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股市: A股人均賺了4萬 這是最驚悚的笑話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年頭,炒股賺沒賺錢,股民自己說了不算。


前幾天,一條微博熱搜吸引了全國股民們的眼球,“上半年A股股民人均盈利3.91萬元”。

寥寥幾個字,嘲諷性極強。上半年那種腥風血雨的市場環境,能賺3.91萬的,我懷疑要麼是掌握了什麼內幕消息,要麼就是...遙遙領先!


再一看”人均“二字,那就更不淡定了。不知道諸位是什麼情況,反正我是被平均的那個,被平均得還不少。

不過再一回想,當你我還在盈虧平衡線上苦苦掙扎的時候,量化私募大佬忙著以2.85億元人民幣(专题)買下上海豪宅;我樂家居大股東違規減持套現1653萬元;金帝股份上市首日做空自己,狂賺2億元......世界的參差,顯示得淋漓盡致。

更誇張的是,德勤研究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內地市場新股融資規模為2087億元,其中上交所、深交所分列全球前二。在全球十大新股融資額中,中國(含中國香港(专题))占據5席,總融資額為437億港元(合人民幣406.41億元),占十大新股融資額的40%。

至於上市首日是不是破發,這不重要,錢反正是融到手了。

戰績顯赫的資本大佬們均攤一下你我的虧損,順便拉高一下整體收益率,跟靠自己炒股賺錢相比,不是輕輕松松?

1.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3.91萬是怎麼算出來的。

有媒體報道,今年上半年,A股市值是93.42萬億,較2022年末的84.88萬億增加了8.54萬億。得出結論,按照A股股民數量2.18億計算,人均盈利3.91萬。

合著就是拿市值變動除以股民數量,簡單粗暴,相當直給。

問題是A股也不是只有我等散戶啊。公募、私募、外資這些機構投資者,就被無視了?

上半年173家IPO、157家定增、發債之類的再融資,也當看不見?

還是說他們從市場上賺的、融的錢,也有我的一份?

好像確實有我的一份,只不過不是賺進來,是花出去啊。

於是,這樣的統計結果一出來,一眾股民們不淡定了。





還有網友扒出了這套算法的發明者,還真不是什麼牛鬼蛇神,是前海開源基金的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





此人履歷相當耀眼:清華本科,北大(专题)經濟學碩士。2006年就已加入南方基金,在任時曾同時管理8支基金。2016年3月,楊德龍加入前海開源基金,現任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權益投資資本部基金經理,深耕資管行業已經17年。

盡管履歷耀眼,這哥們的管理業績並未讓投資者滿意,在天天基金的討論區,很多持有人對基金的業績表示不滿,“理論說的挺好,可是業績為什麼這麼差?難道只適合搞學術嗎?”

這至少說明楊首席在學術界還是有一定認可度的,他這個計算股民平均收益的方式,我願稱之為楊德龍公式。

2.

股民們不是傻子,A股各指數上半年表現全球倒數,賺錢從何談起?

用網友的話說,經營性市場已經演變成了零和博弈市場,大家都賺錢是不存在的,大佬們要賺錢,散戶們就只能當韭菜。



自己費盡心機,能小虧就已是萬幸,機構和上市公司卻能在其中快意撈錢,對比過於強烈,股民們紛紛破防。



A股確有不成熟之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其一是多空力量的天然不對等,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A股的做空機制並不完善。

