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个国家的人吃了五十年预制菜 |
餐厅使用外部品牌预制食品的情况,也被普遍接受,例如裙带菜、芥末章鱼、厚蛋玉子烧等。他表示,身为经营者和主厨,应把关供货渠道的安全资质、制作的工艺流程,最终对“美味”负责。
食品安全是防线
日本预制菜加工业的高门槛,给王宏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介绍:“预制菜加工企业要遵守严格的食品卫生法,法律明确规定了添加剂的使用场景及用量,相关部门对工厂的持续监管也非常严格。”
日本规定添加剂要遵循“合法,必要,适量”,认为非法添加或超范围地使用添加剂掩盖品质缺陷,会产生巨大的食品卫生风险。以防腐剂为例,日本一袋保质期为9个月的火锅底料,被允许的防腐剂添加量小于0.05%,100g火锅底料里面的防腐剂含量必须在0.05g以下。
“这意味着,食品加工企业要更多研究如何通过低温或高温杀菌、密封包装、冷链与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在不依赖或减少添加剂的前提下,实现延长保质期、提升稳定性的效果。”王宏鑫说。
德国也对食品安全建立了非常高的标准体系。李明介绍,以欧盟的统一法规为基础,德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严格的。德国超市里的豆腐普遍偏硬,是因为食品安全法规要求其必须采用充分的热杀菌工艺。
日本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的全链条管理。以冷冻食品为例,日本的全链条品质管理体系由“食品卫生法+加工许可证及资质+HACCP管理制度+冷链温控+严格的时间控制+标签追溯”构成。
沙铭表示,日本的中央厨房和食品加工行业会严格执行“中心温度检测”流程,使用专业温度计探针,在食材入库时进行中心温度检测,以验证冷链运输环节是否达标。“例如,冷藏蔬菜的中心温度规定为0—3度。一旦检测超出范围,则意味着食材新鲜度与安全风险已不可控,必须退货处理。”
此外,日本预制菜监管体系要求加工、运输和储存流程都遵循“可记录,可追溯,可拒收”原则,一旦违规会严格追责。
王宏鑫解释,关键在于,监管部门收录了原材料产地或养殖场、供货商、加工企业、收货和出售日期等一系列中间环节信息。消费者一旦反映问题,监管部门可以从通过产品标签向上追溯,控制住出问题的具体批次,并通过媒体通知主动召回,提供相应补偿,对问题厂家进行处罚。
在受访者看来,日本等国还没有明文规定要求餐厅告知消费者“菜品是否为预制菜”。经营者和消费者形成共识的基石,在于严格的食品安全体系。
发于2025.9.29总第120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预制菜大国,吃了五十年预制菜?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