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農村娃到北大教授 這位叔叔治好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昨天拜訪了一位叔叔,農村出身,一路並非名校,卻來到 top2 學府成為行業內的備受尊敬的專家。


和他聊了一下午,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1


拿回你的松弛感

不同於大家聽說過的社會名流,叔叔並非起步卓越,相反可能天資真的平平,連他自己也如此評價。

家裡窮得叮當響,上學都是靠借,自幼被人瞧不起,上了大學也並不是優等生。

這樣的成長環境,世俗來講總要有些“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爭精神和勵志口號,但他講起自己的過去卻極其平和、輕松,這種淡然絕非裝出來的。

他告訴我,他從未對自己有很高的預期,比如上學,自己不是最好的學生,他就會告訴自己,咱們窮山溝出來的,現在走出來到了縣裡就是進步,已經在變好了。

進了城裡上大學,他發現自己和同學們比顯得那麼土,啥也不會也跟不上,他告訴自己,咱們已經到了城裡,家裡也沒出過大學生,能把學上完就是進步。

而就這樣,他竟然不僅順利完成了學業,還在後頭拿了不錯的成績,到北京一所高校教書。剛去的時候,他一句普通話不會說,一開口別人就要笑話他,後來他想了想,現在都到了首都了,又比以前進步了,先在這個學校把這門課教好,普通話不成,咱是英文老師就說英語吧。於是,他獨辟蹊徑,每天備課把要講的內容都拿英文准備一遍,後來這三年上課從未說過一句漢語,而也因為這個,把自己的口語硬生生逼出來了,到現在給外國學生上課也是信手拈來,無心插柳柳成蔭。

再後來,他在學術上繼續耕耘,邊工作邊讀了博士,他和我講起發表學術期刊的故事,那時候自己做了很多努力寫了一篇文章,去投稿時候很快就收到了拒信,他很不舒服,覺得自己果然還是不太成啊。後來和審稿的老師交流起來,說自己感覺有點灰心了,這估計水平還不成,要不怎麼過不了,人家老師哈哈一笑,說你有所不知,不少人投稿了連拒信都沒有呢。

叔叔當時就樂了,念一轉,嗨,好歹不行還有人告訴自己不行,再怎麼差也比以前強,起碼自己的文章還能讓人家看過一遍,下次爭取讓人家多看幾遍。

就這麼的,他在後頭發表了很多國內外有影響力的作品。

一些人可能會笑,這不是自我安慰麼?

但你有沒有發現,這個時代,我們所有的緊繃感恰恰來自於我們無法對自己的“做不到”。

我們從小成長在競爭的環境,考學一分幾萬人,找工作在固定的行業和賽道卷來卷去,許多父母的教育是,“你要去爭第一,去做最好”,這帶來兩個問題:

我們不會社交,因為遇到的每一個人,哪怕朋友都是潛在的競爭對手;

我們不會自洽,面對挫折要麼選擇直接擺爛和逃避,要麼陷入不接納和自我攻擊。

我們什麼都似乎“應該做到”,什麼問題似乎都“應該會解決”。即便一些自稱“開明”的父母,可能嘴上說著我沒關系,讓孩子們自由發揮吧,但背後更多是對現實的逃避,也有自己拗不過大趨勢的情緒。

所以,我們似乎都知道松弛能帶來創新,松弛能帶來更好的生活,但我們終究無法做到。

從見面到離開,叔叔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叔叔就是個農村娃,我知道自己沒什麼背景和依靠,那麼我只要做到每天比前一天更好一點就可以。”

因為沒有過高的自我期待,每一天都是驚喜,而生活在無數期待中的我們,每一天都有著希望落空的絕望和恐懼。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是時候,放掉那根叫“期待”的心弦了。

2

大膽說出“我不會”

叔叔告訴我,永遠不要害怕說“我不會”。

剛到這所高校任教,他也曾陷入心理內耗。這樣的學校裡精英雲集,現在的老師都不僅僅是清北,好多都是國外頂尖名校博士甚至任教後再回國,開一個會大家高談闊論,很多的東西叔叔到現在都沒見過。

去教學生更是如此,這樣的學府很多高考狀元,自幼天賦異稟抑或家境優渥,提出的問題不時也讓老師心裡咯噔一下。




而叔叔呢,用現在的話,雙非,土本土博,一點高大上的不沾,他說剛開始來開會時候都不怎麼敢講話,總覺得自卑,不配。

“但是孩子,不會的不懂的,不會因為今天自己不說就變會了,恐懼別人看不上自己也不會因為今天憋著就被人看得上了。”叔叔笑了,“所以我開始開會的時候直接表達,我呢沒有大家的背景那麼強,好多東西我確實不會,我也不是咱們學校升上來的,好多東西不懂,來了這裡我覺得很幸運,大家可以多教教我。”

