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人潤到泰國 最後的稻草是封城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22年7月1日,上海,人們戴著口罩走過一道屏障。攝:Aly Song/Reuters/達志影像


順從它,適應它,最終你就會習慣它

在外人看來,張明生活優渥。一個佐證是他位於杭州中心城區上城區的家——那是十三年前、他初二時,父母買下的江景“豪宅”:150平米的房子被分成四個房間,除了父母的主臥和自己的小房間,張明還擁有自己的一個書房。


在全家來到這個江景房居住之前,父母在九十年代末,各自從所在單位分到一套房。自張明出生起,一家三口就住在母親單位分的70平米的兩房一廳,“據說只花了幾萬塊。”等到張明讀初二,父母決定買新房,父親把單位分的房賣了,倒騰出了“一點錢”。當時均價是1.3萬元/平米,如今已是翻了五倍的6.5萬/平米。

從小,父母就教育張明要“聽老師的話”,“為學校爭榮譽”,“早點融入集體對你以後有好處”。父親張立達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退休前在機關單位從事人事方面的工作,一向是公司的“五好員工”,“黨員先進模范”。“你爸就是管人事的,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和諧相處,中國社會只有你去適應的份,沒有它反過來適應你的道理。”這是張立達經常跟張明說的一句話。

張明記得,小學開家長會時,父親張立達總穿白襯衫、黑西褲去學校。“班主任也是個勢利眼,一看我爸就是機關幹部,於是有意無意打探他的職位,‘您哪個系統的啊’、‘您是科級還是處級啊’、‘您電話多少,我記一下……’”張明說。那些時刻激起了父親對“體制”的深刻認同,也成為他交際時一枚隱而不見的勳章。

在張立達看來,這枚勳章象征家庭出身和社會地位。“我小時候文革差不多結束了,但老聽我父母說出身、成分這些事。後來我才知道,在中國,成分是相當重要的——我父親是貧農,到家裡有地的母親家‘倒插門’後,母親才‘家憑夫貴’——如果被劃成地主階層,你一家子就完了。”


張明的母親向莉出生在上海一個普通家庭。她還記得當年第一次去男友家吃飯時,未來公公在圓桌上一邊喝茶,一邊看似無心地問:“長挺漂亮的,家裡幹什麼的?”向莉當時一愣,沒答上來,幸虧張立達為她解圍,“她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出身不錯的”,才換得公公一個安心的微笑。

向莉在杭州讀了大專後,就留在那裡工作,如今已經退休。退休前,她在事業單位做行政,平日裡最愛玩抖音,朋友圈遍布歲月靜好式的“九宮格”照片矩陣。和丈夫一樣,向莉對體制的印象是:它會帶給你很多好處。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分房。她依然記得當年戴著黑框眼鏡的行政經理走到自己辦公桌前,遞來一張職工分房信息登記表,“簽個字,你就有房了。”

向莉經常回憶起福利分房的“好年代”——在客廳沙發看電視時,在後陽台洗拖把時,在主臥梳妝台打扮妝容時,張明都不止一次地聽母親叨嘮過,“不在體制裡,我們現在能有這條件嗎?”


張明從小在父親那裡學到的是“適應中國社會”,在母親那裡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則是“別抱怨”。18歲生日當天,向莉向張明送了一份成人禮:美國作家威爾·鮑溫寫的《不抱怨的世界》。

“我媽老說,抱怨沒有任何意義,只會增加自己的煩惱——在一個抱怨解決不了所有問題的社會,你與其抱怨,不如順從它,適應它,最終你就會習慣它。”張明說。



201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盛大晚會和煙花表演,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攝:VCG/VCG via Getty Images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01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6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