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烏克蘭危機: 周年攻勢 俄軍在烏克蘭的最後一搏?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一仗打完,俄烏戰爭的終局也許真的近了。


各位好,抽出空來,寫一篇文章,再聊聊俄烏戰爭。

正式開講前我們還是先說個歷史故事。


1

今天(2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的轉折之戰——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的紀念日,80年前的幾天,當剛剛升任帝國元帥的保盧斯代表德軍第六兵團殘部向蘇軍簽字投降那一刻,德國徹底失去了在東線上擊潰蘇聯,以勝利贏的這張戰爭的可能性。



但圍繞德軍為何要在斯大林格勒進行這場豪賭,後世的軍事史家有很多疑問。

眾所周知,德軍作為進攻方,擁有選擇主攻方向的選擇權,與蘇聯需要在戰線上處處設防不同,德軍只需要集中兵力,攻其一點就有可能產生突破。

但斯大林格勒的鏖戰卻似乎是德軍主動放棄這種“先手優勢”的蠢招——150萬鋼鐵機械化的德軍及仆從軍,選擇在斯大林格勒的街巷中與蘇軍整整對耗了半年多,戰役從盛夏打到嚴冬,一直拖到德軍師老兵疲、補給不繼,而蘇聯人則再次在海量援軍與冬將軍的雙重加成下上演了翻盤。



德軍這樣的選擇真的明智麼?

於是一直有一種說法認為,希特勒此時已經魔怔了,爭奪斯大林格勒這座城市、打到最後,已經純粹是為了解決他和該城命名者斯大林之間的私人恩怨。



這種說法當然是小說家言,如果復盤1942年夏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時的德軍處境,會發現雖然德軍在軍事上還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希特勒的這個選擇非但不是頭腦發熱,而是德軍迫不得已的唯一選擇。

問題的關鍵,在於一種戰爭要素對德國人的逼迫——時間。



從1941年末到1942年夏,影響蘇德戰局最致命的因素其實並不發生在戰場上,而來源於“場外”。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人加入了二戰,並迅速與英國協調了意見,大幅增加了對蘇聯的援助力度。

本來,由於蘇芬戰爭的爆發(事已至此,能拿芬蘭怎麼辦?),英美等國對蘇聯是執行了非常嚴厲的制裁政策的,不僅貿易斷絕,連國際存款也被凍結。

但1941年以後,尤其是蘇聯人在莫斯科戰役中證明了他們可以拖住德軍戰爭進程之後。西方開始開足馬力進行對蘇援助。

二戰期間美國支援蘇聯的物資是一份長長的清單,有工業機床4萬台、鐵路貨車1100輛、貨船90艘、獵潛艇105艘、魚雷艇197艘、戰列艦1艘、錫2.94萬噸、輪胎378.6萬副、皮革4.9萬噸、鞋子1700萬雙、高射炮7944門,反坦克炮5818門、沖鋒槍108293支、機槍131633挺、反坦克槍4932支、各種口徑炮彈2000萬發、各種口徑子彈4.5億發、炸藥345735噸。糧食600萬噸等等等等……美國還直接援助了蘇聯25%的坦克、30%的飛機和一半以上的雷達、無線電通訊設備。



可以說,在蘇德戰爭的中後期,蘇聯士兵很多時候是乘著美制卡車、吃著美國罐頭、頂著美國生產的鋼盔向德軍發起進攻的。這意味就著蘇聯節省了大量原本需要服務於後勤的人力物力——據統計,蘇聯每接收到1噸美國豬肉罐頭,就當於可以每年從國內生產崗位上抽調出兩到三人成為士兵。而1941-1945年美國光是提供給蘇聯的肉類罐頭就多達78.3萬噸,相當於為蘇聯節約了將近7000萬人/日的勞動生產時間。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二戰當中蘇聯能夠調動恐怖的千萬士兵參戰,而整個國家體系卻始終沒有像一戰中的沙俄那般崩潰。所以二戰時的蘇軍功勳將領朱可夫元帥才會在20世紀60年代與西蒙諾夫談話時承認:“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物資將戰爭進行下去。”

當然,美國和整個西方在二戰中對蘇聯的這種援助,客觀上也給戰後蘇聯挖了一個“頭重腳輕”、國家經濟支撐不起軍事實力的坑,間接導致了其冷戰的失敗,但這是後話。

至少在1942年,德國決策層通過他們的情報,已經驚恐的看到,一種“美國人出錢,蘇聯人出命”的戰爭合作模式,已經在這兩個敵國之間形成。

而這種合作將讓蘇聯戰爭潛力遠遠超出了德國先前的戰略預期。蘇聯不再是一棟“一踹就倒的破屋子”,而變得越發不可戰勝。德國想贏下這場戰爭,就必須趕在1943年到來前破壞蘇聯的戰略支點,瓦解蘇聯接受和消化援助的工業體系。


