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奧運會: 美知名體操運動員奧運會退賽背後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近日,美國知名體操運動員西蒙·拜爾斯宣布因“精神原因”退出奧運體操全能決賽,這一決定立刻引起了美國輿論的關注,支持她和批評她的聲音五花八門,有說她嬌氣的,有說她有心理創傷的。


  但中國輿論目前對這件事只是持吃瓜態度,並沒有去深入關注這位美國黑人運動員退賽背後的原因。這或許與中國人不太願意管別人家的“閒事”有關。

  可鑒於我們的這種姿態換來的只是美國媒體在奧運會期間對我們一輪輪的抹黑,或許中國的媒體,應該好好地提醒一下這些抹黑中國美國媒體記者,美國在拜爾斯退賽這件事上暴露出的那既丑陋又真實的體制問題了。


  “我曾經以為每一個孩子都是被收養的”,拜爾斯在幾年前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曾這樣回憶她的童年時光。

  是的,很多中國人乃至不少美國人都不知道的是,如今已經成為美國體育界明星的拜爾斯,其實出生在一個非常淒慘的黑人家庭裡。就像很多被槍支暴力、酒精和毒品毒害的美國黑人那樣,拜爾斯的生父生母都是癮君子,根本沒有辦法去撫養包括拜爾斯在內的四個孩子。

  

  所以拜爾斯在2歲到5歲時一度只能在福利院度過,這段經歷也讓當時年幼的她誤以為所有的美國黑人孩子,都是“被收養”的。

  直到拜爾斯的外公外婆收養了她,她才脫離了這一苦海,並從此走上了競技體育的道路——這也是美國黑人為了尋求出路,打破階級固化,改變自身命運,而最常選擇的道路。

  

  (圖為拜爾斯和收養她的外公外婆)

  但並不是每一個美國黑人,都像拜爾斯這麼“幸運”。

  比如,根據美國VOX新聞網的報道,在美國的福利院有大量的黑人兒童從小到大都一直找不到願意收養他們的家庭,只得一直待在福利院裡,然後就這麼長大成人,成為了一個個“美國孤兒”。

  



  又比如,雖然競技體育讓拜爾斯成為了美國體育界的明星,而且是美國體操界罕見的黑人運動員,但她同樣是幸運的少數人。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去年引起全美國黑人暴動的那個被美國白人警察跪殺的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他在年輕時就曾希望通過競技體育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希望成為一名籃球運動員或橄欖球手。可美國黑人長期面對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公,還有那些普遍困擾黑人青年成長的家庭和社會因素,都令他最終沒有在這條路上找到逃離“美國黑人式命運”的車票。

  他最終成為了像拜爾斯父母那樣的人,成為了一個被毒品和暴力問題困擾的“典型美國黑人”,就連他被白人警察殺害的這一悲劇,他的“不能呼吸”,都是那麼的“典型”。

  


  

  另一方面,即便拜爾斯幸運的逃離了美國的福利院系統,通過競技體育出人頭地了,她仍然逃不過美國那根深蒂固的、系統性的種族主義的傷害。

  一個最近的例子是,去年美國《Vogue》(時尚)雜志曾經把拜爾斯用作了自己一期雜志的封面,但這期封面卻很快引起了許多美國黑人的抗議,因為給拜爾斯拍攝照片的白人攝影師,並不懂得怎麼給黑人打光,導致拜爾斯的照片呈現出來後顏色非常的昏暗。

  而這連鎖暴露出來的另一個種族主義問題是,美國的時尚圈裡很少有黑人攝影師,絕大多數攝影師都是白人,他們自然不會像黑人那麼了解黑人。

  

  同時,拜爾斯還是震驚美國乃至全世界的美國體操隊隊醫拉裡·納塞爾(LarryNassar)性侵案的受害者之一。在這起時間跨度長達20多年的性侵案裡,指控納賽爾侵害自己的美國體操運動員人數竟多達265人,其中有的人被性侵時還是兒童


  因此,在她在本屆奧運會上因“精神原因”選擇退出女子全能賽的比賽後,有美國媒體就懷疑這段經歷或許是導致她這麼做的原因之一。



  

  可雖然美國有不少人同情和支持她的選擇,認為這件事是美國對不起她,讓為了體操和美國的金牌而犧牲了很多的她傷心了,但也有相當比例的美國人認為她軟弱無能,在她退賽後對她發動了網暴。

  根據美國《國會山》報的報道,那些一直在否認美國存在種族主義問題的美國保守派媒體人,就攻擊她“矯情”,“容不下批評”,“自私”、“幼稚”、是“國家的恥辱”。

  這也再次展現了美國的種族主義問題有多麼頑固和丑惡。

  

  

  但就像耿直哥前面介紹的那樣,這還只是一個黑人“幸運兒”的遭遇。對於更多更多尋常的美國黑人家庭來說,他們的子女恐怕只會面臨比她還艱難的命運。

  否則,美國去年也不會因為一個弗洛伊德的死,就瞬間引爆了全國黑人的不滿了。

  最後,美國紐約時報》在今天刊登了一篇借奧運會攻擊中國的文章,稱中國為了金牌“不惜代價”,拼命在西方並不怎麼投入的項目領域拼命砸錢,卻不是發展全民體育,把來自貧困地區的孩子打造成一個個獎牌機器,卻剝奪了他們受教育以及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舉重等冷門項目選手退役後的下場還極為淒慘。

  或許,撰寫這篇文章的漢娜·碧池(Hannah Beech)女士,應該在拿著舊黃歷腦補中國前,先好好認識認識今天的中國,認識認識她口中的這些“獎牌機器人”,再去想想為什麼弗洛伊德會死在2020年,為什麼拜爾斯會在東京奧運會上因為“精神原因”退賽吧。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已經有 6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6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2 游客 [此.親.戈.梁] 2021-07-30 22:00
    漢娜碧池,這個記者的名字好記啊!難怪會有這麼腦洞大開的想法,名字就是很好的注釋。
    評論1 游客 [所.五.納.誦] 2021-07-30 16:34
    看到她是在跳馬失誤被扣分後才突然決定離開賽場,之後才說退賽。 卻又不回家,始終混在隊伍中,當作是美國女體隊成員來享受榮譽,但是逃避了原定應該自己的責任!! 很顯然,是事先想好的腳本。如比賽順利就賽下去,一旦表現技不如前,失誤多,不能保住以往的地位,可能會失去廣告商的興趣,就退賽來保住晚節,如此還是前冠軍,不怕人詬病!!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13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