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行业巨头,一天损失1000亿美金 |
2021年,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正式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减重适应证。在产品力、营销策划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司美格鲁肽开始迅速放量,也点燃了市场对减肥药概念的热情。
2024年,司美格鲁肽全球销售额达292.96亿美元。在中国市场,减重版的诺和盈于2024年11月正式商业化上市,并迅速引发市场追捧。
尽管没有诺和诺德的先发优势,但礼来在产品迭代和布局方面也不遑多让。
2022年5月,礼来的替尔泊肽获批上市,最初适应证为降糖,次年年底获批减重适应证。2023年,替尔泊肽的销售额已超过50亿美元,2024年约16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增长至147亿美元,已经接近2024年全年的90%,可见其增长之迅猛。
今年5月,礼来公布了一项“头对头”研究结果。该研究对比了替尔泊肽与司美格鲁肽治疗肥胖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显示,药物治疗第72周时,替尔泊肽实现平均减重比例达20.2%,而司美格鲁肽为13.7%。替尔泊肽组平均减重22.8kg,司美格鲁肽组平均减重15.0kg。
这意味着,本次“单挑”中,礼来的替尔泊肽击败了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
不仅如此,口服疗法领域,礼来的进度也很快,其2023年公布的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奥格列龙二期临床36周数据显示,在疗程减半的情况下,效果已接近司美格鲁肽的口服版本。
由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等原因,诺和诺德于今年7月29日下调了2025年全年预期。具体来看,其销售额增长率预期从13%—21%下调至8%—14%;经营利润增长率预期从16%—24%下调至10%—16%。
受此消息影响,诺和诺德当天市值蒸发了超600亿美元。
除了彼此的直接竞争,两家巨头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约有40余家公司正在研发口服GLP-1药物,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创新药企业。
中国市场
市场研究机构Report Linker发布的《全球体重管理行业报告》提出,2021年至2027年间,中国体重管理市场预计年均增长10.6%,2027年将达到926亿美元。随着国家“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的推进,行业规模有望继续攀升。
目前,国产GLP-1类药物发展势头正盛。周淑华指出,礼来股价市值承压的众多原因中,还包括中国本土市场的发展预期,“更多的市场参与者进入,表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了”。
前不久的6月底,信达生物的双靶点减重剂玛仕度肽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国产双靶点减重药。此前,国内已至少有4款GLP-1减肥药上市,除了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外,还包括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和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
尽管玛仕度肽是由信达生物与礼来合作研发,但近日,信达还是开启了高剂量玛仕度肽“头对头”替尔泊肽的临床试验。在替尔泊肽“头对头”击败司美格鲁肽后,倘若玛仕度肽能战胜替尔泊肽,将有望成为全球减重最优药物。
同时,恒瑞医药、丽珠集团、甘李药业等上市公司也纷纷在GLP-1赛道上布局,加速推进相关药物的研发和上市进程。
出海方面,7月30日,石药集团将旗下一款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的全球权益授权给Madrigal Pharmaceuticals,交易包含1.2亿美元首付款、最高19.5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产品净销售额的双位数分成。
3月,联邦制药与诺和诺德就GLP-1/GIP/GCG受体激动剂UBT251达成协议,后者支付2亿美元预付款、18亿美元里程碑金额,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
去年12月,默沙东与翰森制药达成了一项超过20亿美元的合作,涉及一款在研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中国药企对礼来、诺和诺德两大巨头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价格和研发速度两个方面。“中国药企在生产、研发成本上都具有优势,可能会迫使礼来与诺和诺德不得不改变定价,进而影响其营收和利润的预期。”
研发方面,随着司美格鲁肽原研厂家诺和诺德在中国的专利即将于2026年到期,一大拨国内仿制药蓄势待发。“中国药企的研究进展是非常快的,会对原有的几个跨国巨头造成压力,如果巨头们不能在研发上继续保持投入,或加快研发进度,原有的领先地位恐怕难以维持。”张毅说。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