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從這大佛的臉上能看出武則天面貌?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它是石窟寺藝術中國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


那些經歷過滄海桑田卻依然優美的造像身上

記載了歲月的創痛哀傷,也承載著


中原文化根脈和黃河文明的記憶

更烙下了不同文明交流、交匯又融合集成的

絲路文化印跡

1906年夏末,清廷派去日本(专题)等國考察立憲的大臣載澤剛剛回國,日本考古學家、古建築研究奠基人關野貞此時也西渡來到中國。他在河南、陝西一帶考察、拍攝古建築,當他站在龍門石窟前,被其壯觀華美震撼,與跟隨著他的攝影師拍下百余張照片,記錄了龍門石窟百年前的舊影。

那時,浮雕名作、曾出現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魏孝文帝禮佛圖》和《文昭皇後禮佛圖》(簡稱《帝後禮佛圖》)尚在;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石窟古陽洞中,代表北魏佛像藝術最精華的十幾尊主佛像頭部也大部分保存完整。

這些珍貴的老照片,成為如今的學人運用現代數字技術,將流散的文物碎片和被破壞的原址進行數據聚合的重要依據。現在正在河南洛陽博物館進行,直至2023年5月10日結束的龍門石窟流散文物數據聚合成果專題展上,流散的文物終於“身首合一、數字復位”。


歷經盜鑿磨難,又跨越歲月更迭,失落在歷史中的珍寶恐難再追尋,而現存的造像,還來得及延緩它們的生命。在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眼中,考古才是對石窟寺最好的保護,因為它們終有一天將老去,只有最大程度地汲取文物的數據信息,才能以數字復位的方式將石窟永遠地留給後人。



龍門石窟全景。圖/視覺中國


這座開鑿於山水相依之間長達1公裡岩壁之上的石窟,至今仍存有編號窟龕2345個,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2890余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它是石窟寺藝術中國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那些經歷過滄海桑田卻依然優美的造像身上,記載了歲月的創痛哀傷,也承載著中原文化根脈和黃河文明的記憶,更烙下了不同文明交流、交匯又融合集成的絲路文化印跡。在那裡,不同文明、不同信仰(电视剧)、不同價值觀的人都可以在相遇、碰撞、對話後找到自己的歸所。

“中原風格”

從洛陽市區驅車向南12公裡,遠遠就可以看到伊河兩岸相對而立的龍門山和香山,兩山相望,像一座天然的門闕。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曾被稱為“伊闕”。兩岸峭壁上,數千座壁龕靜靜矗立,大大小小的佛教造像沿河次第鋪開。

站在作為龍門石窟名片、通高17.14米的盧舍那大佛腳下,再仔細端詳關野貞教授當年拍攝的臉上身上傷痕累累、裂縫頗多的佛像,今天的盧舍那大佛相較一個多世紀前,不但沒有增添“皺紋”,反而變“年輕”了。

龍門石窟研究院石窟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馬朝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1971年開始,盧舍那大佛所在的奉先寺曾首次進行過系統性加固和修復,時隔50年後,2022年7月,奉先寺再次完成了歷時228天的大型滲漏水治理和危岩體加固保護。50年後的又一次大修,龍門石窟研究院同時借機進行考古研究和數據采集,依托腳手架,一架三用。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7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8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2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