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 刘强东2次亮相新闻联播,传递了什么信号? |

刘强东,又一次上了新闻联播。
2025年7月2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出席中欧企业家座谈会。京东集团创始人、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家代表,参加了本次总理座谈会。

而就在一个月前,刘强东还以达沃斯论坛联席主席的身份参加了总理座谈会,这是全场唯一的互联网企业代表。
两次高密度的国家级媒体关注,绝非偶然的新闻事件。
那么,为什么是刘强东和京东呢?
剥开现象看本质,央视镜头对准的并非京东的商业规模或市场份额,而是其作为“社会责任型企业”的标杆。
当大多数企业还在为劳动者权益保障争论时,京东却做到了与一线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缴纳“五险一金”;
当大多数企业还在搞价格内卷时,刘强东却提出三毛五理论。刘强东说,京东每赚一块钱只拿七毛,三毛留给合作伙伴,拿走的七毛里三毛五给团队,三毛五用来公司发展。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拆解一下刘强东的商业理念和京东的商业模式。
一、社会责任是生态意识:
食品安全大于天
什么是生态意识?
所谓生态意识,就是生态共荣。
一个发展良好的行业,往往是行业中的龙头能够有效克制自己的发展欲望,跳出“单一利益最大化”的惯性思维,将自身置于更广阔的价值网络。
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很多行业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低价内卷”的陷阱中,比如电商行业、汽车零售行业,以及关乎每个人的外卖行业。
生态意识是让整个生态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产生共赢,无论是员工、卖家,还是合作伙伴、商家,要让每个角色在这里都能够繁荣发展。
1.京东外卖:邀请品质餐厅,净利润不超过5%
这两年,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频繁。无论是外卖平台的“幽灵餐厅”,还是堂食门店的后厨乱象,本质上都是因为一个问题:餐饮生态陷入畸形的低价内卷中。
在原材料、房租、人力成本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商家陷入“两难”:要么压缩食材成本降低品质,要么提高售价失去客源。
除了成本难题,更危险的是生态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循环。比如,有一家“现熬骨汤”的面馆,因拒绝使用“科技与狠活”,单份面成本比同行高 4元,月销寥寥;而隔壁用“科技与狠活”调制汤底的商家,因售价低 3元,月销轻松破千。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