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最被低估的海邊城市,要覺醒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汕頭。/圖蟲創意

汕頭,老藝術家一直想寫這個城市,由於它過於深邃遲遲不敢動筆。五六年前,我還在這裡生活過一段時間,直到最近去了一趟才發現,汕頭真的變了。


從汕頭站出來打上的士,司機用非常標准的普通話跟我們嘮嗑,從小公園到東海岸,研究哪裡的生醃、甜湯和牛肉火鍋最好吃。泥濘不堪的馬路變得寬敞筆直,長滿青苔的老房變得整潔有序,海風拂面而過,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在告訴我,這便是最好的小城生活。

很神奇,當你靠近汕頭這座城市時,像有一股漩渦吸引著你,美麗而深邃。

因地處韓江出海口,汕頭的陸地生成時間並不長,但它卻在極短暫的數百年間把一套極濃郁、自成體系、生命力旺盛的潮汕文化推上了巔峰,這也是汕頭最吸引人的地方。

走在汕頭街上,你很容易會遇到拗口的古音字:“鱟(hòu)粿”“礐(què)石大橋”“鮀(tuó)浦”,有些詞匯連《新華字典》都表示無能為力,怕是要翻《康熙字典》才行。

肩負著最古遠的語言,有大海和連廣東人都拜服的美食,汕頭,豈不妙哉。



汕頭,因海而生

自誕生起,汕頭就離不開與海的糾纏。古時,在海岸線的進退游戲中,這裡還是一片被海水淹沒的海灣。韓江流經大山、淌過平原,在出海口沉積形成高地,謂之“沙隴”,沙隴脊起處名“汕”,瀕海開端處稱為“沙汕頭”,汕頭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從汕頭的地圖上看,也明顯看出它與大海深深綁定。一條內海灣,把汕頭分成南北兩半,北面囊括了我們熟悉的金平區、龍湖區、澄海區和南澳島,至於南面,則是濠江區、潮陽區和潮南區。境內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瀕臨南海,就這樣,汕頭成了中國大陸唯一一座擁有內海灣的城市。





汕頭,擁有內海灣的城市。/圖蟲創意

汕頭的海域面積是陸地的2倍,擁有大小島嶼82個,最大的一個是老藝術家之前寫過的南澳島,還有媽嶼島、德洲島等,在這樣多江多海的城市,交通出行便成了頭等大事。

在汕頭,人們還保留著輪渡出行的習慣。如果說珠海的1元公交過於迷人,那麼汕頭的1元輪渡才是yyds。從廣場輪渡出發,往返金平區和濠江區,看一場內海上的日落。比起嶄新的大橋,輪渡似乎已經成了汕頭人的一種情懷。



汕頭人依舊保持輪渡出行習慣。/圖蟲創意



汕頭的輪渡日落,盛惠一元。/作者供圖

而汕頭的跨海大橋則逐漸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主角。礐石大橋、海灣大橋、金潮大橋三座跨海大橋在內海灣中崛起,接過輪渡的棒,連接起兩岸居民的生活。除此之外,汕頭還在緊鑼密鼓地籌建跨海隧道,滿足人們的日常出行需求。

不過,相信你還記得這座廣東第二長(僅次於港珠澳大橋)的跨海大橋——南澳大橋,這條橋連接了市區和南澳島,實現一腳油門就到島上。



南澳大橋,廣東第二長。/圖蟲創意

汕頭的老城,還是集中在西邊小公園一帶。古時船只順韓江、榕江而下,又靠近出海口,便在這一帶形成鬧市。如今這裡還保留了民國時期“四永一升平”的格局,以中山紀念亭為核心,呈扇狀放射性分布,永興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路串起了汕頭人過往的崢嶸歲月,這是中國大陸面積最大的一片騎樓群,規模遠超廣州“上下九”。

逛汕頭老城,最好的方式或許就是騎共享電動車。從小公園附近的西堤公園出發,沿著海濱路自西向東,吹著鹹鹹的海風,或去趕一場日落輪渡,或到人民廣場吃碗豆花,或鑽進市區小巷覓食,最愜意的小城生活逐漸浮現。





