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真实的印度,和网上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
去印度之前,我天真地以为自己也算见过世面。从东南亚的嘈杂市集到非洲的原始部落,自认为对世界的复杂性有那么一点点准备。
朋友们开玩笑说,去印度,就是旅行的“终极毕业考试”。我当时还挺不服气,心想能有多夸张?
结果呢?脸都被打肿了。印度根本不是来挑战你认知的,是来把你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那个世界观,直接拆掉,然后把零件扔在你面前,让你自己看着办。
第一课:你的世界观,正在被暴力拆解
刚出机场,一股热浪夹杂着无法形容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那里面有焚香的甜、咖喱的辛、不知名花朵的芬芳,还有汽车尾气、动物粪便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垃圾酸腐味。
几十种味道拧成一股绳,粗暴地钻进你的鼻腔。
紧接着,是视觉上的轰炸。马路上,小轿车、摩托车、涂得五颜六色的卡车、被称为“突突车”的三轮摩托,还有牛、狗、行人,像一锅煮沸了的粥,毫无章法地搅在一起。
喇叭声不是断断续续的,是持续不断的,像一条永不枯竭的声音的河流。
我拖着行李箱,站在路边,彻底懵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地方,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一、分裂的巨人:一半在太空,一半在牛棚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不能用“落后”这个词来简单地定义印度。
出发前,我也做了功课。我知道印度的GDP增速很快,IT产业是全球外包中心,连火箭都能打上火星。
这些宏观数据,描绘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强国。可双脚一落地,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却是另一个世界。
破败的基础设施,时有时无的公共管理,随处可见的垃圾堆,还有在马路中间悠闲散步的神牛。
这种感觉,就像你走进一栋外面挂着“5G信号覆盖”牌子的大楼,里面却还在用拨号上网。科技、金融这些领域,已经冲进了二十一世纪的快车道。
可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还停留在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状态里。这两种完全脱节的景象,被硬生生地拼凑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分裂式文明杂烩”。

二、远看的油画,近闻的“公共痰盂”
德里的街头,远看,是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穿着鲜艳纱丽的妇女,挂满金盏花串的古老庙宇,堆满香料和布匹的热闹市集,阳光下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有生命力。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