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了钢琴?从崩盘变清盘 中国琴行倒闭惨况曝光 |
进入2025年,行业透出更多寒意。第一季,大陆国内仅有的两家钢琴上市公司业绩双双暴雷:海伦钢琴净亏损968.48万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滑154.56%,珠江钢琴亏损达5168.47万元,同比下降162.52%。
“去年是崩盘,今年是清盘。”北京一琴行老板无奈表示:“今年很多琴行都开始亏本清仓了,原价5万元的钢琴,现在5000元都没人要。”
钢琴产业的这场巨震,不仅重创从业者,更让无数琴童家庭的音乐梦想破碎。
“为了我学钢琴,父母前后花了大几十万,毕业出来机构只给我3000元底薪、课时费提成35%,还经常招不到学生,这太讽刺了。”
2025年6月,刚从广东某音乐学院毕业的郑女士,如此表达对就业现状的愤懑与迷茫。
二、一场美梦
90年代末,大陆政府推行素质教育,很多地方开始将乐器等级证书纳入中考加分范围,无数家长因此看到升学的“捷径”。
如果说加分政策是钢琴热的“里子”,钢琴所代表的上流家庭的文化光环则是“面子”,功利需求与身份象征的完美结合,让钢琴产业迎来爆发增长。
以郑女士为例,在当年钢琴热的风潮下,郑爸爸为她花费近6万元购买钢琴,一对一钢琴课需要700元/节,加上小三门的课时费等,全家每年在钢琴学习上的支出高达数万元。

更极端的是詹同学,一个来自工薪家庭、自身条件一般的男孩,父母不惜卖房送他参加北京名师特训,只为一张音乐学院的入场券。
在钢琴热的时期里,“每个孩子都该学钢琴”成为全民信仰,据《经济学人》统计,巅峰期中国有超4000万的琴童,占全球80%,相当于整个加拿大的人口规模。
井喷的需求释放出巨大的红利,众多的钢琴培训机构在其中赚得盆满钵满,钢琴老师成为当年最滋润的职业之一。
2000年,贵州县城的陈老师在当地开办了个人钢琴工作室,每节课收费100元,她还与琴行合作销售钢琴,靠著多年累积,最终她在上海杨浦区给女儿买了房,成了当地人闲谈时的羡慕对象。
陈老师所深耕的还只是人口不足30万的县城市场,若换作一、二线城市知名音乐学院教授的培训班,课时费可轻松达到千元。
音乐行业存在一个心照不宣的规则:专业老师是谁,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上限。为此,许多考生在报考前,会不惜重金去“跑课”,即寻找目标学院的老师一对一上课。当然,“投名状”的价格不低,主课一般都是1000-3000元/节不等,还常有加课的情况。
圈里有些老师,还会给其他老师打招呼:“这是我的学生。”短短6个字,就是求学路上的通行证。
而在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中,仅15%能跻身专业乐团,约60%最终会成为培训机构老师,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正是下一代父母为之买单的学费。
这就进入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循环:音乐生毕业→创办培训班→培养新考生→考生再成为培训班老师。“钢琴热”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商业闭环,宛如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维系这个循环的关键是家长群体,只要他们始终认可这笔投资的性价比,繁荣就不会终结。
火爆的钢琴市场,让上游的钢琴厂家同样获利颇丰。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