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博士改造自家宅基地 家就不一樣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江蘇85後博士花5萬,改造自家宅基地:整個家都不一樣了


85後建築師陸少波,

是一位從江蘇常熟農村走出來的建築博士。


2019年,他回鄉改造老家的自宅,

為父母打造一棟養老房。







攝影:肖瀟

他以18㎡的灶間為核心,

撬動整個271㎡的宅院生活。

?成本不到5萬塊,?材料多為廢棄舊磚,

?改造多是“微小的動作”,?房子向後退一步,

?讓位於陪伴三代人的榆樹、桂花樹、水井、洗衣台……

?如今,父母更頻繁地使用灶台做飯,

甚至撿起祭祀灶神的習俗。



在大規模的農村建設浪潮中,

這棟宅子氣質異常樸素、內斂,

卻顯得高級、更富人情味,有淡淡的詩意與美。

陸少波說:

“這個農宅改造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抹痕跡,

但我期待以此面向喧鬧嘈雜的當下現實。”



?自述:陸少波

?編輯:陳 沁





近些年,我在上海、杭州、常熟三地來回跑,如今卻更頻繁回老家生活和工作。

“灶間之家”位於江蘇常熟東部的一個小村莊,沿著村落邊的道路可往南經由太倉、昆山直抵上海,離上海、杭州等地的交通,都在1-2小時內。村落本身是常熟水鄉的一部分,周邊有農田環繞,又緊鄰工業園區。從景觀上說,也是現代化城市環境的一部分。





?灶間和院子原貌





?灶間和院子改造後對比(攝影:肖瀟)

這棟農宅,最早是爺爺奶奶在上世紀80年代蓋的一層木結構小房子。1994年,我父母翻新了原來木結構的房子,重建了一棟兩層的磚混住宅。所以,這座老宅有我爺爺奶奶,我父母和我三代人的共同記憶。?



我從小就對院子的兩棵大樹、水井印象深刻,父母也喜歡在夏天用灶台燒了玉米、綠豆湯在巷子邊吃邊休息。秋天的時候,院子的桂花樹開花特別香,桂花樹是小時候家人從邊上農田移栽進來的,榆樹則是爺爺種的。而我自在外求學、工作之後,就很少回來。







在灶間做常熟特色蒸菜





?一家人相聚的時光

?幾年前,父母退休了,灶間早已廢棄,屋頂也有漏水的問題,他們一直希望可以把灶間重新翻新一下。我自己對民居的研究非常感興趣,也希望做一些跟傳統鄉村民居相關的設計。

我最早在中國美術學院學建築設計,後來在同濟大學和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念碩士期間,就想以家鄉為題做一個相關的設計,在上海交通大學念博士時,也在繼續江南水鄉和上海城市研究,但是怎樣改造承載了鄉村日常生活的灶間,一直猶豫沒法確定滿意的思路。







顏文梁的畫作《廚房》





陸少波改造後的灶間內部

?2019年,我去蘇州滄浪亭參觀時,偶然見到中國早期現代畫家顏文梁的畫作《廚房》:光線透過花格窗進入灶間,小孩在消磨著時光,各種日常的物件並置層疊,互相之間沒有等級。忽然觸動良多,改造的思緒才漸漸梳理出來。?





井院新增的綠色水磨石水池和鋼木亭子(攝影:肖瀟)

整個改造的造價實際上是比較低的,材料的話不到1萬塊,人工費大概是3萬多。紅磚基本都是回收利用的,來自被拆除的農田棚子。只是增加了鋼木混合的亭子和綠色水磨石的水池,跟邊上的綠樹形成一種顏色的呼應。

不少建造都是自己和家人親力親為,比如雨棚配筋、清洗舊磚。改造的施工大概就花了三四個月時間,在2019年10月份,完成了整個改造施工工作,一直住到現在。











從灶間移步樹院

一家人在榆樹下吃蒸菜“東鄉一品鍋”

?常熟地區的灶間具備祭祀灶神的功能,也是吃飯的地方,家人的聊天閒談也大多發生在這裡,我童年時期關於家庭的大部分記憶都和灶間相關。?

整個改造的理念,是希望以非常微小的動作,譬如改造一個灶台,一個水井,甚至一扇小窗,一個樹池,最終形成一個真正跟家的生活關聯的整體。





灶間聯動著樹院、巷院、屋院、樹院






灶台邊儲藏間的屋頂去除後,形成內院一景(攝影:肖瀟)

?格局上,把灶台邊上儲藏間的小屋頂去除,變成了一個小內院。父母對於減少了儲藏間屋頂的改造方式,覺得很不理解。農村拆遷本身就是按面積來算的,減少面積,就是減少了潛在的拆遷費用。

但去除部分屋頂的輕巧動作,讓附屬小屋的灶間,由原來的盡端空間變成為整個院子的中心,對整個院子的氣質帶來很大的改變。









?灶間之家改造草圖

?原來的巷道變成了一個巷院,原有的大院子劃分為樹院和井院,這樣一來,四個小院子串聯在一起,圍繞著18m2的灶間。





?原灶間入口改為窗,從灶間望出去可看到巷院(攝影:肖瀟)





