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进入校园 为何触犯大忌?(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李孟瑄:从2023年10月7日,哈玛斯对以色列发动恐怖攻击,而以色列对加沙发动报复式战争之后,这场战争已经从中东延烧回到了美国内部,尤其大学校园之上。 笔者目前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在这个学年亦担任艺术史通识课讲师,在这几个月内亲眼目睹并参与了哥大校园上各种抗议及冲突的演变,到目前为止,这已经不只是关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问题本身了,而是攸关美国校园上的言论与学术自由。

截至目前为止,全美有几十个校园都有各种抗议活动,校方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笔者在此无法胜数,转角国际编辑台也有撰写一篇Q&A。 笔者希望用这一篇文章,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带读者走过哥大这几个月学生运动、校方反应、以及相关争议的演变。

笔者“有幸”(或不幸)人在哥大,目睹并参与了这一切的发展。 哥大在这件事情上,并不只是一所学校而已,却可以说是在暴风眼里,也颇具有代表性。 身为全球顶尖的菁英名校,哥伦比亚在美国甚或全球的学术动向上长久以来有着领头羊的角色。 哥大刚好位在美国媒体中心纽约市,纽约市为美国犹太人最多的城市,哥大本身也就有超过五千名犹太人师生,而校园上支持巴勒斯坦的运动也是全美最活跃之一。 因此自从去年十月加沙战争开打,哥大一直都处在媒体镁光灯下。


▌一场从校长开始延烧的冲突

在今年四月中开始,过去这个几个月累积下来压力与矛盾已经掩盖不住。 引爆点发生是在4月17日哥大校长Minouche Shafik到华府众议院教育与劳动力委员会(Committee on Education and the Workforce)前接受质询。

Shafik与哈佛及宾大校长2023年底接受同委员会质询时的语调截然不同。 时任哈佛大学校长Claudine Gay及宾大校长Liz Magill对于校园上是否有“反犹主义”的言论与活动,采取的答复是以学术与言论自由为底线,为了抵御共和党主导的委员会“滑坡式”的反犹主义定义,两人提供了许多“要看脉络来决定”的答复。 这种模棱两可的答复不足以满足美国政界(尤其共和党右派)几乎一面倒支持以色列的风气,因此在接受质询后,两人皆被逼下台。

相较之下,哥大校长Shafik接受质询时,采取的方法是对于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输诚,非常明确地谴责“从河到海,解放巴勒斯坦”(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 Palestine will be free.)等口号,并指出使用此口号可能会遭到处分。 许多人以为“从河到海”指的是从约旦河到地中海这片土地,铲除以色列,但多数支持巴勒斯坦的人用此口号,指的仅是解放巴勒斯坦。

让哥大校园几乎上下同声谴责的,是认为Shafik屈服于政界压力,顺着“滑坡式”的逻辑,来箝制学术及言论自由。 不仅如此,她还史无前例地公开了几项校内对于教授疑似反犹或是支持哈玛斯言论的风纪处分,并公开几名收到惩处的教授姓名——如中东研究教授Joseph Massad与客座教授Mohamed Abdou。



2023年12月15日,时任哈佛大学校长Claudine Gay与宾大校长Liz Magill接受华府众议院质询。 图/法新社

这些举止,马上被美国大学教授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哥大分会的退休教授Sheldon Pollock批评:“这下还有学术自由吗? 学术自由这个词完全没有被提到。” 哥大Barnard学院的Rebecca Jordan Young教授更称之为“新麦卡锡主义”(New McCarthyism)。 (麦卡锡主义指的是美国政界1950年代反共、反颠覆的猎巫行动。 )

Pollock与Young教授并不孤独,他们的愤慨与担忧几乎蔓延整个校园。 其实在Shafik校长国会质询前,校园上就已经蔓延着某些话不能说的风气。 在台湾的读者,可能在这几周内看到美国校园挺巴的抗议声音很大,会误以为言论自由完全受到保护,但其实在美国校园和许多产业中,公开支持巴勒斯坦或是批评以色列,是要冒被惩处、丢工作的风险的。



风险的来源,在于以色列美国(尤其保守派)政界、媒体、大学院校拥有许多盘根错节的金钱与政治利害关系,直到近年左派开始加强批评以色列前,公开“不支持以色列”往往等于丢饭碗。 例如Human Rights Watch就指出美国许多州利用“反抵制法”(Anti-Boycott Laws),来处罚“因不满以色列非法侵占约旦河西岸土地”而撤资或抵制以色列的企业。

