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人曾將巴爾的摩大橋保護得很好!可惜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6日凌晨,美國東海岸重要港口巴爾的摩一座大橋被一艘集裝箱船撞塌。


巴爾的摩港是外國貨船進出最頻繁的美國港口之一,由於水面障礙清理進展緩慢,馬裡蘭州當局擔心事故很可能損害當地經濟、造成東海岸物流阻滯、供應鏈緊張以及上萬名碼頭從業者的生計(很多人是日結工人)

塌橋畫面在海外各大網絡平台不停地播放,看起來不可能發生的事,卻活生生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美國交通運輸部承諾, 如果調查發現任何私營企業對這起塌橋事件負有責任,“就一定會追究其責任”。

接下來的當務之急是清理航道障礙,然後重建大橋。

這座大橋除了在運輸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之外,也具有國家精神象征意義的,它是以弗朗西斯·斯科特·基 (Francis Scott Key)的名字命名。

弗朗西斯在1814年9月的巴爾的摩戰役期間目睹了英軍的轟炸後,譜寫了《星條旗永不落》以激勵美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1977年建成時,此橋總耗資6000萬美元。

重建的話,考慮到近50年時間裡成本價格上漲以及目前通貨膨脹等因素,預算至少需要6億美元,而且還要在盡快完工的前提下。

不過,情況並不樂觀,美國交通部長布蒂吉格27日在接受CNN采訪時說,他估計被撞塌的大橋以及巴爾的摩港將經歷“漫長的恢復期”。

交通部長都如此沒有信心,恐怕大橋重建也將遙遙無期。

當年大橋建成後,美國對大橋安全是非常有信心的,相信只要管理和調度有序,就不可能發生事故。

當集裝貨船噸位大幅上升,沖擊力大大提高後,港口管理方也沒有采取與時俱進的防護措施,仍然相信老辦法。

在“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47年的生命當中,它經歷過最危險的一次安全考驗發生在2012年。

如果美國有些人一定要將大橋與中國人聯系在一起(电视剧),那麼,這件鮮為人知的往事,他們可以拿去好好宣傳,因為這件事與振華重工有關。

振華重工

大家可能還記得這麼一件事,2021年11月11日,拜登(专题)前往馬裡蘭州視察,宣傳他剛剛批准的1.2萬億美的基建法案,拜登選擇的演講地點,就是巴爾的摩港。

他誓言要改善美國港口運作效率,終止集裝箱貨輪長時間等待卸貨的僵局……嗶嗶嗶。

說完,他回去就忘了。

但眼尖的網友發現,拜登演講背景中的集裝箱起重機就是來自ZPMC—中國振華重工。

於是,拜振華這個響亮的名號也就傳開了。

在更早之前,奧巴馬也為振華重工做過代言人。

雖然美方工作人員用布條蓋住了ZPMC,但一陣海風吹來,吹出了奧巴馬的心聲: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美國一邊歇斯底裡地排斥中國產品,一邊遮遮掩掩地使用中國設備。因此,當時段子很多,也很諷刺。

絕大多數網友可能都忽視了一點,這麼高的起重機是怎麼通過“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來到巴爾的摩港的?

現在回想起來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大橋約56米高,而振華大型起重機要大大高於大橋的限高--56.1米。

日本(专题)和歐洲起重機制造商均認為不可能逕直穿越大橋,也無先例。

大橋無法開合,更不可能拆掉一部分讓船只通過。

美國當時向振華重工下單了四台岸邊集裝箱起重機,也是巴爾的摩港的第一筆單子,合同於2010年1月簽訂,由中方負責將起重機安全運抵港口,同時不能損害到大橋。

美國這是對中國技術人員的一次考驗,但這難不倒中國人。

在中交振華重工工程和技術人員精心設計下,起重機采用了特殊的“π”型結構形式,從而降低了整體高度。



但是按照常規運輸方式仍無法保證不傷害大橋,中交振華重工又在運輸方式上進行了創新。

在運輸時將起重機上部結構降下來,裝船後頂部至軌面高度為51.5米,與大橋限高已十分接近。

再通過對港口潮汐、起重機大梁和橋面高度的精確計算和運輸船壓倉等方式,最終順利地通過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

中國起重機(振華八號)到達大橋水域當天,美方封閉了大橋,禁止任何車輛和人員通行,美國媒體也不認為起重機通過時,大橋會安然無恙。

2012年8月初,載有四台“振華八號”的貨輪卻有驚無險地通過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趕到岸邊圍觀的人們響起了歡呼聲和掌聲。

《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當天以頭版大篇幅報道了這一壯觀的“奇跡”。


馬裡蘭州州長稱之為“歷史性的一刻”。

起重機運抵碼頭後,再利用中交振華重工的獨特“鏈爬”技術,將上部結構提升,調試至工作狀態。

如今,振華重工運到巴爾的摩的起重機已是“振華24號”。

2021年,四台“振華24號”通過“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時,美方進行了線上直播,線下有更多的人跑來圍觀。

一些美國網友在專業船舶追蹤網站marine traffic上“跟蹤”四台“振華24號”從上海到巴爾的摩的一路行蹤。

馬裡蘭州港口管理局(mpa)負責人威廉·多伊爾(william p. doyle)在2021年9月10日在接受“南巴爾的摩新聞網”(southbmore.com)采訪時感歎說:“今天是巴爾的摩港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日子!中國人又成功了!”