修葺後小公園街區。/圖蟲創意



汕頭海濱路。/圖蟲創意

不過,汕頭人的野心不會局限在老城。一路向東,你會發現嶄新的高樓、大橋、體育館在汕頭的東海岸崛起,城市中心從百年前的西邊轉移到如今的東邊,“東海岸公園”“東海岸夜市”“汕大東校區”成功取代老城區成為本地人掛在嘴邊的熱詞,汕頭的面貌真的變了。

但變的是城市面貌,不變的是因港而興。東海岸新城直面外海,港口優勢明顯。2021年,汕頭全年港口吞吐量4138萬噸,同比增長23.5%。



汕頭,沿著內海灣一路向東。/圖蟲創意

經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汕頭人早明白“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的重要性。不知不覺中,汕頭已經把“紡織業”和“玩具業”幹成了“全國第一”:全球近七成的玩具產於汕頭,同時,汕頭承擔了全國80%的家居服、40%的女性內衣以及35%的面輔料產品生產,每年銷往全球的內衣家居服多達10億件。

另外,汕頭還堅持“三新兩特一大”的產業發展之路,除了紡織業和玩具業這“兩特”,還有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這“三新”和大健康產業。





建設中的東海岸新城

有港有產業,雄獅汕頭怕是要覺醒了。

二汕頭的迷人,在於文化

作為海洋城市,汕頭的陸地生成要比潮州、揭陽更晚一些。直到宋末元初,才在海濱高地上形成漁村,較大的一個稱為“廈嶺”。但老天爺賞飯,從不論早晚,只論地緣。



汕頭的地理位置非常漂亮。/《百年汕頭》

清嘉慶年間,“紅頭船貿易”從河道日漸淤塞的澄海樟林港轉移到汕頭港,汕頭的好日子要來了。這裡港灣平靜,適合船只停泊,又地處三江出海口,可直達潮汕、興梅、贛南、閩西等腹地,在開埠之前,已初顯繁榮。

英國人約翰·斯佳茲在《旅華十二年》一書中寫到:“1856年初,我發現它(汕頭)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貿易場所,沿河兩岸湧現出新的建築,又有地被開墾,有一百多艘大船停泊在那裡。”



開埠前的汕頭,已初顯繁華。/《百年汕頭》

直到1860年開埠後,汕頭港的繁榮到底是更上一層樓了。正所謂“舟車雲集,商旅輻輳,內則惠梅二州、贛南七縣、閩南八縣資為挹注,外則握南洋貿易之樞紐”,外資、洋行、舶來文化開始進入汕頭,汕頭地區也開始出現了西式洋房、鐵路、報刊、紡織廠等近現代產物,這一繁榮景象,在上世紀30年代達到巔峰,小公園便是最好的見證。

彼時,汕頭約有大小商行、店鋪3000多家,其中“四永一升平”就占了三分之一,當時全市最高(共7層)的南生貿易公司也在小公園拔地而起,裝上了汕頭市第一部電梯,成為粵東最繁華的地標。在小公園一帶,大米、雜糧、藥材、棉布、煙絲、茶葉、抽紗、菜脯等各色貨物在此流轉,人山人海。1933年,汕頭就已經成了商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七、港口貨吞吐量位居全國第三、僅次於廣州的廣東第二大城市。





汕頭小公園,厚重的歷史感。/圖蟲創意




小公園一帶的騎樓規模非常大。/圖蟲創意

同一時期,在南洋的潮汕人也混得風生水起。靠海的汕頭人自小便極富冒險精神,南下經商自然不在話下,在清朝時更是經歷了兩次移民大潮,在東南亞一帶奠定了無可匹敵的商業地位。

在上世紀30年代,潮商幾乎壟斷了整個泰國的碾米業,汕頭澄海人陳慈黌是當時最大的火礱霸主(沒錯,“潮汕小故宮”就是他家),在小公園擁有200多家店面。汕頭人在南洋的活躍,又反哺回汕頭的發展:1908年至1935年期間,僑匯年平均數額達到驚人的38萬大洋,無數華僑回鄉投資、建廠、起屋。



