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洋妻回國生娃後不想回來 我蒙圈了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3582位真人故事


早上起來,伺候著我家大小公主洗漱完畢,送她們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接著,打掃衛生,收拾房間,買菜。然後,在家裡看書,出門跑步,去健身房。作為學校家委會的一員,如果學校有活動,我也會去幫忙。

下午放學前,早早等候在學校門口,迎接我的三位女神。回家做飯,安頓孩子吃喝玩樂,等孩子們睡了,就享受我們的二人世界,看看電影,聊聊天,給老婆捶捶背,捏捏腿。


我是一個來自農村,經常被質疑的全職奶爸。我有一個能幹的老婆,她是澳大利亞人,我們相識於北京,在武漢喜結連理,之後定居澳大利亞10年,喜得兩枚千金。如今,她在上海工作,年薪40萬,我全職帶娃,做她背後的男人。誰知因婆媳矛盾,我春節未能回家,苦惱。



(我和我的三位女神

我叫李勝才,33歲,出生於武漢周邊的農村,家裡還有一個小我一歲多的妹妹。我的父母非常勤勞,他們和千千萬萬的中國農民一樣,一輩子都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不,他們比其他的人更能吃苦,他們把家裡的地都種了菜,這樣收入會更高一點。

不過,“一畝園,十畝田”,種菜比種糧食更辛苦。每天,我早上起來,就發現他們已經下地幹活去了。我就給我和妹妹做早飯,然後帶著妹妹一起上學。中午,我放學回來,他們還沒有回家,我就做全家人的午飯。

爸爸媽媽的言傳身教,和小時候經歷,讓我早早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獨立自主的性格。比起同齡人,我更體會大人的不易,更懂事。我的爸爸話很少,總是沉默寡言,他只負責給我們提供物質生活,很少會噓寒問暖。我媽教育我的方法就是打罵,但是我並不怕她。



(相親相愛一家人)

小學階段,我學習一直名列前茅。上了初一後,我有點放飛自我了,結果成績一落千丈。當我懷著忐忑的心情,拿著成績單回家的時候,爸爸打了我一頓,還罰我跪著反省。這是他唯一一次打我。

我至今都記得,我當時一直哭,我不是疼地哭,也不是委屈地哭,我是內疚地哭,是覺得我讓爸爸失望了,對不起爸爸才哭。之後,我迎頭趕上,期末還分在了快班。

高中我就住校了,每個周末才能回一趟家。在學校,我特別想家,想爸爸媽媽。回家前,我非常希望他們關心我一周的生活,問問我開心不開心,問問我和同學相處得怎麼樣。可是,當我懷著激動又興奮的心情,跑進家門的時候,他們只關心我的成績。我心裡頓時非常失落。





(2023年,澳洲國慶日和朋友一起參加迷你鐵人三項)

我曾經想過,給爸媽寫一封信,把我渴望被關心、被愛的需求告訴他們。可是,我想寫了他們也不會理解,說不定還覺得我矯情呢,就只好算了。所以,盡管我知道爸媽是愛我的,但是,我們的關系總是不那麼親密,總是有點疏離。

因為自己的這段經歷,我有了孩子後,就想著要好好陪伴她們,要把自己對她們的愛,大聲說出來,讓她們感覺到爸爸是愛她們的。我還經常表揚她們,鼓勵她們,我跟倆女兒的關系很親密。

高中階段,我因為早戀放松了學業。其實,我倆一開始就不是“門當戶對”的,她是城裡人,家庭條件好;我是農村人,家裡很窮。所以自一開始她家裡人都不知道我的存在,大學之後,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也沒有繼續走下去。



(媽媽來澳洲)

高考失利,我上了一個大專,心裡很不甘。後來,通過自學考試,獲得了長江大學本科學歷。這時候,我才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種田如此,人生亦然。春種夏忙,秋收冬藏。人生的每個階段,要做該做的事。

