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被送養的女兒:不認親生父母,算不孝嗎?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她們在年幼時被送養,成年後被兩個家庭拉扯。她們中有人說,被送養是場噩夢;有人為找回生活的平靜,毅然與親生父母斷聯;有人卻始終受困於孝與不孝的枷鎖。

心情持續低落月余後,羅媛媛心生了了卻人生的想法。


她洗腦般不斷同丈夫提及自己去世後女兒的養育問題、養父母的養老安排,以及丈夫此後人生的種種可能。

丈夫沒有發現羅媛媛的異常,對她的叮囑也不甚在意,每每兩人談起這類話題,也總是以丈夫的“你別瞎說”作結。

羅媛媛今年29歲,生於四川的她在20歲時遠嫁湖南,並於不久後產下女兒——在外人眼中,這是一個普通且幸福的家庭,丈夫勤勞肯幹,女兒乖巧懂事,羅媛媛看上去溫和有禮。

但在無人時,羅媛媛總覺得自己像生活在一團漆黑的濃霧中,霧氣將自己的五臓六腑染黑,也逐步吞噬自己的情緒,她像彳亍在霧中的一具行屍走肉。



處在兩個家庭之間的女孩,或許會面對不同的成長環境,但曾被送養的經歷,或多或少都影響了她們的人生。(圖/視覺中國

驅散“霧氣”成了羅媛媛人生中的一道坎,要邁過這道坎,需要在不打擾養父母的前提下,找到親生父母。

羅媛媛始終盼望著,能有機會親口問詢親生父親:“為什麼將我送出去?為什麼不將我送至一戶有錢人家,或者有愛的人家,哪怕是送到福利院?為什麼讓我遭受這麼多傷害?”

羅媛媛的疑慮關乎送養家庭與收養家庭,眾多如她一般處在兩個家庭之間的女孩,或許會面對不同的成長環境,但曾被送養的歷史,或多或少都影響了她們的人生。



“你可不要成為白眼狼”

對羅媛媛而言,她的人生道路在被送養時便已規劃妥當——養父母收養她,是因為家中有兩個重病在床的兒子,他們希望羅媛媛能照顧兒子終老;



親生父親送走她,既是因為她生來女兒身,也是因為妻子病逝後,父親不願帶著年幼的女兒再娶。

羅媛媛依稀能記起被送走時的場景。

記憶中,她被大姐拉著走街串巷,最後被送到了養父母家中,那時,她大約只有3歲。

此後,她開始在養父母家中生活,成為了有兩位癱瘓哥哥的羅媛媛,周圍鄰居或親戚見到她時,也總是會半真半假地同她說:“媛媛,你是抱來的小孩,將來可不能當白眼狼,一定要孝順父母。”

彼時,年幼的羅媛媛尚無法辨別這些話背後的真意。



那一刻,小女孩的命運被永遠地改變了。(圖/圖蟲創意)

在農村,調侃小孩是從垃圾桶、道路旁、廁所內撿來的似乎是一種無傷大雅的玩笑,她也理所當然地將那些不太友好的聲音,當成是大人對小孩的惡作劇。

同在3歲之際,陝西人李曼燕便已確認了自己被親生父母送養的事實。

彼時,她的親生父母經常會趕到養父母家中,不厭其煩地告訴李曼燕:“爸媽離你太遠了,所以總有照顧不到的地方。你現在多了一個爸爸媽媽,他們會好好照顧你。”

得知自己是養女後,李曼燕並沒有大哭大鬧,在電視上看到有小朋友因為被棄養而失聲痛哭時,她滿是不解:“為什麼要哭呢?父母把你送出去,一定有他們自己的苦衷和不得已的理由。”



一個小女孩,心智本不該如此早熟。(圖/視覺中國

李曼燕能理解父母的“不得已”。她出生於計劃生育政策頒布之後,身為公職人員的父母如果違反政策超生,不僅會面臨巨額罰款,還可能會因此丟失工作。

更重要的是,父母曾告訴李曼燕,他們將她送人,只是緩兵之計,待到政策有所變化時,他們仍會將她接回身邊撫養。

李曼燕的收養人是她親生母親的姐姐,也是李曼燕名正言順的大姨。

收養李曼燕時,大姨已經52歲高齡,因為不能生育,她和丈夫早年已經領養了一兒一女,且兒女均已成年。





被送養是場噩夢

在養父母身邊,李曼燕得到了無微不至的照顧。

小時候,她的養母會早早起床做好早餐,也會在吃面時,特意為不喜面食的李曼燕烹飪米飯。

長大後,當李曼燕因房貸焦慮無措時,養父更是直接向她匯了5萬元,甚至在李曼燕結婚時,養父母也承擔了在老家辦婚宴的一切開銷。



對於小朋友來說,有個好媽媽是值得炫耀的事情。(圖/《小歡喜(电视剧)》)

