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楊麗萍: 楊麗萍又上熱搜了,怎麼落到這步田地.....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楊麗萍又上熱搜了。


是的,又。

現在同樣的話題卷土重來——




多大尺度?

點開一看——

演員裸了上半身,下半身穿著丁字褲;

演員隱私部位全遮擋,只是舞衣較薄。

倆人在演講述人類遠古祖先祭祀《春之祭》的故事,由楊麗萍親自改編的段落“陰陽雙修”,動作比較親密。



就這?

你別說,在媒體渲染下,網友怒不可遏——

“少兒不宜,違反公德,建議封殺!”







Sir不過是兩天沒沖浪。

怎麼這屆網友這麼會假正經了?

一邊熱衷在短視頻評論區開黃腔。

一邊狙擊楊麗萍色情表演”。

在今天互聯網的氣候裡,楊麗萍的風評已經變成了“妖婆”“耍流氓”“不知廉恥”。



從引領風潮到被圍剿。

楊麗萍跌落神壇,掉進醬缸。

她的遭遇非常有代表性,被罵的只是一個楊麗萍,但消失的已經是一片森林。

01

在過去,幾乎無人質疑她的舞蹈藝術。

楊麗萍早已是從官方到民間都認可的舞蹈大師和民族文化推廣人。

今天很多人批評楊麗萍“晚節不保”。

都不得不附帶說一句:“還是老版的《孔雀》好,積極健康正能量”。



然而,批評“低俗”的人,真的買了票、進了劇場、仔細對比過新舊差異嗎?

絕大多數,都只看過照片或剪切的片段而已。

事實上早在“低俗”畫面引發爭議前。

楊麗萍已經開始逐漸成為一個獵巫對象了。

首先。

她已經脫離春晚舞台多年,失去了官方的保駕護航。

兩年前,楊麗萍分享一組照片,表示自己應央視邀請,以“牛的犧牲精神”為題創作的節目無法入選春晚。

能看出來,這些演員的造型和裝扮,和當年被大眾認為“太土太丑負能量”的《雲南映像》差不多——

原始、有力量、生機勃勃。





然後。

舞台之外,楊麗萍的生活方式在許多人看來,是一個異類。

楊麗萍分享獨自吃火鍋的快樂。

網友: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



楊麗萍指甲太長,拿咖啡灑了。

網友:扔垃圾、沒素質、晚節不保。





甚至連吃個烤肉。

都要被攻擊“人設崩塌”——







風暴中。

楊麗萍大部分都保持沉默。

但只要出來回應了。

她字裡行間的自信、清醒、從容,能讓所有莫須有的指摘,變成自取其辱的笑話。



楊麗萍終歸是藝術家。

她專注於舞蹈,很少在媒體前亮相。

於是,這屆網友忍不住了——

以無知作刃,狹隘作盾的他們,終於聊起了楊麗萍的“藝術”。

02

兩個月前,新版《孔雀》流出劇照,就有人說這造型“近乎赤裸,相當不雅”。

結果呢?

人家明明穿了緊身衣,而某些博眼球的營銷號,卻故意給男演員隱私部位打上碼,形成一種“已經露了”的錯覺。



果然,最適合這屆網友的工作,是道德警察和電影打碼員。

楊麗萍愛徒肖蓉雨,曬出與男演員的貼身舞蹈。

這次表演服沒法挑刺了。

就以道德綁架來刷存在感——

“這種舞不是應該夫妻跳嗎?跟別人跳幾個意思?”



事實上。

脫離了主流評價之後,大眾從不在乎楊麗萍,和她的舞蹈。

當《孔雀》是國家獎項收割機,少數民族燦爛瑰寶時,它在大眾的語境裡就是“健康唯美、高雅藝術”。



當這些光環暫時退去。

楊麗萍試圖顛覆這些光環和過去的自己時。

大眾便蜂擁而上,口誅筆伐。

關心楊麗萍私生活的,和批評《孔雀》低俗的,其實是同一批人。

他們本就不是舞蹈藝術的受眾。

也沒有真的買票進場。

對於他們而言,欣賞一場舞蹈,遠不如嚼舌根來的更有意思。

你說,《孔雀》本就規定,12歲以下兒童不建議入場,不存在少兒不宜。

他反駁:“沒有兒童就能公開演出低俗內容了嗎?”