那麼想達成這個目的,可行的目標在哪裡呢?只有將腰斬整個蘇聯物流體系的斯大林格勒。





所以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對於德軍來說是一個拼了命也要拿下的要沖。

但問題在於,當進攻方在時間的逼迫下,不得不在不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地點、發動一場不合適的戰役時。先手優勢就已經轉給了防守方——我能夠輕易地預判你的預判,接下來不就是填人死守麼,反正我是保家衛國,動員深度肯定比你大的多。



所以,早斯大林格勒戰役在開始前,就注定是一場德軍主動選擇、卻先天劣勢的必輸之戰——雖然這個時候,在表面上,德軍仍能保持軍事優勢。

但決定勝敗的最關鍵要素——時間,已經不站在了德國人一邊。這種卡點打的戰役,注定勝算渺茫。

2


回到八十年後的今天,我們會發現眼下的俄烏戰局與當年這場戰役開始前的格局,有很多相似之處。

英國廣播公司(BBC)與《衛報》2月1日報道,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表示,預計俄羅斯最早於今年2月24日開始新一輪大規模進攻。該時間正值俄烏沖突爆發一周年。烏方預計此次俄軍可能調動50萬軍隊,進行這次全線大規模進攻。

但非常奇怪的是,列茲尼科夫對整體戰局預測卻又是非常樂觀,他在采訪中同時稱:“烏克蘭方面將在俄羅斯發動潛在攻勢之前穩定前線,為反攻做好准備。我相信2023年可能是(烏克蘭的)軍事勝利之年。”



如果烏國防部長的這個消息為真的話,那麼俄軍發動這場攻勢時機選的其實相當尷尬。

因為恰恰是在一年之前,俄軍曾用那場堪稱手忙腳亂的“突襲”證明了烏克蘭的二月末並不是那麼容易發動大規模進攻的時間點。冬季進攻所制造的後勤壓力,以及烏東地區有限的公路網,會極大的束縛俄軍施展其手腳,尤其是當烏軍能在北約的幫助下“開地圖”的時候,成批量的坦克、後勤車隊堵在公路上,成為活靶子的劇情不知會不會重演。





尤其是如果參戰兵力真的是預計的五十萬人,這就更將是一場後勤噩夢。且一旦戰事拖延,冬雪融化,烏克蘭進入春季泥濘期,而俄軍的進攻還還沒有達成目標,那麼戰局就會陷入一種打不上去、又撤不下來的尷尬處境。俄軍最後一點機械化家底會陷在爛泥裡。

那麼既然如此,俄軍為什麼還是有可能選擇發動這場攻勢呢?

因為這場戰爭對俄羅斯來說拖不下去了——時間不在他們那邊。

就像1942年批量到來的英美援助在催促德國人一樣,如今,整個西方對烏克蘭軍援“切香腸”式的解禁,也在讓俄軍日漸焦灼。

從去年聖誕節澤連斯基訪美獲得了愛國者導彈系統的解禁之後,西方的解禁就在加速,上個月中,美國人答應給了M1坦克和步兵戰車,上個月末一貫猶豫謹慎的德國人終於松口答應了給豹2坦克,而如今烏克蘭又在積極謀求F-16戰斗機和能威脅克裡米亞大橋甚至俄羅斯本土的導彈……

當然,就像很多軍事專家指出的,北約制式的武器庫即便向烏克蘭人開放,他們也需要有一個熟悉的過程,無法立刻形成戰力。但問題在於,逐步加速解凍的軍援,已經像一把達摩克裡斯之劍,懸在了俄軍頭上。目前俄烏戰場上的烏軍兵力大約有70萬人,俄軍之前是30萬左右,增兵後也只能達到50萬。在兵力劣勢又非本土作戰的情況下,能保持攻勢的唯一原因就是重武器優勢。如果等到烏軍徹底裝備和適應了外援武器,抹平甚至反超了裝備差距,那麼俄軍所剩的選擇,就只有兩條了——要麼灰溜溜的撤軍,要麼繼續擴軍,繼續用人海去填。

而這裡要糾正一個中文網絡上普遍存在的謬誤,即認為俄羅斯地大物博、人口1.4億有的是人可以動員,而烏克蘭人口“只有”4300萬(其實這個差距也不大),所以再這樣消耗下去,“烏克蘭兵源將會先枯竭崩潰”。

其實這種想當然的計算是相當錯誤的,參考蘇德戰爭中蘇聯的“過度動員”我們就可以發現,在有外援支持的情況下,一個國家能夠調動的兵源將遠遠多於其單打獨斗時。

比如在俄烏戰爭當中,烏克蘭不僅在接收西方軍援,更獲得了大量生活物資援助,它的後勤體系已經接入了歐洲的供應鏈,這決定了烏克蘭必要時可以讓幾乎所有適齡男子(甚至女性)拿起武器,參加戰斗。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已經有 7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7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1 游客 [走.甲.陳.止] 2023-02-06 11:21
    連瞎子市長都要上戰場了,還BB有70W兵力?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5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3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