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人潤到泰國 最後的稻草是封城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郜幹不從,他覺得入黨後麻煩事會“一件接一件”,結果被崔穎怒批一頓,拿著手邊的充電寶對著桌子一通猛敲:“你怎麼這麼懶?入黨有什麼不好?都是為了你好,怎麼就不聽話?”


“好脾氣”的崔穎很少對郜幹發火。在他印象裡,父母都是那種待人接物合理得體的人,外出吃飯總是事先主動訂包房,搶著買單,去超市“掃貨”時也不忘想著小區內或者單位裡的好兄弟、好姊妹,跟外人從來沒生過大氣。

“入黨事件”是郜幹第一次見母親發火。他沒想到,母親能氣得把充電寶敲了足足半分鍾。郜幹回:“你們不是告訴我不要談論政治,不要參與政治嗎,入黨不就是摻和政治嘛!”


崔穎愣了一下,沒說話,頭也不回地拽著丈夫郜陽走了。



2012年9月24日,河南省漯河市的一家紀念品商店,一個女孩在毛澤東的肖像旁。攝:Jason Lee/Reuters/達志影像

為什麼當年一個論調,現在完全相反的論調?我不明白,不理解,不懂

對張明父母和郜幹父母這樣的60後來說,“政治”是一個空泛、復雜而又無處不在的詞。

張明的父親張立達眼裡的政治“就是人事變動”。“小到我們系統內換了哪個科長,大到全國人民喜迎二十大,都和人員變動有關。如果你能從人事變動裡找到生存的規律,你就是下一個‘上去’的人。”


母親向莉則把政治具象化,“融入單位集體,服從領導要求,這就是最大的政治。”她特別看不慣在互聯網大廠做程序員的兒子,“你說你考個公務員多好,體制內福利好,鐵飯碗,旱澇保收。”

但對體制的不以為然,根植於張明和郜幹的觀念深處,讓他們的家長感到擔心。“個人意識太強的話,別人會說你是個怪人,說你不合群。”崔穎曾這樣告誡兒子,但後者總能輕松反擊:“在一個不正常的社會,正常人通常就會被說成不合群。”

那麼,政治是什麼,集體又是什麼?


郜幹的父親郜陽說:“不同人的看法不一樣。我是一個辦公室文員,我眼裡的政治可以是六四,那年我剛30歲,六四離我那麼近又那麼遠。近指的是如果我當時在北京,很可能也會上街;遠當然更直觀,現在回看一下,這個事件離我們日常太遙遠了,中國也不會再發生那樣的事了。”

對於集體,他認為“對我們父輩來說,集體就是紅寶書和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運動;對我們這代人來說,集體就是體制,是鐵飯碗;對我兒子那一代人來說,集體的概念很微弱,它可能只是一個指代家長作風或者特權階層的詞。”

崔穎在談到集體一詞時,聯想到計劃生育政策。兒子郜幹4歲時,她曾再次懷孕,但為了響應計劃生育政策,為了所謂“事關政治覺悟”的集體榮譽,也為了保住自己在單位的工作,她選擇了墮胎。郜幹依然記得母親和他說過的一句話,“你在4歲時本來可以有個弟弟,但我沒讓他來到這個世界。”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向莉身上。和在民企工作的崔穎相比,向莉的事業編更不能容忍違反計劃生育。“我們單位當時有個同事,就因為老婆生了的二胎,被領導開會點名批評,在單位抬不起頭,說他是三無分子——無組織、無紀律、無集體意識。”

向端傳媒回憶起上海舅公的意外經歷時,向莉形容“這有點像改變我想法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在此之前,她因親歷計劃生育政策在這些年的反復變遷,對自己曾經堅信的某些事情“開始有了一點動搖”——

2015年的一個周末,她和丈夫在廚房備菜,一邊把客廳的電視機聲音調到最大,以便一邊做飯一邊聽新聞。兩人在聽到“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實施全面二孩政策”的新聞時,同時對視了一眼。向莉的第一反應是:“既……也要……?拿我們當年堅持只要一個孩子的家庭當什麼了?”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1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8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