你說,這是需要感受的藝術舞蹈。

他們搬出“民族感情”:“西方人那套,我們中國人不信!”

這就是今天的輿論場。

一個與常識、邏輯、審美為敵的環境。

僅靠幾張照片,就能完全否定一個頂級藝術家,沉澱五十多年的審美經驗。

僅動動嘴皮子,就能讓那些需要反芻和感受才能被觸動的好作品,付諸東流。

03

顯然。

這些看不慣楊麗萍的生活方式,就使勁斷章取義、想把她打倒的網友並不理解——

楊麗萍,這麼多年來她的藝術理念,她付出的心血,到底意味著什麼。

他們用一種唯我獨尊的霸道,審視著楊麗萍沒有打擾到任何人的私生活,清除著自己不愛看,甚至只是看不懂的東西。

卻完全沒有想到——

中國人來說,要看見堅持不迎合、不諂媚、只對藝術專注的純粹,還能憑純粹獲得掌聲與嘉獎,這到底有多艱難。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舞蹈可以是《孔雀》那樣,不必有意識形態的宣傳,不需要兼顧家國敘事,憑借直擊心靈的美,就能長存於舞台。



但在楊麗萍的少年時代呢?

這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常識,都是大逆不道、要被批斗的大毒草。

審美,也是有罪的。??


不能夠種花,不能夠穿花裙子,不能夠喝咖啡,不能夠聽流行音樂……

而人們的生活只能圍繞生產和革命,其余的審美需求,都是多余的,是小資情調的。

所以。

楊麗萍的《孔雀》在春晚舞台上,展現出那種以不帶意識形態色彩、不具有實際用途的,純粹的美的時候。

這僅僅是“正常”和“健康”嗎?