被當作工具人收養的羅媛媛,很少有機會體會到李曼燕得到的照顧,她在很小時便要和養母一起照顧癱瘓在床的哥哥,為他們端屎端尿,而身為村醫的養父卻對患病的兒子始終不管不顧。

在羅媛媛的記憶中,她的養母總是一邊操持各項事務一邊抱怨,有時是憤恨命運不公,有時是怨恨丈夫的冷血,但更多的時候是將心中的怨氣轉嫁給羅媛媛,暗諷羅媛媛是白眼狼,也將在丈夫那裡受到的委屈毫不留情地傾倒給養女。

不久前,養母打電話向羅媛媛控訴養父,指責他嘲諷自己“身為婦女,卻沒有富丈夫的能力”。

雖沒有親耳聽到養父的暴力性言語,但羅媛媛的內心早已因此亂作一團。



很多年幼時被送養的女孩,成年後會被親生父母找上門認親,但她們往往認為“養恩大於生恩”。(圖/視覺中國

深夜時分,她睜著雙眼難以入眠,耳畔盡是養父操著家鄉話咒罵的聲音。羅媛媛很少反抗養父母。

過去29年間,每每她稍有反抗,等待她的便是劈頭蓋臉的冷嘲熱諷,養父母會毫不顧忌地諷刺羅媛媛,“你現在長大了,有能力了,要拋棄我們了”“你果然要拋棄我們了,我們辛苦一輩子,到頭養了一只白眼狼”。

與此同時,養父也會在村內不斷散播自己不孝的言論,那些並不知情的村民會更加義憤填膺地勸說:“媛媛,你得孝順啊,不要對不起養父母。”

羅媛媛清楚地知道,只有躲開這些聲音,自己的生活才能逐漸步入正軌,可每每與養父母斷聯一段時間後,她的身體就會不可控制地出現嘔吐、心慌、焦慮等軀體化症狀。





有時候,身體比大腦更先意識到痛苦的存在。(圖/《以家人之名(电视剧)》)

她需要不時與養父母取得聯系,從熟悉的語調中獲得安慰,向那些議論自己的人證明“我不是白眼狼”,即使她知道養父母、周圍鄰居正在用由語言編織成的鳥籠,將自己綁在養父母身邊。

有時,羅媛媛還會不自覺地找理由為養父母的謾罵開脫,其中最常用的是:兩個癱瘓的哥哥相繼去世,養父母對於養老過於擔憂,所以只能將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

兩個哥哥離世時,羅媛媛還在讀小學。哥哥去世一年後,她被送往寄宿學校就讀,養母此後也遠走他鄉務工,養父則在村內潦草度日。


節假日,羅媛媛回到家中時,養父常常不知所終,年幼的她要背起竹簍到田間割豬草,也要負擔做飯、打掃衛生等職責,還要在豐收時到田間收豆子、玉米等作物。



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放學後往往要幫家裡燒火做飯。(圖/視覺中國

農村的夜晚靜謐無聲,膽小的她瑟縮在電視機前,伴著電視機中咿咿呀呀的聲音入睡。

半夢半醒間,她會聽到養父歸來開門的聲音,然後是踢踢踏踏的拖鞋聲、窸窸窣窣的脫衣聲,聲音消失,養父會躺在自己身側,他會將手放在羅媛媛的肚子上,也會環抱她入眠。

年幼的羅媛媛已有了性別意識,她僵硬地躺在床鋪上,閉眼等著天亮。

後來,這些記憶變得模糊不清,她有時甚至分不清是夢是真,恍惚間,她覺得養父曾將肮臓的雙手伸進自己的衣服,但醒來時,她又覺得那是一場夢。

羅媛媛從未與別人提及這場似是而非的噩夢,即使她因為這場夢變得敏感脆弱,情緒幾近崩潰。

她說:“目前最想做的,是找到親生父親,當面問清楚我的生日是哪一天,問明白他當初為什麼要拋棄我,將我拋棄在這樣一個家庭。”



“如果我不被送到這個地方,讓我痛苦的一切是不是不會發生?”(圖/圖蟲創意)





認親,難認家

羅媛媛與生父僅有兩面之緣:一次是她幼年時,生父上門認親,被養父母拒絕;一次是她意欲輟學時,生父被養父母叫來當說客。

除此之外,她與生父還有一次並未見面的聯系。當時羅媛媛20歲,懷有身孕,她的丈夫在外地工作,養母外出務工,身懷有孕的羅媛媛不僅無人照料,還要挺著肚子為游手好閒的養父做飯、洗衣。

其間,她的親生父親打來電話,表示要於近日到養父母家中看望有孕的女兒。

羅媛媛滿心歡喜,她計劃與生父一起到村子周圍轉一轉,或由父親領路,返回出生的地方看一眼,但這些美好想象,直至孩子呱呱墜地也未實現。




那則通話,後來還是讓她的希望落空。(圖/《孩子們》)

不知不覺間,她與親生父親斷了聯系,也漸漸決定斬斷父女情緣,一心贍養養父母。

為了讓養父母開心,羅媛媛甚至在親生父親生病住院之際,拒絕了生父請她入院看望的邀請,而她則因此被養父嘲諷:“對親生父親都能不管不顧的人,又怎麼會真心對我們?”

