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上肢外科醫生 治好了我的新冠肺炎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培養一個醫生最少需要8年,但培養一個呼吸科醫生只需要一個PPT。”


這是最近在社交媒體上流行的一句調侃,形容當下醫院緊急調配各個科室醫生支援呼吸科的現象。

調侃不是事實,培養一個呼吸科醫生與其他科室醫生一樣需要漫長的時間和經驗。


但非常時期非常辦法——去年12月以來,全國各地迎來疫情高峰,據國家衛健委,截至2022年12月20日,全國累計感染人數約2.48億,其中北京、四川感染人數最多,感染比例超過50%。

一方面是新冠病毒感染者數量迅速攀升,到醫院就診患者大幅增加;一方面是當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症”,要求各醫院“應收盡收”、“應治盡治”。

這種情況下,一線醫生無論是婦產科、整形科、風濕科,還是骨科等各個科室的醫生,都加入了快速學習、“跨科看病”的隊伍,拿起手中的《內科學》教科書,拼盡全力守護每一個生命。

“上肢外科醫生,

治好了我的新冠肺炎”

來自深圳的阿魚是在2022年12月末入院的。

當晚,正在發熱的她感受到一陣長久的?悸胸悶,且伴隨呼吸困難,眼看症狀越來越嚴重,她連夜趕去了急診。

到醫院時已是凌晨1點,阿魚早已對醫院的擁擠做好了心理准備。

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後,她總能在新聞上看見醫院患者增多的情況,但她未曾想到會是如此程度:

等待叫號的有200多個患者,急診室裡卻只有幾位內科醫生接診,正在叫的號還是0點前未接診完畢的。等到阿魚能看上病時,天已微微亮了。

由於確診肺炎,符合收治入院條件,又正好剩下一張床位,阿魚被“幸運地”收入呼吸科病房住了?晚。

第二天,醫院臨時征?了?層外科病房,病情較輕的她被安排到了?科病房。



阿魚住進被臨時征用的骨科病房。/受訪者供圖

住院的一周裡,醫生每天早上來問診一次,其他時間都非常忙,有時候還會換人。直到出院前兩天,她才見到了?位固定的主治醫?。

一開始阿魚並沒有意識到主治醫生不是呼吸科的,只是在日常問診和治療中,她能明顯感覺到醫生的緊張和?疏。

醫生和阿魚說的第一句話是:“你想什麼時候出院呀?”阿魚茫然地表示不知道自己的指標如何,醫生笑了笑便默默?出了病房。

第二次,阿魚問道:“醫?,我?院時急診醫生說肺部的圓形陰影可能是炎症,也不排除腫瘤,我的情況是炎症嗎?”兩人沉默地對視幾秒,醫生略顯尷尬地低頭走出了病房。





阿魚和網友分享自己的治療經歷。/網頁截圖

面對“困惑”的醫生,阿魚和病房裡的患者難免都有些顧慮,但大家最終都遵從醫囑、相信醫?。

阿魚確診的是病毒性肺炎並發心肌炎,一共打了一周的消炎針。一周後復查,只有一個指標超出正常范圍,阿魚想要出院。

阿魚向醫?詢問她的情況是否符合出院指征,醫生思考了?下說:“嗯……你想出院也可以。”

經過確認,阿魚的確好轉可出院。後來她在醫院的掛號索引中搜索醫生的名字,才知道與她對話的是一位外科醫?。



這位上肢外科醫生,您辛苦了!/網頁截圖

盡管是外科醫生來治病,治療效果卻沒有打折扣,出院一周後阿魚回到門診復查,結果顯示她已經完全康復。

“當時我看著主治醫師?疏的樣?,覺得有點好笑,難免也帶著點對他專業性的質疑。知道他是上肢外科的醫生後,突然感到?酸。總之,我非常感謝他。”阿魚說。

一線臨床醫生,

快速學習

倩倩是南方某三甲醫院的一名規培醫生,她對新周刊記者介紹,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後,醫院就診人數激增,“不少教授都被抽調去支援發熱門診和急診了”。


原科室通常會留下少量主治醫生帶著規培生收治病人,“規培生只能做一些基礎處理,主要的治療決策還是由住院醫生和教授來做。”倩倩說。



有些科室被臨時改成了呼吸科病區。/小紅書@無名小醫

每天早晨,急診科的醫生會先判斷手上所有病人的重症風險、基礎病等,再將他們平均地安排到其他科室。

倩倩所在的醫院,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人一度占到全院患者的一半,因此醫院組織給所有醫生緊急培訓了應對新冠症狀的治療方法。

早些時候,較為常見的處理方法是讓患者吸氧、或者補液維持他們的電解質平衡。

阿茲夫定、Paxlovid等新冠藥物投入使用後,醫院為醫生們培訓了這些藥物的使用方法,以及相關的禁忌症。最近則在培訓如何使用WHO組織推薦的、用於重症患者治療的JAK抑制劑。

至於網上“所有醫生都向呼吸科學習”的說法,倩倩認為不完全正確:“新研究、新藥不停地出現,所有醫生都在跟著不斷學習,呼吸科的醫生們也都在摸索學習呢。”





住進兒科的成年病人,坐在卡通被單上。/微博@靚仔被我嚇跑了

倩倩目前在風濕科輪轉,正在負責三位患有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盡管醫院有培訓,但在臨床實踐中還有許多具體的問題需要解決——


醫院新買了一批病床,可以多收幾個病人,但心電監護儀沒有那麼多,只能把兩張病床靠近一點,兩人共用一部心電監護儀;

氧氣充足,但吸氧機接口不夠了,只能等一批病人病情趨於平穩後,撤下來給另一批病人換上。

……

非常情況,無論是醫院的醫生、床位,還是醫療設備,都要最大化利用。

等待高峰過去

期待病人好轉

阿魚入院的12月末,病友大多是中青年,而2023年元旦過後,醫院迎來了老年患者的感染高峰。

“很多老年人看起來症狀不重,但病情已經很嚴重了,他們一旦感染是很危險的。”倩倩說。

許多規培生沒有接觸過生死,所以醫院還統一培訓了應該如何填資料、怎麼和家屬溝通。



每天的補液量都很大,壓力落在護士們身上。/微博@偏愛香草不吃蔥

感染高峰期時,非呼吸內科的醫生們被推上了救治第一線,倩倩和她的同事們每天都在期待高峰過去、期待病人好轉。

“與疾病的斗爭總是有輸有贏,面對新冠這個不熟悉的疾病,我們更是容易敗下陣來。”倩倩苦笑著說。

所以她每次值班,都會萬分謹慎,生怕因為自己不夠熟練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防控重心也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症”。

醫療系統的繁忙或許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值得慶幸的是,多地發布的最新研判表示:第一波感染高峰已過,發熱門診人數持續下降。





多地宣布第一波感染高峰已過。/網頁截圖

倩倩告訴新周刊記者,她已經看到“度過感染高峰、迎來平台期”的苗頭。

一周之前,她所在的醫院,急診室的椅子上坐滿了患者,各種輪椅、車床把急診室擠得水泄不通,但這周以來,病區裡明顯寬敞得多了。

“更難得的是,我今天竟然看到急診分診台的護士得空閒聊了幾句,我太久沒見過這種場景了!”

倩倩激動地和所有同事分享了這個好消息,大家一片歡騰,看得出來,他們真的很高興。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