其實那更是大膽的革新,是對陳腐慣性的大逆不道。





今天的網友,因為一件演出的衣服、一段模仿孔雀交合的舞蹈,就覺得楊麗萍不傳統了,不規規矩矩跳舞了。

事實上這便是對楊麗萍的誤解。

也是楊麗萍當年掙脫了的那個牢籠。

今天再一次要把自由、美麗的孔雀給囚禁起來。

在翻看楊麗萍的采訪時。

Sir最大的感受是——你很難找到比她純粹的人。

因為純粹,所以叛逆。

八十年代,她被西雙版納舞團選中,優秀的身體條件讓她很快就成了團裡的顯眼包。

但她從小就生長在山谷裡,她的身體只能隨自然、情感和生命力舞動。

而當時舞蹈團訓練相當機械——

都要學蘇聯一樣,以芭蕾做基本功,都唱的樣板戲、標准款。

不需要個性,只需要整齊。

不提倡創造,只贊許模仿。



楊麗萍總是跟不上節奏。

她不是沒想過要改,“但一聽到音樂,就什麼都忘了”。

就這樣。

當別人只要一個一個動作按部就班跳,就能拿到補貼時。

楊麗萍只能坐冷板凳。

但孤獨和被冷落,無法讓她改變自我。



楊麗萍曾說——

“我上輩子可能是一只孔雀”。

她追求完美,永遠驕傲。

團裡的舞蹈看不上,她就每晚等十點鍾大家都散場了,才一個人在舞室裡專注地創造。

1986年,她給自己編了獨舞《雀之靈》。

毫不意外,團裡再次忽視她。

但她沒有顧影自憐,怨天尤人,而是自己騎著一輛小破車,將錄像帶送到了組委會手裡。


舞蹈界喜歡說——

楊麗萍的一炮而紅,是一場“胳膊扭斷大腿”的勝利。

因為楊麗萍身上的靈動與輕盈,從大自然裡長出來的生命力,不是一板一眼的訓練可以達到的。



在一個不允許個性與創造的年代。

楊麗萍用她對藝術的極致真誠與堅定,活出了強大的自我。

也讓一個剛剛走出封閉和保守的年代,嘗試到自由的味道。

1999年,在北京名利雙收的楊麗萍,選擇離開這個全國矚目的舞台,回到雲南的家鄉去。

一個個地找山村裡的青年,把他們身上的塵土擦拭幹淨,將白族的民間舞蹈,將來自大地的粗礪與生命力,變成了《雲南映像》。





楊麗萍身上的光環有很多。

但大部分都服務於主流話語。

而她始終審慎,和它們保持著不可逾越的距離。

記者問:

你為什麼要做《雲南映像》,你覺得傳承家鄉文化是你的責任嗎?

楊麗萍答:

你看那大豹子 她要生孩子

然後我們才有了小豹子

她養大了 她就走了

只有我們人覺得

我們幹了這事兒

怎麼沒人誇我



Sir還注意到一個細節——

在采訪的時候,最吸引楊麗萍目光的,不是對面記者問了什麼,不是鏡頭有沒有展現出她的美。



而是手上的一朵茶花。

她說,一朵花,一棵樹,都可以是她的兒女,她喜歡這樣的天倫之樂。

她始終純粹,不圖虛名。

今年楊麗萍已經六十五歲。

可她心態的年輕,創作觀的純粹,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Sir不知道,今天對楊麗萍口誅筆伐的,到底是哪一個年齡層的人。

他們是否經歷過楊麗萍青年時的壓抑苦悶?

他們是否也知道——

楊麗萍所在的時代,我們的父輩母輩,就是《站台》裡被權威打壓,被樣板戲束縛,縱然天賦異稟,也只能困於縣城的文工團女孩?





今天我們這個社會,是一個未老先衰的社會。

對待那些未能得到認同、挑戰了常識的東西。

我們不再歡呼。

甚至不願包容,缺乏好奇。

我們喜歡以一種不假思索的道德感,去審判和妄議那些需要反芻和深思,才能品味到力量與美,那圖去審視人類普遍困境,真正解放心靈的作品。

探討情欲和人性的《甜蜜(电视剧)蜜》,是三觀不正的。

改造經典,天馬行空的《中國奇譚》,是厭世消極的。

映照現實,人文關懷的《我不是藥神》,是宣揚負面的。

文化失去了向上升騰的動力。

大眾熱衷於向下取整——

在今天,創造出一部偉大的作品,遠遠趕不上毀掉一部偉大作品的速度。

我們常常忍不住炫耀,《霸王別姬》是華語電影無法逾越的高峰。

諷刺的是。

裡面的情節,卻一再重演。

無意識的民眾,沉醉在批斗程蝶衣、打倒程蝶衣的狂歡裡。

他們說程蝶衣不配演戲。

因為他劣跡斑斑——抽大煙,生活不檢點,跟袁四爺有一腿。

因為他立場不堅定——不僅給日本(专题)人唱戲,還不願意在京劇裡加入政治宣傳。



於是最後。

如他們所願——

當他們失去了程蝶衣,失去了一顆年輕、純真、能與藝術神交的靈魂,一個真正能繼承國粹,將傳統變成瑰寶的大師。

剩下的。

是蠅營狗苟,裝腔作勢的卑鄙之人。

是無法被賦予活力和光彩,也不再能走出世界的民族藝術。

網絡偽君子們,正在形成一股力量。

但這股力量毀壞的。

不是楊麗萍這樣幹淨純真的人。

不是本就包羅萬象的藝術世界。

而是我們眼下這個——

看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實則活在無處不在的枷鎖裡,還以枷鎖為榮。

傳遞同一種聲音,被大數據操控,吵鬧卻荒蕪,擠滿了二流創作的世界。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01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