灶台牆上的牡丹墨畫(攝影:肖瀟)





松木上的疙瘩瘢痕與榫卯細節

?灶台牆上的墨畫,是請當地的老師傅來畫的,比如說寓意吉祥的牡丹、八仙過海。



在門窗的改動上,主要把原來灶間的入口改為窗,入口更換到新增的小院,拉長流線。木料是很便宜的松木,結合榫卯的制作方法,用清漆保留木紋的肌理,表面不平整的疙瘩,也蘊含一種很樸素的美。






?陸少波的姑父在炸爆魚

?緊鄰灶台的窗戶,變成了大面積的玻璃,做飯的時候,能夠直接感受到院中的榆樹、桂花樹,還能看到天空雲彩的變化。

巷院原來是一個小巷道,如今變成一個休息空間。夏天的時候,穿堂風吹過,也不需要開空調,就可以在樹蔭下面乘涼。還做了一個小凹龕來放東西,小朋友也愛在這兒玩耍嬉戲。







?門洞落水細節與建造過程(上圖攝影:肖瀟)

在主屋與附屬屋之間的巷弄末端,我還增加一個磚砌門洞,在空間上微弱劃分了巷道和主院,也可以兼作主屋邊門的雨棚和屋頂落水的排水口。雨特別大的時候,就像溪水一樣匯入到整個院子的出水口。?

在主院內,既存的水井上加建了一個鋼木混合結構的亭子。鏤空的空間可以用來放竹竿,家人洗衣服、曬被子都比較方便。?









樹院裡的榆樹和桂花樹

?樹院的兩棵樹,榆樹已有40來年歷史,桂花樹也有20多年。附近的鳥經常光臨這兩棵樹,甚至有鳥在樹上築巢。

我自己經常待在灶間邊上的書房,工作的時候聽著鳥鳴聲,看著樹影斑駁,非常愜意,和城市裡疲於奔命的生活狀態非常不一樣。







?陸少波和父母在采摘春季的蔥與草頭(金菜花)

?原來父母上班很忙碌,長三角地區的農村生活其實是很嘈雜的,改造的灶間和院子,對生活有一種寬容感,父母的生活更多發生在其中了。

比如原來父母主要的活動區域是屋內,或者新式廚房和餐廳,如今更多回到了灶間。常熟一帶特有的蒸菜也最適合在灶台的鍋上蒸,父母還重新撿起來祭灶神的習俗。他們也更頻繁地使用水井,花了更多的時間去打理院子和植物,還不自覺地想把之前的荒地重新種上菜。







?書房可望見樹影婆娑





陸少波的兒子在水池玩耍

?小朋友很喜歡在灶間的窗台上面玩過家家的游戲,或者用手搖式的水泵壓水玩。他們會想象井院中的木亭子像床一樣,可以躺在上面乘涼。院子所激發的小孩子的想象,也讓我挺意外的。

我也有計劃在未來把工作室放在老家,一方面現有的交通、網絡,能夠讓自己實現居家辦公,另一方面,也希望過一種和自然鄉村更親近的生活。





?灶間之家外景

?現在流行的鄉村改造,或者耗費大量的錢財,最常見的就是豪華的西式別墅,比如在外立面用特別昂貴的材料,更多是一種身份的體現。又或者希望實現一種“符號化”的鄉愁,所謂懷古,熱衷於使用傳統的材料,實際上它又變成了一種對象化的審美。

我理解的農村生活,它不只是視覺上的田園風光,本質上更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農業勞動。大家對於農村的想象,比如現在這個季節,熱衷去農村觀看油菜花田。或許只有作為游客時,我們才會欣賞油菜花的美。



但是,對農民來講,油菜花田並不是一種視覺的存在,而是從油菜播種到油菜花開,再到結菜籽,最後榨菜油的過程,這種過程性的勞作,是跟日常的生活密切相關的。

灶間之家整個改造過程,多是就地取材,廢料重新利用,或者是很便宜的新材料,我想打造的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沒有壓迫感的空間。



無論是傳統的青磚瓦和大小木料,還是作為現代工業產品的水磨石、膠合木、鋼板材料,只有被組織成和生活行為相關的物件時,家的日常意義才會顯現。?





陸少波和兒子在樹院種辣椒

在我決定告訴家人改造設想前的初秋某日,父親用手機發來一段院中榆樹的視頻,紛繁的枝葉在微風吹拂下沙沙作響,同時父親留言“亭亭如蓋也”。

我不知為何父親會想起明代文人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記錄舊屋老樹的名句。但古人關於家的記憶的一個名句,也勾起我對這個房子的很多記憶。

歸有光在文中的回憶是綿密深情的,一座陋室記錄著數代人的生活痕跡。借由這一名句,不同時空下的情感記憶奇妙地交匯在一起,我越來越頻繁地願意回到故鄉來。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98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