大學畢業後,我去上海投奔了表哥,在那裡找到了一份在一家連鎖餐飲做見習經理的工作。白天我在店面學習門店的管理、運營、餐品的品控。晚上,去一個超市當夜班保安,這樣就可以掙兩份工資。從小練就的吃苦耐勞,在這時派上了用場。

後來,我去北京找同學,准備入行建築行業,結果陰差陽錯,做了燈具銷售。這個工作我幹了4年多,除了學習到很多燈具照明方面的專業知識,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跟人打交道。過去,我性格有點內向,不太會和人交流,和陌生人在一起就不知道說什麼了。現在,已經能侃侃而談了。



(我們後補的婚紗照)

後來偶然之中碰到了那位改變了我整個人生軌跡的人,她就是Emily,最後成了我的媳婦。

我和Emily有一個共同的美國朋友,我和這個美國朋友認識兩年多了,經常一起吃飯聊天,Emily也和這個朋友認識兩年多了。但是,我倆一直沒有交集。

當我第一眼看見Emily的時候,我就被她的美征服了——她太漂亮了!從那一刻起,我的眼睛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她!

Emily是澳大利亞人,因為喜歡中國,高中階段就選修了中文,還來中國做過交換生,大學也是學了中文。畢業後她來到中國,在北京的一所幼兒園做外教。





(我倆就這樣看對眼了)

Emily不光長得漂亮,也很隨和,我們有很多共同話題,聊得很投機。當時我英語不夠流暢,但是,她中文說得特別好,我們就用中文交流。後來她告訴我,在我們見面之前,我們那個共同的朋友,就向他介紹過我,覺得我們會合適。

有一種遇見叫不期而遇,有一種緣分叫邂逅永恒。或許這就叫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後來,接觸多了,我越來越覺得Emily是個寶藏女孩。她善良、聰明、有耐心、善解人意,做事總是能考慮別人的感受。

Emily從來對我沒有物質方面的要求,她也不在意我的家庭條件。我們一起吃過幾次飯,看過幾場電影,就順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我倆在北京歡樂谷)

我是個務實派,不太會整浪漫的事。但是,我很細心,做事考慮周到。每天早上,我會早起做好早餐,會送Emily去上班。晚上,她下班早,會到我公司樓下等我,我們一起回家。我感覺很甜蜜,很溫馨,也很溫暖。

有一次,我看見Emily用的木瓜膏快完了,她使勁在那兒擠,我就默默記在了心裡。當時我都不知道那是什麼,後來在網上各處去找,最後給她買了新的。她很感動,覺得我很用心。我就是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關懷打動了她。

當我把找了個外國女朋友的事,告訴爸媽的時候,他們有點不開心,但是,沒有直接反對。我知道,他們有顧慮,在他們看來,澳大利亞漂洋過海的,那麼遠,文化背景也不一樣,可能不太靠譜。



(在澳洲抱樹袋熊)

不過,他們真的見到Emily,也很喜歡。村裡人聽說我找了個外國女朋友,也很好奇,都來看熱鬧。後來村裡很多人,還跟我爸媽開玩笑,說我們一分錢沒花,就娶了個媳婦。

Emily的爸媽只是在視頻中見過我,直到我們回澳大利亞之前,他們都沒有見過我真人。這在我們來說,有點不可思議。連女婿都沒有見過,就把女兒嫁了。我心裡還有點惴惴不安,可是Emily說,結婚是她自己的事情,她父母有知情權,沒有做主的權。

我們相識不到一年,我就向她求婚了。後來Emily有了身孕,我們決定要回澳大利亞生小孩,由於時間原因我們沒有舉行婚禮,只是去民政局領了結婚證。

直到大女兒一歲多時回國,我們才補辦了傳統的儀式。所以說,到現在,我還欠Emily一個身著白紗的婚禮!