▌校方对以巴冲突言论的“双标处理”

近几个月来的哥大,也成立了“反犹主义工作小组”(Task Force on Antisemitism)来“对抗”反犹主义。 多数人并没有否认加沙战争开打后,校园上确实有零星的反犹太事件,但批评者指出,早就已经有反骚扰、反歧视校规可以处理这些反犹太事件,创立“工作小组”只是将“反犹主义”的定义无限上纲,到底何谓“反犹”、批评以色列政权是否为“反犹”,学校并没有明确指示,导致大家心里各自的“小警总”出来自我审查。

不仅如此,几个月来只要有大型抗议,校园周遭也时常会出现一个自称“Accuracy in Media”的保守组织派来的“人肉宣传车”(doxxing trucks),公布他们认为的“反犹份子”的名字与照片,藉以公审。

从2023年10月以来,在哥大校园上同样有支持以色列的学生攻击挺巴学生的案例,最严重的事件是于今年1月学期初,两名前以色列国防军的学生,使用非法走私的军用臭气喷雾(skunk spray)攻击挺巴学生。 但反观,学校对于这事件冷处理,除了两封简短的电邮指出他们移送法办,没有公布攻击者的身分,也没有组织什么工作小组。

笔者当时还特别向通识教育中心提出抗议,指出校方并没有提供对于我们教职员足够的保护——万一我的学生之中有如此暴力激进份子,怎么办? 校方当时的(打太极)答复是:攻击者已经移送法办,在课堂上只要顾及“所有学生的感受”就不会有问题......

另外,学校在去年底,就已经禁止了“学生挺巴勒斯坦正义”(Students for Justice in Palestine)和“犹太和平之声”(Jewish Voice for Peace)两个学生组织,理由是这两个组织已经侵犯了在校犹太师生的权利。 (笔者还请读者想想,一个叫“犹太和平之声”的组织如何侵犯犹太师生? )


对于学校对以巴冲突相关言论的“双标”处理,不满情绪在4月17日校长前往国会质询后达到高峰。 当天,许多学生开始在学校Butler图书馆前的草坪上搭起了所谓加萨团结营地(Gaza Solidarity Encampment),对校长大打一记耳光,誓言在学校公开财政明细并向以色列撤资(divest)以前,他们不会离开。 笔者这边要强调,近日以来美国校园上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行动,并不只是泛泛地抗议加沙战争,而是要求大学院校改变自身的政策,其中很大的一个诉求就是对以色列撤资,尤其是侵占约旦河西岸的相关产业与军工产业。



4月24日晚间被封锁的校外地铁出口、聚集抗议群众和警察 图/李孟瑄摄影

▌警察进入校园处置手无寸铁的学生

扎营不到一天,4月18日下午,校方破天荒地把纽约市警请上校园,逮捕了100多名在营地里的学生与教职员。 这是自从1968年反越战抗议后,哥大校园上最大规模的逮捕行动。 警方慢慢地将学生一一逮捕,并在群众譁然抗议声中,将逮捕学生游街示众。 笔者是在逮捕行动结束后才抵达现场,现场群情激愤,学生依旧绕着被警方占领的营地游行,有许多人在哭泣。 在被逮捕后,这100多名学生及教员都遭受到了停权处分。

然而,在不顾校方的警告之下,在第一个营地被拆了之后,第二个营地几乎马上在隔壁草坪拔地而起。 抗议者打算盘认为,校方请警察上校园已经上了国际新闻,不可能马上再来一次。 哥大校方对于第一个营地的处理方式受到学术界大力挞伐,而美国各地校园也纷纷出现声援哥大的“团结营地”。 哥大第二版营地也是第一版的两三倍之大,显然学校的处理方式引发了反效果。




请警察进校园,对大部分的学者来说一个不能触碰的底线。 哥大在这几个月内,已经时不时地半封锁校园了,只要学校得知有大型抗议活动就会限制出入口,规定必须要刷学校证件才能进校园。 这些举动违反自由校园的原则,而校方请警方进校园与对学生停权,也都触犯了底线。

隔周4月22日,全校研究生与教授发动罢课集会,抗议学校的处理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工会与教授协会发动的罢课行动是相互平行的,因为诉求稍有不同。 研究生的诉求与抗议学生相近,要求学校透明化财政、对以色列撤资,并赦免被处分的抗议学生。 但教授协会的诉求,则完全针对警察入校园与学术自由这件事。 当日下午2点,上百名不同领域的教授齐聚哥大著名的劳纪念图书馆阶梯(Low Library Steps),同声谴责学校践踏言论与学术自由。 一名教授就说道:

“我们之中的政治光谱从极左到极右都有,但我们站在这里是为了学术自由,要求学校全面赦免抗议学生。”



教授罢课出走,4月22日于劳纪念图书馆阶梯上集会。 图/李孟瑄摄影

这就是整件事情的症结点——哥大(以及许多其他学校)当局很明显为了“保护”某一方,僭越了大学院校对于学术自由应有的最低底线,并使用警力与国家力量来处置手无寸铁的学生。 即使在4月18日前有学生有“反犹”,那这些学生应单一被处置,而不是以“连坐法”惩罚整学生运动。 这是以“反犹”为藉口,箝制反战、反对以色列迫害巴勒斯坦人的声音,无限上纲式的“反犹”论述,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许多在“加萨团结营地”里的抗议者,本身也是犹太人,包括我的学生与同事。

这件事演变至今,已经不是理念之争了,不是一方支持以色列、一方支持巴勒斯坦,所以两边都一样。 这是一场“权力/利之争”,争执谁握有金钱、权力(武力),谁有权力来限制权利。

在4月18日之后,第二个“团结营地”大致都很和平,笔者每天到现场看到的是学生们交换食物、唱歌、吟诗...... 然而校方声称此营地已经对犹太师生造成骚扰,于是将课程调整为线上或是混合式,我们猜测是希望限制上校园的人数。 从这天开始,每天都有新的进展,包括校方在与抗议学生协调的过程中,不断释放可能会再次清场的消息。

4月29日晚间,校长发邮件宣布谈判破裂,学校不会对以色列撤资,并宣布即将再次清场。 一些较激进的鹰派学生被逼到墙角,于30日凌晨离开营地,占领了Hamilton Hall,并挂上横幅、以一名被以色列杀害的巴勒斯坦孩童重新命名为Hind s Hall。 Hamilton Hall以美国开国元勋、哥大校友汉弥尔顿命名,本身就具有革命意义,在哥大抗争史上也具有特殊意义,在1968年反越战抗议、1985年反南非种族隔离抗议中都被占领过,抗议学生显然是将这次行动与历史上的抗争运动做链接。

当笔者看到这样的升级行动,就知道目前抗议者大势已去,校方不可能坐视不管。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被转播到全球的新闻画面上——校方请纽约市警完全封锁校园,并进入Hamilton Hall清场。 事后公布的画面与对谈显示,警方不仅用爆音弹、对学生拳打脚踢导致一些学生昏迷,还有一名警察开枪。

校长Shafik在公开的信件中,请警方在校园待到5月17日毕业典礼结束为止。 从Hamilton Hall清场到5月7日,学校几乎处于全面戒严状态,由警方掌控,只有少数人员能够进入。 教学、研究除了部分能移到线上外,几乎停摆。 学校在5月6日也宣布取消毕业典礼,改由各学院自行举办小型活动。

事情发展至今,笔者其实很难确定哥大或是其他美国大学校园接下来的发展会是如何。 许多学生、研究生、教授们都还在想尽办法抵抗校方种种破坏言论与学术自由的政策,这一切都还是进行式。

然而笔者几乎可以确定的是,以巴议题上,在美国已经发生了世代性且不可逆的变化,年轻一辈(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已经不再接受上几个世代无条件式支持以色列的论述。 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与哥大学生报(Columbia Daily Spectator)对哥大学生做的民调显示,9成的学生认为校方处理不当,近6成学生支持挺巴抗议者的诉求,而近半数学生也对于全国各地声援哥大的团结营地感到骄傲。 美国的年轻世代看到了加沙与巴勒斯坦人受到的残害,不顾自己可能会遭受停学或是逮捕的风险,为弱势发声。 他们不只是为巴勒斯坦人发声,也是在捍卫自由的学院。
1     已经有 2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
    评论1 游客 [辛.香.氏.说] 2024-05-08 23:45
    The old holocaust was for the old generations who were the victims of genocide. But now genocide which is happening in Gaza ended the victim position of new generation Jewish people and made Palestinian people as the victims. Therefore, antisemitism is no longer valid and out of date totally. The new generation Jewish people in Israel are now playing the same things as those killed the old generation Jewish people.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