汕頭的華僑味十分濃郁。/圖蟲創意

靠海的地緣性格、經濟的迅速騰飛和長期的東西方文明交流,造就了粵東地區集中原文化、閩粵文化和舶來文化於一體、堅不可摧的潮汕文化。

汕頭自古便是移民城市,最初的先民由中原人、閩人和粵人組成,所以區別於粵語,汕頭話是閩語的一個分支,又因山高水遠保留了很多中原的古漢字、古字音,走到汕頭街上,總會碰上那麼一兩個你無法念出來的古字,他們把小孩喊作“阿奴”(南北朝),把粥叫成“糜”(西晉),難怪作家王朔曾笑稱:“秦始皇講一口潮汕話。”



汕頭的語言系統非常古遠。/圖蟲創意

不同於潮州、揭陽,汕頭話是自開埠以後才正式形成的,所以糅合了潮汕各地方言特色,發音較為中性,清亮幹脆,但不同區域的發音還各不相同,比如澄海、潮陽等地就與市區方言有所差別。

靠海和擅經商的特點又導致汕頭人的信仰和宗族概念特別強烈。他們信媽祖,建於1369年的媽祖廟和老媽宮都在訴說著她在這片大地的悠長歷史。在潮汕地區,你會發現各路神仙特別多,他們喜歡拜神,也很懂造神,需要什麼就造什麼,神仙們被潮汕人統稱為“老爺”,“營老爺”是他們一年裡最重要的儀式。





汕頭老媽宮。/圖蟲創意



潮汕地區的民俗異彩紛呈。/圖蟲創意

受潮汕文化和舶來文化的雙重加持,汕頭人的精神世界特別強大。他們每天都要“呷爹”(喝茶),拜老爺,然後在富有歐陸風情的騎樓街散步,潮劇、潮雕、潮陽英歌、澄海燈謎、鮀浦石雕、嵌瓷、剪紙都是他們的強項。

三在汕頭,一天吃七頓

終於要講到吃了。一座城市的性格,在美食裡表現得最幹脆。汕頭的美食,正如它呈現給世人的樣子:極豐富、極古老、極好吃。


美食家蔡瀾曾說過“汕頭是中國的一座美食孤島”,從魚生到肥酒,無不遺留了從秦到宋的中原、百越美食文化,再加上舶來文化,其豐富程度簡直超乎宇宙。



汕頭美食,極豐富。/圖蟲創意

在汕頭,有許多古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樣就是“粿”。過去,中原移民因南方不產小麥無法用面食祭祀,就改用“粿”,在《康熙字典》裡,“粿”指的就是米食。不同於單調的米飯,在潮汕地區,粿的形態可以千變萬化:對於小吃而言,它可以是紅桃粿、鼠殼粿、鱟粿、無米粿、菜頭粿、乒乓粿、梔粿、甜粿等;對於主食而言,它可以是粿汁、粿條、幹粿;對於甜湯而言,它還可以是草粿、水粿……據不完全統計,汕頭的粿品竟可高達100多種。





紅桃粿。/圖蟲創意



鼠殼粿。/圖蟲創意

要激怒一個潮汕人,只需把粿條和河粉畫上等號就行,雖然兩者的原料相似,但粿條的米漿比例更大,從外觀上看更細、更厚,吃起來更具飽腹感。沒有什麼比早上來一碗牛肉粿條湯更能治愈人心的事,在碗中放入靈魂的炸蒜、香芹、燙得八成熟的牛肉和粿條,沖入原湯,那肉香和芹、蒜香瞬間碰撞出靈魂飛出宇宙的美味,又鮮又爽。

如果想吃升級版,那非粿汁不可,這可是曾讓蔡瀾先生百爪撓心的食物,“想不通香港的潮州人為什麼不做”。粿汁的“粿”,是指切成長方三角的粿片,“汁”就是鹵完豬肉、豬腸的湯汁。舀出粿淋上湯汁,添上豬油蔥碎,還有愛吃的鹵豬腸、鹵粉腸,便是一碗日思夜念的粿汁。