決定解開心中迷團後,羅媛媛准備越過養父母尋找生父,也計劃尋求心理咨詢,獲取專業的幫助。



她決定直面自己的傷痛。(圖/《異度空間》)

李曼燕雖與親生父母關系和緩,但在親生父母身邊,微妙的局促仍填滿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養父母家可隨意挪動的桌椅、亂貼亂畫的牆面、任意翻動的書籍都成了禮貌限制下不能隨意動用的物品,甚至食用果幹時,李曼燕也會禮貌詢問:“阿姨,這個果幹我可以吃嗎?”

阿姨,是李曼燕對生母的稱呼,這一稱呼也讓生母頗有微詞。

有鄰居詢問李曼燕的生母:“怎麼孩子回來了,還不改口叫媽呢?”

生母顯得有些尷尬,她總是回答:“孩子的養父母還在世呢,先叫我們阿姨叔叔也無不可。”





媽媽也有自己的期待。(圖/《小歡喜》)

但在私下,當李曼燕堅持在節假日回到養父母身邊時,她的親生父母總是表現得頗為不快,他們希望女兒能認祖歸宗,也希望她能在節假日時承歡膝下。

李曼燕不肯退讓,固執地每逢節假日就返回養父母身邊——那個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的村子內有她最想見的人。

嚴格意義上,李曼燕的親生父母並未棄養她,他們在李曼燕幼年時經常到養父母家中看望她,並在李曼燕小升初的關鍵時期,將她接回身邊教養,甚至在李曼燕高考失利,只能就讀三本院校時,不惜支付高昂的學費,將她送進了大學就讀。

李曼燕如此解釋:“可能是養恩大於生恩。”



在她看來,陪伴的意義大於血緣。(圖/圖蟲創意)

17歲時被親生父母找上門認親的喻夢媛,同樣是“養恩大於生恩”的擁躉。

她曾在養父母的默許下,與親生父母漸漸建立了聯系,並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收獲了額外的關懷,比如生母會在她到訪時,特意做一桌豐盛的菜肴款待,也會將她喜歡的食物端到面前,還會日日叮囑她注意穿衣減衣、記得帶雨傘等。

被親生父母養在身邊的姐姐則會不斷勸導喻夢媛,讓她不要記恨父母,要孝敬雙親、幫助弟弟。

她的生父則不厭其煩地同她講起“弟弟在學校內有很多好朋友”“弟弟長得周正”一類的話,至於弟弟的學習以及人品等則閉口不談。

這些話讓喻夢媛感到壓抑與害怕,也讓她開始重新審視親生父母認親的動機。



逃避,往往是因為壓力。(圖/《以家人之名》)

過去,她常常以為親生父母認親,是為了彌補自己,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們似乎總在索取。

喻夢媛記得,親生父親生日那天,生母發微信叮囑她要為生父慶生,也要為生父購買生辰禮物;姐姐舉辦婚禮那天,生母同樣叮囑她,要為姐姐添禮金,並不斷詢問她“你打算給你姐姐送多少禮金”;春節,弟弟發來拜年微信,隨後便要求她支付拜年紅包。

沿著這些記憶線索,喻夢媛想起親生父母第一次到學校相認時,只帶了一袋橘子,他們自稱“橘子是特意從老家帶來的”;第二次見面,他們強塞過來500元,叮囑她隨便買些喜歡的零食,這筆錢隨後因自己拒絕接收,而被拿了回去。

拒絕支付慶生紅包、新婚禮金以及拜年紅包後,喻夢媛的親生父母及姐姐、弟弟的態度發生了徹底轉變。

姐姐叮囑父母“既然她冷酷無情,不願認回我們,我們也沒有必要再低三下四與對方攀親”,生母則不再通過微信關心喻夢媛有沒有吃飯、有沒有好好睡覺,他們像是商量過一般,徹底從喻夢媛的生活中消失了。





父母表達愛的方式,時刻影響著孩子。(圖/《少年派》)

與親生父母的態度相反,喻夢媛的養父母則一如既往地善待、愛護她。

當她給養父發生日紅包時,養父將紅包退回,並寬慰她:“年輕人在外工作不容易,你的孝心爸收到了,回家給爸媽做頓飯,一起吃飯,就是孝順啦。”

與親生父母斷聯後,喻夢媛的生活漸漸回歸平靜。但偶爾,她仍對親生父母上門認親的行為不齒,在她看來,為人父母最大的不善良不單單是將孩子遺棄,還在於成年後不顧被遺棄子女的意願,將他們的生活攪得一團糟,而自己全身而退。
1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23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10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