(我做爸爸啦)

Emily懷孕時,我們在國內公立醫院做過幾次產檢,但是,Emily感覺不是特別好。每次檢查,醫生不會讓我陪她進去,有時候,Emily在醫療專業術語方面,與醫生溝通不是特別通暢,導致她每次去都會有很大的不適感。

加上國內醫生由於就診壓力,導致人文關懷方面做得不是特別好,所以後來我們還是決定回澳大利亞生孩子。

回到Emily的家,我們受到了熱烈的歡迎。那天在下雨,Emily的爸媽到機場迎接我們,她的弟弟妹妹也很喜歡我。因為我還沒有澳洲駕照,出門都是Emily的爸爸送我們。

那時候我英語不好,經常要Emily做翻譯。他的家人都很耐心,為了讓我能聽懂,他們努力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



(我和同事一起)

初到澳洲,一切都很新鮮。大到陪媳婦去醫院檢查,小到去超市買菜,一切都顯得很不一樣。

在澳洲不管辦什麼事,基本要在網上或者電話提前預約。這個一開始還真不習慣,後來,我發現這樣其實很節約時間。

還有,澳洲的公共交通太不方便了。因為地域遼闊,人口稀少,家家都有車,所以,乘坐公共交通的人很少。在阿德萊德市軌道交通高峰時期,都是15分鍾一趟,公交車更是要等半小時,真的把人等急了。

澳洲人比較注重個人空間,不管是走路,還是坐車,都會給大家留開比較大的空間。所以經常可以看到公交車上有人站著,但是車還沒有坐滿。以至於我們回來後,走在上海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會有一種壓迫感。



(大女兒出生前舉行的家庭聚會)

在澳洲生孩子,丈夫是可以進產房陪產的,產婦也可以讓家裡的其他人一起進產房。這樣,在家人的陪伴下,產婦會更放松,更有安全感。

在澳洲Emily生孩子住院,我們一分錢都沒有花,醫院是自動報銷的。並且孩子出生後就有一筆2000澳元的補貼,然後根據個人家庭收入情況,每兩周都會給一筆補助。

生下大女兒後,由於我還沒有工作,政府每個月都會給我們補貼2700澳元左右。到後來,我工作了,這個補貼逐漸減少了。補貼和家庭收入成反比,收入高了,補貼就少了。

我們在澳洲的第一輛車就是用政府補貼的錢買的,後來我也考了駕照,出行就方便了。





(Emily是個好媽媽)


我們去澳洲的時候,計劃的是生完孩子,過兩三個月就回國。所以,我只申請了半年探親簽證。可是,生大女兒後,Emily決定留在澳洲,撫養孩子。這對我來說,一下子就有點蒙圈了。計劃的改變,讓我猝不及防。

我的英語不太好,找工作,需要一切從零開始。但是,我尊重Emily,她也是權衡利弊做出的決定。只要對家庭好,對孩子好就行。

於是,一切重新規劃。我們本來是跟Emily的家人一起生活的,打算長住後,我們租了房子,我開始找工作。可是,我的英語不好,找工作並不是那麼容易。



(小女兒也一歲啦)

Emily的爸爸在一個汽車公司開叉車,他介紹我去他的公司做質檢員。我的英語不好,每次跟人交流我都會全神貫注,認真傾聽,生怕漏掉什麼信息。回到家裡,在幫助照顧女兒的同時,我也會繼續學習,我也參加了政府為移民辦的免費的語言班。

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用力拍打籃球時,籃球會以更高的弧度彈起。這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現象,更是一個富含深意的啟示。正如生活中,當我們面對的壓力越大,我們所激發出的潛能和行動力也就越強。為了生存,我學得很快,沒多久,我的英語就很流暢了。

幹了一年多,我上班的那個汽車公司關門了,我只好另謀出路。好在那時候,我的語言關已經過了,對環境也很熟悉了。



(在上海迪士尼

我很快就找了一個工作,進了建築行業,做了一名木工。看來我跟建築業確實有緣,多年前,我從上海北京,就是准備進入建築行業的,結果陰差陽錯賣了燈具,現在來了澳洲又回到了建築行業。

澳大利亞藍領崗位的工資並不輸給白領,一些技術性的工種,像水電工、木工、空調維修、砌磚工,稅前周薪會超過2000澳元。所以,在澳大利亞,大家並不是只有讀書一條出路,各行各業都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就看大家的興趣愛好在哪裡。





(協助山東電視台和南澳旅游節目拍攝外景)

根據澳洲統計局(ABS)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澳大利亞藍領行業中收入最高的是維州水管修理工,時薪高達91澳幣,且薪資年增幅為21%;緊隨其後的是新州的水管工,時薪約為86澳幣,薪資年增幅為16%。大家想想,一天如果工作8小時,他們的工資是多少呢?