這就導致當市場信心向好時,做多的力量能將股價迅速抬高至遠遠偏離本身估值的高位,而當市場熱潮過去,股價又會以長期地、大幅度地下跌來回歸正常估值。

在這種以市場情緒為主導的劇烈波動裡,能夠賺錢的,都是少數。


其二是在行情低迷時,新股上市對市場的“吸血”效應會加劇。這說到底,是日益增長的上市公司對資金的需求和日漸有限的資金供應之間的矛盾。

行情好的時候,炒股的人多,市場的資金供給就多,新股上市也能融到錢,大家皆大歡喜。

在行情差的時候,炒股的人少,或者市場內流動的資金少,新股上市依然能融到巨額資金,至於破不破發,反正都是投資者默默承受。

於是一眾股民開始抨擊新上市公司估值虛高,甚至認為注冊制本身是讓這些垃圾公司上市的幫凶。

注冊制的初衷,是為了讓證券市場更好地起到資源配置的作用,將價值發現的功能交給市場本身。因此,市場規則也就由原來的“高質量、大品牌、值得信賴的上市公司”,轉向“每個人都是自己股票賬戶的第一責任人,”這樣的轉變,有個適應期,也實屬正常。

事實上,經過數十年的發展,A股雖仍不算成熟,但也遠沒有網友說的那麼不堪。



不管是減免印花稅,還是限制上市公司減持,抑或是注冊制的全面實行,都是A股不斷走向成熟的例證。

3.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股市只是一個縮影,世界的溫差無處不在。

2023年8月28日,A股頂著周末前所未有的巨大利好,在全國股民的熱烈期盼中走出了長達一分鍾的牛市。當日那根洞穿了所有人信心的大陰線,時至今日都尚未修復。




對A股失望的人們,開始轉向基金等相對更為穩健的投資產品。根據中國結算發布的數據,我國股民人數為2億出頭,基民人數已突破7億。

但在今年上半年,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存量基金紛紛破淨,新發基金遭遇行業冰點,買基金再次血虧的投資者們,懷疑起了金融資產作為投資品的收益性。

這其實也正常,從一張圖就能看出來,金融資產在我國,過去十年間都並未獲得太多市場青睞。



地產行業增長通常是股市上漲的前奏,因為房地產行業的增長通常伴隨著信用擴張,信用擴張意味著流通貨幣總量的增多,市場上的錢更多了,股市也就成了去向之一。

中國是個例外。中國的房地產行業近十年擴張了5倍,股市卻只增長了0.2%,這意味著信用擴張增加的貨幣供給,也幾乎全部流入了房地產

中國人青睞的投資品,是房子而非股票。

隨著房地產政策回暖,一眾城市啟動認房不認貸、各地排隊買房、某地房價應聲上漲的消息又開始逐漸增多。譬如上海買房的人群已經從富豪變成了“剛需客”。

樓市回暖,也是導致股市頻繁遇冷的原因之一。相比於在A股輸光底褲,絞盡腦汁思考如何讓資產保值的中國人,十年後還是選擇了買房

除此之外,中產階層對炒股的看法,在經濟低迷的時期,也越來越趨於保守。

根據Mob研究院數據,中產是資本市場的中流砥柱。





但部分上有老下有小,常年背負房貸階層下潛壓力的中產,也已將炒股列入“負面清單”。



但不是還有年輕人嗎?

深交所曾對股民做過一次調查,在2.77萬個樣本中,2020年新入市投資者平均年齡為30.4歲,較2019年降低0.5歲。深交所的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新入市投資者平均年齡為31.2歲,而2012年新入市投資者平均年齡約36歲,顯示近10年來,新入市投資者年輕化趨勢較為明顯。

這只是看上去很美好,不久前,一個新的名詞誕生了:“小掙青年”。

所謂小掙青年,是指那些放棄追求一夜暴富和高薪,卻通過小事情、小生意掙小錢,並因此擁有樂活狀態,且保持心理富足的年輕人群體。他們放棄追尋高薪和一夜暴富,而是選擇遵從內心,在維持生計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富足。

這與A股市場本質上相悖。股民們因為長期在股市中煎熬,精神狀態普遍不佳。

小掙青年們普遍擁有較好的學歷和工作經驗,也曾在大廠卷生卷死,辭職本就是為了追尋精神上的平和,讓他們再去A股體驗漲跌波動的狂野,是不現實的。

因此,入市人數減少恐難以避免,也就意味著常年在3000點徘徊的A股,可能缺乏增長的後勁。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5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