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市: 中国楼市阴霾不散 上下游苦撑盼蓝天 |
此外,也不能排除未来中国会考虑通过房产税等来扩大税基的方式,增加地方收入的可能性。
谢国忠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没有像日本当年那样陷入长期低迷,也让中国政府有信心保持当前的调整节奏。
他说,中日情况不一样,中国的拆迁房占比大,多数普通百姓没有债务,房贷更多由城市中产背负,房地产对财富效应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高端消费减少上,对月收入1万元及以下人群来说,消费影响不大。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不像日本那样止于修复旧秩序,而是以科技突破为关键,提升生产力,重构一个全新的经济体系。他说:“中国是不回头看的。”
中国经济未来不能靠 单一行业当万能引擎
中国经济增长要换挡已是共识。过去几年,市场也频繁讨论,谁能替代房地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让汽车产业被寄予厚望。但与房地产相比,汽车难以复制房地产带来的“财富效应”。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认为,过去30年非常特殊,房地产带动了土地财政、提供了家庭投资方式、扩大了财富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没有单个产业能“替代”房地产。
但他强调,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是“新质生产力”推动包括新能源车、芯片、人工智能多个产业发展,逐步取代房地产过去所承载的投资功能与增长角色。他说,中国经济未来不会也不应依靠单一行业充当“万能引擎”。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邓钢则更进一步提出,中国经济换挡的真正问题在于,中国经济结构是外向型的,一旦外需下滑,无论是车、太阳能、船,都可能陷入过剩困境。
邓钢解释,中国制造业能力全球顶尖,但需要通过物美价廉来赢得市场。这种模式会迫使中国供应链不断压缩成本,企业盈利艰难,也没有居民财富效应。而且,一旦国际市场受限,就难逃产能过剩困局。
“房子是不能出口的,建多了只能自己消化;汽车可以出口,可如果受到国际限制,一样会出现过剩问题。”
邓钢说,中国能在科技上突破围堵,也能吃苦创新……可一旦涉及到要出口才能盈利的经济增长模式,就要打个问号。
他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仍需充分释放国内市场的消费潜能,进行收入分配改革、为民生托底,让人们敢花钱,才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他说,中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不匹配,拿掉房贷、教育、养老、医疗等兜底钱,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并不多。
“房子也好,车子也好,如果中国劳工可以争取更高工资、要求更多生活福利保障、收入整体提高,那就都不过剩了,因为建房子的人,能买得起房子了。”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