不過,在澳洲做技術工人都是有專業證書的,比如木工,需要去專門的技工學校學習,從學徒工做起,需要4年,畢業了才會有證書。我是直接從學徒做起,邊做邊學。我們主要是做模具,工作不是很累。

我感覺做木工,比腦力勞動更放松,更讓人舒暢,哪怕身體累一些,但心不累,更不用24小時待機,聽老板差遣。下班了,就完全屬於個人時間,老板基本不會找你,除非事情緊急。



(與老婆的妹妹一家在巴厘島)

我在澳洲稅前周薪大概2000澳元,但是澳洲稅很高,我的平均稅率在25%—30%,月薪折合人民幣大概是3.8萬元左右。

Emily大學學的不是教育專業,但是,她很喜歡當老師,尤其是喜歡教幼兒園。大女兒出生後,Emily在家帶孩子的同時,花了兩年時間去學了教育學碩士。之後,她在一個幼兒園任教。

我倆都工作後,2017年到澳洲3年後,我們攢錢交了首付,買了房子。房子是聯排別墅,170多平,有院子、有車庫,周邊有小溪,風景特別好。回國後,我們把房子租了,租金完全可以覆蓋月供。




(2018年參加大女兒的芭蕾舞表演)

在我們打算回國之前,出於長遠打算,我重新給自己做了職業規劃。土木工程師在澳洲是一個很吃香的職業,並且工資也很高,我也幹了六七年的建築行業。所以,考慮再三之後,我准備回大學讀一個土木工程師學位。

我計劃是半工半讀,並且已經准備了半年,數學課都已經提前學完了,馬上就要開學了。可是,一個消息打亂了一切。

Emily的朋友說上海一個國際學校招聘老師,待遇很不錯,年薪40多萬,提供住房,孩子教育醫療都免費。她動心了!她本來就很喜歡中國,現在有了這麼優厚的待遇,她決定回國。

當然,回國還有對孩子教育的考慮。我們希望孩子懂雙母語,可是我大女兒只會一點點中文,小女兒完全不會。還有,孩子們在澳洲上的是公立學校,他們崇尚的是快樂教育,與我們的預期稍有不同,所以覺得國內的國際學校會相對平衡一點,不會太卷,也不會太隨意。





(和老婆一家去巴厘島度假)

於是,我們又踏上了回國之路,我的職業生涯又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從計劃中的工程師,變成了全職奶爸。

做全職奶爸,是我倆多方面綜合考慮的決定。我們周圍很多家庭,都是請保姆,請阿姨帶孩子。但是,我覺得自己更放心,況且,阿姨只能料理生活日常,可是孩子更需要父母陪伴,我想更好地陪伴兩個女兒成長。

每天,我早起做早餐,照顧女兒們洗漱,送她們上學,然後開始灑掃庭除,洗衣買菜。一切安頓停當後,看看書,出門跑步,或者去健身房。我喜歡孩子,想考兒童心理學,將來既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還能以此謀生。



(倆女兒春節收到紅包好開心)

當然,不僅幹這些,我還是公益組織志願者,經常參與救助流浪貓狗的活動。我也是學校家委會的成員,參與策劃和安排學校的一些活動。

每天下午,我會早早去學校接孩子。當倆女兒興奮地向我跑來時,我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回家做飯,帶孩子玩,晚上7.30,孩子們就睡覺了。這時候,就成了二人世界了。我倆一起看看電影,聊聊天。有時候,她累了,我會給她捶捶腿,捏捏肩。我覺得很溫馨,很甜蜜。這就是我喜歡的日子,平淡,真實。