牛肉粿條湯

在吃牛上,汕頭人也極富話語權。他們堅信一頭牛從宰殺到上桌不可超過4小時,對於牛肉的細分也有超乎常人的執念:吊龍、脖仁、匙柄、五花趾、三花趾、匙仁、胸口朥……其中五花趾最是難得,常常留給懂吃的熟客,但要數牛身上最鮮嫩無渣、極致鮮甜的部位,還得是匙仁。

要吃一頓合格的牛肉火鍋,絲毫不簡單。首先湯底就必須是熬足6小時、湯色清澈透亮的牛骨湯,而每個部位都有自己的燙湯時限,數秒之間,牛肉變色,便是最好的入口時機。在吃之前,蘸一蘸來自東南亞的沙茶醬,便是食材跨越時空、地理的最好相遇。



汕頭的牛肉火鍋。/圖蟲創意

靠海的汕頭,在吃海鮮上有自己的一套宇宙。旁人得窺的,不過皮毛。

讓無數人喊著拿命吃的,便是生醃。這無疑是來自古時百越的一種吃法,宋代高似孫在《蟹略》裡就記載了用酒或酒釀醃漬半天的“酒潑蟹生”和拌上佐料即刻開吃的“洗手蟹”。第一次嘗的時候,老藝術家簡直驚為天人。要吃生醃,最好的部位在於蟹膏,那晶瑩的、剔透的、冒著星星的黃色膏體,一口下去,冰冰涼涼,蟹鮮和醃料的味道像在舌頭上跳舞,你仿佛在腦海裡看到這只蟹在築巢,又仿佛是在冰涼鹹腥的海邊散步。





米其林級別的“海鮮冰淇淋

能做成生醃的,還有很多,比如蝦姑、蝦、血蛤等,每一種真有不一樣的口感。本地人吃生醃,大都配上一碗熱騰騰的白粥,哦對,他們叫“糜”,吃上一碗夜糜,才是認真生活的證據。

潮汕人還會把各種海魚做成魚飯,配糜,香港人叫這種做“潮州打冷”。入夜,琳琅滿目的魚飯配上夜糜,煙火氣滋滋冒出,一身風塵盡去。對於蠔的吃法,他們也有自己的獨特理解,扔進粥裡,便是蠔粥;烙進鍋裡,便是蠔烙,蠔烙配蠔粥,吃了不會走。



潮式打冷

汕頭的鹵水,也是一絕,特別是澄海的鹵鵝。澄海所產的“獅頭鵝”被稱“世界鵝王”,肉質肥美不膩。只要給汕頭人一口鍋,他們便能鹵了全世界:鹵豬腳、鹵肉卷、鹵鵝肝、鵝頭、鵝肉、鵝掌、鵝翅、鵝腸、鵝胗、鵝血、鵝脖……

去了汕頭,還真的只有滿屏的鵝鵝鵝、牛牛牛、蝦蝦蝦。



澄海獅頭鵝

在野菜界,潮汕人也是最獨特的那位。他們尤愛九層塔,無論是做菜還是煲湯,仿佛放上一把才算完成吃飯這種儀式。廣東人買菜搭蔥,但在潮汕地區搭上一把九層塔才是攤主的最高修養。九層塔味道怪異,能吃並愛上的才配叫“精神潮汕人”,汕頭人在爆炒薄殼、石螺時還真離不開它。另一位摯愛,則是益母草。雖名叫“益母”,但潮汕人吃它的,已不分男女了,買好新鮮的豬雜,燙熟,放入益母草,鮮甜美味,便是樸實無華的益母草湯。





益母草湯

寫到這裡,已將近快五千字了,但還覺得表達不出我對潮汕美食深沉的愛意。在汕頭的街巷,轉身便能遇到震碎世界觀的美味,像甜鹹合並的老媽宮粽球、幫你回憶起童年的草莓冰,還有人民廣場上的豆腐花、海石花等等……

汕頭實在是一個過於豐富的城市,而且它的這種豐富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璀璨、美麗又詭譎。它靠著海邊、說著古老的語言、拜著老爺,在舌尖上過著最舒服、也最灑脫的日子。

雖曾有爭議,但你不得不承認,這樣的城市,實在太吸引人。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已經有 3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3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1 游客 [曰.至.文.治] 2022-10-03 02:03
    除了水泥構造和吃的,人文,自然?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45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3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