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燒香為何一定是三根?每根代表什麼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正值春節期間,焚香祈福的活動自然是少不了的。


無論是在家祭祖還是去寺廟祈福都會有諸多規矩需要遵守,在誠懇寄托心願的同時也表達對這項傳統文化的尊重。

其中燒香祈福是廣為人知的一種祝禱方式,但是同樣,燒香這件事也是有許多門道的。




“燒香”考源

有關於燒香活動的起源,不同的學者們有不同的觀點,總的來說有以下三類。

其一,他們認為焚香起源於周禮,最早在《詩經》生民中有記,先祖後稷始創祭享禮,“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並“卬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庶無罪悔,以迄於今”。



在小雅中也記載了周王帶領農民“來方禋祀,以其骍黑,與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從此,祭祀焚香這項習俗便漸漸流傳於世,被大眾所知曉。

其二,還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從未創造過焚香之禮,而是受了西方佛教的影響開始焚香禮佛,進而演化到燒香祈福。

在供佛的禮儀記載中,確實有燃香供奉。

《增一阿含經》中記載,“長者女沐浴身體,手執香爐”,後提及“此香是佛使,滿富城中須摩提女所請。”



可見佛教中諸多禮儀同中國民間習俗有眾多相似之處,焚香之法也可能是從佛教中化用而來。

其三,其他人認為,中國古時用香只是喜愛香料味道,而“燒香”之舉乃是受域外文化影響。



中國自古就有使用香料的先例,神農時期就已在采集花草樹木制作香料用以淨化空氣,驅疫避穢。

《楚辭》更是記載了如幽蘭、江離等香草的使用傳統。



而這些記載只是側重於對於香料味道的使用,並未提及祭祀焚香。

後隨著與海外文化交流的頻繁發展,在傳入文化的影響下,人們逐漸開始將香料使用在祭祀、典禮儀式中,以示莊嚴,北宋甚至出現了專門從事香料貿易的“香舶”。

無論觀點如何,不管是從西方傳入的佛教還是中國本土的創立的道教,他們都崇尚於焚香禮拜,通過香氣的彌漫達到通天曉神的目的。

隨著宗教影響力的加大和信徒數量的增多,極大的普及了燒香禮儀,有關於燒香時的規矩也進一步完善,許多細枝末節也得以加強。

焚香從此成為皇室、士大夫以及百姓們祈福祝禱、增添雅興的普遍活動。



焚香的意圖

非宗教行為的焚香只是欣賞香料的香味,而不注重其背後所蘊藏的象征意味。

相反,宗教行為的焚香活動更加注重其背後的含義。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傳播甚廣,屬於外來宗教。

傳入中國後,其理念要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磨合,從而達到與大多數民眾精神相契合,後得以廣泛傳播。



佛家認為焚香可通天意,達圓滿之境。

而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發源於中國,扎根於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上古禮制和古典理念同屬一處,其理念不需要過多的改變便可被大眾所接受。

但是二者又屬於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關系。



按照道教的說法,佛教始祖是受老子點化成佛的,即“化胡為佛”。

而佛家認為大部分道經是化用了佛經,借鑒了佛家的說法。

兩教理論在很多方面相互融合,屬於根與枝的關系。



佛家和道家都將焚香看作是人與上天交流的渠道,是通天地、以赤誠之心與神靈結合的方式。

兩個教派都把燒香作為祈禱求福的初始階段,首先通過燒香表達對神明的敬拜。

因此在燒香的意願方面,佛道兩家皆意為祈福、許願,以求平安吉祥。

但是二者又都是選擇“三”作為燒香時根數的代表,這是為什麼?



佛教三根香的含義

有關於三根香的含義,佛家有兩種主要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為三根香代表著供奉佛、法、僧。

三根香不能同時入香爐,燒香時第一根香要插在中央,代表著“供養佛,覺而不迷”。

第二根香要插在右邊,代表著“供養法,正而不邪”。

第三根香要插在左邊,代表著“供養僧,淨而不染”。

三根香整體即敬佛,敬法,敬僧。

第二種說法為三根香代表的是佛教的三種境界,即“戒、定、慧”。



這分別對應了人的三毒,即“貪、嗔、癡”。

點燃這三根香即意味著對欲念的摒棄與心靈上的解脫。

第一根香為戒香,攝心為戒,因戒生定。

戒指戒律,多指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菩薩戒本經箋要》稱道:“戒如大明燈,能消常夜暗,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遺,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



只有心有約束,不肆意妄為,才能終得善果。



第二根香為定香,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正所謂:諸三昧中,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定是產生智慧、悟出道理的源頭。

只有心無雜念,意志堅定,才能參悟禪機道理。

第三根香是慧香,因定生慧,由慧斷煩惱,終得圓滿。

人生有八苦,智慧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和解決這些現實問題。

佛曰: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口說善言,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

