端同频”,中央厨房成为关键后端。

依据《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中央厨房是由食品经营企业建立,具备独立场所与设施设备,集中完成食品成品或半成品加工制作并配送给本单位连锁门店,供其进一步加工后提供给消费者的经营主体。

“中央厨房是为标准而生的,这一标准是全方位的:口味、品质、效率、成本。”麻辣诱惑在开出第一家门店时,韩东便斥资两百余万元同步筹建中央厨房,“只有标准化了,才能实现品牌高效率地复制和扩张”。


2011年初,中央厨房这一概念在国家层面被提出;同年5月,《中央厨房许可审查规范》(国食药监食〔2011〕212 号)出台,标志着中央厨房纳入法制化监管。

“政府推动中央厨房的动力在于其是链接一、二、三产的枢纽。”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其上游连着“三农”,下游直达市场与民生,既有利于农产品加工增值与农民增收,也有助于消费升级。

另一层考量则是食品安全。

“传统门店自采,门店加工,食品安全的把控主要依赖个人,变量多、难监控。”韩东介绍,“中央厨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全流程管控与可追溯,将关键风险点前置与制度化。”


“4℃-60℃是大多数食源性致病菌生长和繁殖的温度带,中央厨房可以一直维持4℃以下,以此来抑制病菌繁殖。哪家后厨能做到?”韩东反问道。

2016年,国务院推动“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模式,2018年,中国央厨渗透率已达72.4%,2020年后在新冠肺炎疫情及政策推动下央厨建设加速,西贝、巴奴、思念千味自建央厨,供应链发展从规范整合阶段向规模化扩容增速阶段转型。

2024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首批中央厨房国家标准——《中央厨房建设要求》与《中央厨房运营管理规范》,自2024年10月1日起实施,为选址布局、设施设备与加工管理等提供依据。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预制产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朱正德看来,中央厨房安全性的前提是该体系被严格、无误地执行,“任何环节的疏忽和管理失效同样会带来严重的安全事故”。



2021年的西贝后厨。视觉中国/图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