有人問我們有文化沖突嗎,有啊,怎麼會沒有呢?不但我倆有文化沖突,Emily和我媽還有婆媳矛盾呢。有時候,這種沖突還很難調和。



(女兒要學輪滑啦)

比如關於春節,我們中國人都知道它的分量和含義。春節,對中國人而言,不僅僅是一年中的一個時間節點,更是一種精神寄托和情感表達。春節也是家人團聚的重要時刻,代表了親情、友情和家庭的溫馨。

春節期間,人們無論身在何處,都會從四面八方,五湖四海踏上回家的旅途,趕回家中與家人團聚。

可是,今年Emily不願意回我老家武漢過年。她的理由是,春節前我們回去過,春節期間人太多,我們帶倆孩子,拖家帶口的不方便。她說的這些道理確實都對,但是,對我來說,我覺得春節不回家,心裡還是有點牽掛。

其實,我知道,Emily不願意回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和我媽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和習慣方面的要求不一樣。





(我是個女兒奴)

比如,我小女兒4歲,她有時候趁著玩,不好好吃飯。我媽會端著飯追著孩子喂,Emily就覺得沒有必要,覺得孩子不吃就算了,餓了自然會吃,這樣追著喂飯是強迫。可是,我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不給喂飯會餓著的。這一點,我很難說服我媽。

其實,在這一點上,我是支持Emily的做法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這樣一味地寵孩子也不好。我們覺得孩子的習慣要從小培養。我們平時的做法都是,孩子不吃了就不管,我們吃完了收拾,孩子餓了絕對不會給她們再做飯,她們可以吃點水果零食。



(我們和老婆的弟弟)

我們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所以,我經常會被問道,一個大男人

做全職奶爸,是怎麼想的。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認知,如果男人偶爾帶孩子玩,別人會覺得你是個好爸爸;但你不去上班,整天都在家帶孩子,買菜做飯,就會覺得你沒能力,瞎混日子。

甚至,有的人覺得,爸爸選擇了回歸家庭,就是一種違背主流,政治不正確的事情,這實在是失之偏頗。

我覺得養孩子,從來就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那些不顧傳統的偏見,承受著各種強大的壓力,做全職奶爸的人,也同樣值得尊重。這種轉變,不僅是社會觀念的進步,更是對傳統男性角色的重新定義。



(張開雙手,擁抱幸福)

我覺得,一個家庭中,到底誰在家裡照顧家庭比較好,應該因人而異,因家庭而異。由誰帶娃只是家庭分工的問題,無關性別。好的家庭關系,一定是互相扶持的,只要整個家能幸福安樂就足夠了。

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責任和使命,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認真帶娃,將來孩子大一些了,我肯定會有新的職業規劃。





(歡迎關注本文主人公“Max和他的三位女神”)

【口述:李勝才】

【編輯:陌上花開】

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裡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跡,這裡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歡,請點擊關注哦!@真實人物采訪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本賬號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2     已經有 4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4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1 游客 [調.冬.強.命] 2024-04-06 11:29
    軟飯男,現在男人的夢想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大家正在圍觀
    YouTube的2200萬美元和解金將用於
    大批居民懵了 BC這沃爾瑪永久關閉
    耶魯華裔大一新生被退學,細節太狗
    溫哥華機場這周四有緊急事件?原來
    加國遭重擊 這些面臨高達50%關稅
    軍方演講中特朗普再提加國成51州
    深圳年薪百萬夫妻"潤日本"事件 沖
    加國所有省份的經濟將顯著放緩
    熱搜! 董璇"丟棄體面的親戚"戳中
    溫市萬人大游行?公務員罷工猛升級
      同類熱門新聞
    洋妻回國生娃後不想回來 我蒙圈了
      隨時閱讀新聞

    加西網微信

    大溫優惠小紅書

    溫哥華地產中心微信

    Android: 加西網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502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5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