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ChatGPT技術真的會取代文學翻譯嗎?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3月18日,首屆中國青年文學翻譯家論壇之“創造文學的漢語和漢語的文學”在南京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十多位青年譯者、作家就翻譯和文學創作之間的關系、ChatGPT是否能取代文學翻譯、當下文學翻譯的種種問題等展開深入交流。


2021年,集中國作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譯林出版社三方力量的“世界文學與中國當代原創文學研究暨出版中心”(下文簡稱“中心”)成立,首屆中國青年文學翻譯家論壇由此而生。

“此次論壇恰希望回到中國現代文學的起點,也回到今天的文學現場,反思翻譯文學對於漢語文學的作用和意義。”中心主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平說,他也期待青年翻譯家們借助各自的眼睛、耳朵,在這個論壇空間裡分享世界各語種文學的創作與傳播新動向。




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作家畢飛宇回憶了自己與翻譯文學的不解之緣,分享了翻譯文學如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又如何滋養了他的漢語寫作。“如果要問我,我的一生有什麼遺憾,我告訴你們,我的一生就是少了一只眼睛,少了一個舌頭,現在你們擁有,我特別羨慕你們。”畢飛宇對著在場青年翻譯家說,“你們擁有讓自己本土的文明與世界文明互鑒批判的能力,你們的人生一定會更好。”

ChatGPT,會取代文學翻譯嗎?

近來,ChatGPT的興起讓許多創作人士深感焦慮。有人試過,用基於GPT-3.5的程序翻譯一本書,只花一個小時,可用率高達99%。

面對ChatGPT對翻譯帶來的沖擊,作家小白相信文學翻譯始終被需要,“因為機器不了解人類。作家寫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寫這個人物是什麼意思,其中的意向性,或者說作者意圖、文本意圖都是機器人無法理解的。”

他反而認為還有一個現象值得警惕,即因為暢銷書的出現,無論是中國文本還是西方文本都開始出現簡單化趨勢——越來越缺乏多層次的復雜性。“我們的翻譯和創作者如何保住文學的復雜性,保住文本具有復雜意向和意圖的能力,是我們未來還存在的理由。”

作家、英語譯者黃昱寧也認為對於真正的文學——而不是可以大量復制的文字而言,機器翻譯技術仍會存在瓶頸,不是完全可以輕易跨越的。“人類文學翻譯最難解決的其實是選擇,比如語法結構、上下文含義的信息配比、表達效果等等。在這些方面,我都沒有看到機器翻譯的優勢。歸根到底,翻譯還是人類自己的問題,是我們世界觀和文學觀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技術發展的問題。”



論壇現場 葛慶文、畢飛宇、朱曉進、賁國棟





何平 岳雯

翻譯和文學創作之間

“翻譯打消的不僅僅是國家的邊界,更是一種轉化,文化在翻譯過程中流動,滋生出新的土壤,長出新的植物。”


去年,作家、日語譯者默音將武田百合子生前的最後一本書《日日雜記》介紹給中文世界,“我很感激百合子,翻譯她的書讓我有許多新的發現,可以說是一腳踩進近代史的迷霧,有些東西你要走進霧中才能看清。我自己也是寫作者,不敢說在翻譯過程中得到多少啟發,但如果不從事文學翻譯,可能我的創作又會是另一種方向。”

對有的翻譯家而言,做翻譯也是一個重新認識漢語、豐富漢語可能性的過程。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西語譯者張偉劼栽柇颐勚x嵊幸饈兜匕押河鑭背梢恢質槊嫻摹⑽難У撓镅裕錘慈啡蝦河開駛愕氖褂謎沸裕踔劣詒譜拋約骸爸匱Ш河铩薄

同時,他重視方言,因為它代表了漢語的另外一種可能性。他以胡安·魯爾福《燃燒(电视剧)的原野》為例,文中使用了很多墨西哥地區的方言,都是農民的土話,在把它們譯成漢語的過程中,他特別借用了中國方言中一些有特色的表達。



當下的文學翻譯要注意哪些問題


嚴復曾提出著名的翻譯標准理論——“信、達、雅”。

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英語系講師、英語譯者朱績崧認為,當下文學翻譯的核心問題還在“信”上。他呼吁譯者充分理解原文,並能以比較簡潔的漢語表達出作者的原意。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德語系教授、德語譯者李雙志也談到譯者需要不斷地學習,在中文和外文之間有所“修煉”。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教授、英語譯者許小凡直言,翻譯文本的選擇也很重要。在她看來,當下英語世界的文學“不太好看”,似乎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聚焦於中產階層內部或學院生活,相較而言拉美世界有活力得多。“從文學引進和文學品位來說,我們也要避免出現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西語譯者范曄以自己翻譯的古巴作家因凡特《三只憂傷的老虎》為例,坦言作家在詞語方面的實踐對於譯者的漢語實踐來說,是一巨大挑戰。這類實驗性較強的作品的語言實踐,還需要譯者繼續精進與探索。



范曄

在新的美學經驗中創造漢語文學

在《世界文學》 常務副主編、英語譯者葉麗賢看來,由其他語言譯成漢語的外國文學無疑構成了當代中國“漢語的文學”的一部分,與漢語原創文學和國內譯成漢語的少數民族文學形成相互映照和影響的關系。如今國內讀者已有多種渠道深入接觸外國文學,創刊70年的《世界文學》在堅持譯介文學的藝術標准和思想價值的同時,開始更有意識地依據當代中國人所關注的社會“焦點”“熱點”“痛點”來策劃選題,推出話題小輯。



“倘若這些譯介作品的情節、思想、思路、章法、意象、隱喻、句法、調性、知識點能進入包括作家群體在內的國內讀者的閱讀視野,對他們有所觸動或啟發,賦予重新打量自身處境的眼光,並進而在某個環節或層面影響他們的寫作,或影響他們的人生選擇,我想這都可以算是滲入廣義的‘漢語的文學’裡,成為其骨血或肌理的一部分。”葉麗賢說。

“我們這一代人如果沒有給歷史創造新的東西、沒有提供新的美學經驗,後來人會說我們這一代人空空如也,是被浪費掉的一代。”中心副主任、中國作協創研部理論處處長岳雯說,文化是一代人共同創造的,每個人都是鏈條上極其緊密的一環,無論是語言還是思想都會構成創造的一部分。有這樣的主體意識之後,才能結成一張緊密的網,從而真正創造新的語言,創造新的漢語文學。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4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