由此可見,慧是輔助條件又是必要因素,只有善於思考,懂得取舍,明智明理,才能聰慧睿達。




另外,在佛教禮儀中要按照“先燒香,後拜佛”的要求。

在上香時也要注意,點燃香後不要用嘴去吹,應該輕輕搖晃使火苗熄滅。

上完香後,應面對佛像肅立,微微鞠躬並雙手合十,恭敬禮佛。

佛教祈福時使用合掌禮。

佛家認為,合掌寓意圓滿,包納萬物眾生。

合掌抬至心口處,寓意眾生皆於心中。

兩只手平時各自為營,分工有序,合掌時卻都集中於一處,且都靜止安定,代表著祭拜時的誠心,心無雜念,一心向佛。



道教三根香的含義

在道教中,“三”這個數字有著非同凡響的代表含義。



《道德經》中記載的道家思想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因此道家認為世間萬物起源於“三”,“三”即世間萬物。



在道教之中焚香,有著十分莊重嚴肅的祭祀含義,即代表著對世間萬物的尊崇。

道家思想講究修身養性,天人合一。

他們認為供奉自然萬物就可得到自然的恩惠,集天地精華,領悟修行之道,從而有助於提升修為,得道成仙。

他們不僅看重焚香時的禮儀遵守,更加注重內在品德的高尚。

同時,道教供奉“三清”,這是道家文化中的最高神明,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



其中我們廣為熟知的太上老君就是太清道德天尊。

因此道教的三根香不僅代表了大道化生萬物,還代表供奉的三位尊神。

在道教的理念中,第一根香代表供奉玉清元始天尊,其地位最高,因此此香要插在中央。


第二根香代表供奉清靈寶天尊,《道德經》有雲,“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又“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由此道家除中央外,在吉瑞祥和時以左為尊。

由於清靈寶天尊地位略高於太清道德天尊,因此此香要插在左邊。

第三根香代表太清道德天尊,此香插在右邊。



而道家在焚香祈福時也有專屬的教派規矩。

《道德經》中記載,“夫燒香,不得以口嚙香,靈禁至重”。

對於道教而言,焚香的煙氣可達十方無極世界,並能靈通三界。

因此在燒香時,千萬不能用嘴吹滅點香時出現的火苗,否則人體呼出的濁氣會污染通真達靈的媒介。



所以應將香微微晃動以熄滅火焰。

在入道觀時,千萬注意要跨過門檻,門檻可謂一道結界,隔絕污濁塵世與清淨之所,“隔絕紅塵咫尺地,遁入玄境一重天”,因此萬萬不可隨意踩踏。

道教祈福時使用抱拳禮。

道家認為,陰陽五行在手上各有體現,抱拳禮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五行之說。

而行禮時,兩手抱拳拇指按於手指五行子午處掐子午訣,左手壓於右手呈太極圖樣,故抱拳禮意味蘊含陰陽五行和太極八卦。



燒香的其他數目

在佛教中,除了燒三根香,其次就是一根香和十三根香。

燒一根香的主要說法之一是表示一心一意供奉神佛,萬事萬物皆隨環境,心中沒有其他妄念,無另外所求,超凡脫俗,一片赤誠。

另一種說法是只祈求家人平安無恙。

而當在佛門中取得圓滿功德或者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才是有資格進十三根香的。

如果普通人進十三根香,則會有損禮教,折損功德。

而在道教中,香的根數可以不拘泥於三根,只要為三的倍數即可。

因為道教極其注重燒香禮節,道家認為,燃香數目越多神明庇佑的越多,心願達成的越快。

其中六根香表示給兩代人祈福,九根香則代表著給三代人祈福。

燃香時,香之間的距離要不超過一寸,否則會被認為不靈驗。



是強心劑,不是萬無一失

燒香祈福是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體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古代至今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對至親至愛之人的祝願。

隨著文化的積澱和教派自成一派的傳承發展,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祈福在世人的心目中逐漸占據了很高的地位。

各種規矩使這些習俗變得更加莊嚴端莊。

無論是燒香時點燃的三根香還是祈福時的手勢都代表了人們的虔誠之心,表達了對美好未來的期許。





但是從在古代時由於對天神的敬畏舉行的慶典、祭祀活動,到如今為祈求個人小小願望進行的上香祈福都表達了人們將命運寄托給天的內涵。

但是生活中卻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事物發展變化的本質還是人定勝天。

生活的美好與未來的繁榮需要自己用雙手腳踏實地的去創造。

誠然燒香祈福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於迎接未來的信心,增強了面對困難與挑戰的決心。

但是這只是起到輔助作用,不能將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祈福活動中,還是要發揮自己最大的可能,盡最大的努力去將祈求的願望轉化為現實。

燒香是一項祈福活動,也是一項傳統文化。

在繼承與發揚的同時也要走好自己的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所謂“無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夢想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實現了。



參考資料:

[1]徐文靜,程恭讓.漢藏佛教交流與近現代中國藏傳佛教思想的發展[J].近代中國,2021(02):307-323.

[2]劉兆風. 從佛教造像中的禪定印看“戒定慧”三學[D].中國美術學院,2012.

[3]邵媛媛. 岫岩“燒香”儀式的文化研究[D].遼寧大學,2007.

[4]杜超凡.傳播觀與時代價值:對佛教文化傳播的再度審視[J].華夏傳播研究,2021(02):145-159.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已經有 1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1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1 游客 [智.親.天.梁] 2023-01-29 15:21
    封建迷信的東西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30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7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