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核动力航母...?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前不久,官方证实,“福建”号航母正在开展相关系泊试验。


看似简单的一个消息,却让国人很振奋。

因为,这也证明中国海军首艘大型电磁弹射器航母即将正式开始试航。


不过,很多军迷很快有了一个更大的期待:

什么时候中国能有自己的核动力航母?

“福建”号航母的建造始于2018年,由上海江南造船厂负责。

2022年6月17日,这艘中国海军的第三艘航母正式被命名为“福建”号,舷号为“18”,预计将于2025年完成海试,正式交付服役。

“福建”号航母也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由于江南造船厂主要建设基地位于长江口的长兴岛,这里又恰好是浦东机场诸多航班起降区域,因此经常有乘客拍到正在建设中的“福建”号近况。

此次网上流传的视频中,显示一辆红色小车从“福建”号航母甲板上弹射出去,并在舰艏侧前方激起了巨大水花,通过对周围参照物比对,“小红车”弹射距离约50米。

针对这个视频,有人提出“福建”号航母是不是已经开始对其电磁弹射系统进行“静载发射”试验,为近期将要举行的海试做准备,并希望得到相关部门发言人的证实。

此前的“辽宁”号与“山东”号使用的是滑跃起飞方式,而“福建”号航母采用了电磁弹射与电磁拦阻系统,具备弹射大型战机与快速弹射轻量级无人机的能力。

从蒸汽弹射系统转到电磁弹射系统,绝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背后是整个国家工业实力和体系的配合,更是新型技术的完美应用。

我们不妨先了解下航母上舰载机弹射器的类型。

当今拥有航母的十余个国家中,基本采用的是滑跃起飞和蒸汽弹射两种技术。

采用滑跃起飞甲板技术的“辽宁”号

滑跃起飞是由英国人发明的,最早应用在英国“无敌”级航母上。


这也不足为怪,毕竟英国的海军曾经也是称霸世界百年。

滑跃起飞的特点便是让舰载机从前端翘起的滑跃式飞行甲板上进行起飞动作,更大程度上提高舰载机的爬升率和离舰速度,有利于提高舰载机大规模起飞的作战效率。

但是滑跃起飞的舰载机具有一定危险性,舰载机发动机必须足够强悍,才能在短时间、短距离内达到起飞速度,否则很容易因速度不够发生坠海事故。

为了弥补滑跃起飞技术不足,欧美海军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蒸汽弹射器的研发,这玩意说白了,就好比航母帮助舰载机快速起飞的“大弹弓”。

英国海军率先取得了成功,随后美国海军航母也逐渐普及了蒸汽弹射器装备,该装备也成为随后大部分航母舰载机弹射器的装备选择。

蒸汽弹射技术和电磁弹射技术示意图


而滑跃起飞方式发展的几十年间,技术逐步成熟,其高可靠性早已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和飞行实践的验证。

时至今日,在近千万次的舰载机弹射起飞中,尚没有一架舰载机因装置本身故障而出事故。

我国第二艘航母“山东”号依然采用滑跃起飞方式,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中国第二艘航母“山东”号依然采用蒸汽弹射器技术帮助飞机起飞

蒸汽弹射器存在体积大、重量重、效率低、对舰上辅助系统要求高的问题,运行和维护费用也相对较高。

而且,蒸汽弹射器弹射舰载机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

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为例,每弹射一架舰载机,就需要消耗一吨淡水。

正因蒸汽弹射器弹射技术还有很多不足,1982年,美国海军开始研发体积小,但效能更高的电磁弹射器技术。

但由于相关技术复杂,试验频出故障,电磁弹射器直到最新的美国“福特”号航母才逐渐开始装备。

正是基于对未来航母技术的赶超,我国从“福建”号航母就考虑装备电磁弹射器系统,并进行了多次试验。

这次网络视频显示的可能正是“福建”号航母电磁弹射器进行的测试,这效率可谓神速。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