真正在乎美國利益的人都知道,中國不僅在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能力上領先於全球,在基建相關的設備制造水平上也表現不俗,與中國合作大大的有利可圖。

同樣,中國企業的敬業精神更是業中翹楚。

然而,CNN美國大媒體對這類令人振奮的消息的態度就一直不溫不火,生怕被更多的美國民眾知道。

中國人把“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保護得這麼好,為什麼就不能大張旗鼓地宣傳?

正所謂藝高人膽大,否則的話,我們可以不負責運送,免得傷害大橋,產生糾紛,急的又不是中國

如果沒有此次撞橋事件,大家或許會覺得這都是稀松平常之事。

中國人在起重機通過“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時,順利完成這些高難度動作,決不是在碰運氣,而是背後有一個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工程技術團隊在支撐。


這不比“德國油紙包”、“日本人喝馬桶水”的雞湯更能證明中國人的素質?

所以說,有的人為什麼要無中生有地吹捧外國人,卻對中國的成就視而不見呢?

還動不動要網友反思這個,反思那個,最該反思的不就是這群裝腔作勢的“反思怪”嗎?

事故到底是誰的負責?

肇事船只“Dali”號懸掛的是新加坡國旗,登記船東是新加坡Grace Ocean,船舶管理公司是Synergy Marine,租船方是丹麥的馬士基公司,船只是由韓國建造的,貨物是運往斯裡蘭卡的科倫坡,兩名船長分別是52歲的烏克蘭人和32歲的印度(专题)人,20多名船員都是印度人。

事故的所有重要因素都跟中國毫無關系,盡管美國有些人很想找到跟中國有關的“證據”。

美國著名戰地女記者勞拉.摩根居然說,船只的GPS定位系統很可能被人入侵了,直接瞄上了橋墩。

GPS被入侵,這聽起來匪夷所思。不過也不奇怪,反正現在美國網絡上各種陰謀論都有。

還有一位澳大利亞耗材大媽腦洞大開說,橋梁被撞塌,是因為華人(专题)用磁鐵或者磁力設備把船吸到了橋墩。

近十萬噸的集裝船被磁鐵給吸走,她是腦子被磁鐵吸走了嗎?

從目前情況看,如果這是一起人為事故,那麼印度人極有可能就是罪魁禍首。

印度船長的證件更新信息為2022年2月3日,烏克蘭船長是2024年3月3日。也就是說,烏克蘭人來得比印度人要晚。



船上之所以有一名烏克蘭船長,顯然是因為馬士基公司不敢讓印度人完全掌握這艘船。

畢竟計劃是要在4月22日抵達科倫坡,這麼長時間,萬一他們在海上興奮起來,到處亂撞,那這一趟可怎麼得了?

不幸的是,悲劇還是發生了。馬裡蘭州方面也不知是怎麼想的,第一時間居然還誇船員警報發出及時,避免了更大的災難。

但不管是印度人的航行責任,還是港口管理方的瀆職問題,歸根結底是美國的體制問題。

這不是一座大橋被撞塌的問題,美國基建再這樣下去,很快會趕上第三世界國家的中下游水平,而政客和媒體還天天想著如何遏制中國

搖搖欲墜的大橋、坑坑窪窪的公路、變形扭曲的鐵路、事故不斷的飛機……但白宮和精英們在忙什麼?如何擴大LGBT隊伍、如何放非法移民(专题)進來?如何去蘿莉島荒淫無度?

美國要坍塌的何止是大橋,而是整個國家。

巴爾的摩大橋被撞塌,受害的是碼頭工人、跑運輸的司機和靠港口謀生的底層民眾,而不是那些歇斯底裡反華的政客們。

政客們不急,如果急的話,他們早就來聯系中國企業采購橋梁鋼構了。

要不,美國印度人試試?印度人手工建橋能力可是別具一格。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倒掉,是挺可惜的(為美國人民可惜)

但振華重工在繼續發展壯大,拜登想讓日本人來取代(打壓)振華重工,只能讓巴爾的摩港死得更快。

最後送句古詩給美國:大橋不知何處去,振華依舊笑春風!
1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22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5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