到了課堂上,他對學生也是這樣的姿態,“我總告訴他們,你們比老師那個時候優秀,能考到這裡,老師有很多方面也希望向你們學習。”

即便面對我,叔叔仍舊笑容和煦,“孩子們能給我帶來年輕人的東西,我和我的兒子也有的聊不明白,我要跟你學習呀。”

有人說這是故意的謙卑,而在我看來,這是真正的無堅不摧。

曾一路在所謂名校圈子艱難生存,有一個大家似乎默認的做事規則——人要努力顯得比別人更聰明,才能更融進去。為了顯得聰明,不敢輕易露怯,覺得說不會非常丟臉。

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讀書的時候,我選了一門設計課,那時候我對很多設計軟件非常生疏,文科生背景真的擺弄不明白,當時一個作業幹了一天都做不了 20%,那門課是一位日本(专题)教授,他課後找到我說:“你可以隨時找我提問,如果你覺得上課提問有點尷尬,你可以底下來找我。”

當時我更加尷尬,臉漲紅灼熱,覺得完蛋了,這“不會”都讓老師知道了,他緊跟著一句話讓我瞬間破防。

“你來問我,可能半小時咱們解決了問題,但是你憋著,可能一星期都很難解決問題,記住,說不會不是因為你真的不會,是因為你願意去改變。”

曾幾何時,我的一位老師告訴過我一句話:如果身邊的人都是聰明人,那就去做那個最真誠和愚蠢的人吧!


大膽說出來我不會,問題的答案永遠流向那些主動求索的人!

3

找到自己的能力圈

叔叔和我說,他做了這麼些年,從未想過跟風口,甚至會主動開倒車。

我問起他要不要做一做自己的個人 IP,那麼多大學教授都走上了自媒體的平台,他笑了笑:“不少人找過我,但是我想明白一件事,我的口才沒有那麼好,如果研究一樣東西我需要花很多時間,我不太適應做那麼一個每天要大量輸出的事情,所以我先不碰了。”

我問他會不會有人覺得這叫沒有跟上時代,沒有接納新鮮事物,他說:“新鮮的事物每天都在發生,但選擇接受的主動權不在別人的意見裡,在你的心裡。”

回望他的研究道路,每一步都沒有走在熱門,他沒有像一些人往能和仕途搭邊的研究領域硬擠,因為深知自己並無背景,樸素的做一些純粹的學術更加可靠,他也沒有趕上什麼學術風口就跟風做什麼,因為知道自己前面積累研究的內容如果因為熱門而不斷變換,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沉澱。他一本書可以寫十幾年,因為底層的信念裡,這不是為了快速進入市場,而是為了用實踐給社會帶來一本好的教材。

而這看上去偏離了風口、潮流、商業主旋律的路線,也造就了他在自己細分領域的成就。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都秉持著這麼一個理論,能力圈,他們認為知道自己能力邊界的人,比不斷擴大自己能力圈而不知道邊界的人更有可能成功。

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最渴望多學一點什麼,或者多跟上點什麼。

三年來,有太多的新鮮行業,從在線教育,到元宇宙、區塊鏈,到現在的 AIGC,一些泡沫已經破滅,一些泡沫還在膨脹。

專業報考,每年家長們問得最多的是什麼最熱門,而熱門一直在換,從前幾年看上去大熱的法律和金融到現在滿街法律畢業生艱難求存,從認為是鐵飯碗的計算機,到現在互聯網公司接連優化。

順著這個邏輯,每個人都值得思考一下自己的能力圈,比如我過去經歷中有哪些領域是有深入積累的?有哪些能力是我特別擅長的?有什麼東西是哪怕別人都不讓我做我都能堅持下去,雖千萬人而吾往矣的?

畢竟,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熱門專業和行業,只有能不能學得足夠深入的人,因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情,終身的積累可以抵過任何一個時刻的跟風選擇。



2023 年的末尾,寫下這篇文章,送給在生活中打拼的你。

這是一個越來越多人在乎情緒的時代,

也是一個越來越多人追求真正意義精神自由的時代,

讓我們,先從放下內耗開始。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7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4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