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全球每天丟幾億舊口罩 都去了哪?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早在2020年2月底——新冠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之初,在香港大嶼山西南部海岸外的一小片島嶼群,海洋研究者Gary Stokes第一次發現了廢棄口罩的蹤影。它們隨河流匯入大海,有些被海潮拍打至淺灘。他把這些口罩串在一根長木棍上,很快就串滿了一整棍。此後,Gary和團隊每次造訪香港各地,都會看到新的口罩出現在海灘上。


  一般而言,在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中,只有約百分之一的垃圾會積聚在海面上,其余部分被視為存留在海面以下或海底。這意味著,大量流入海洋的口罩仍不知所蹤。

  這一情形並不只發生在香港,據Gary Stokes牽頭創辦的國際環保組織Oceans Asia估算,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去年預計有15.6億個口罩流入海洋,相當於產生了4680噸至6240噸的塑料污染。


  今年3月末,一則關於“16億口罩流入海洋需至少450年分解”的新聞登上了微博熱搜,不少網友在留言區評論道:我們日常使用的口罩,到底是如何被處理的?它們為何會流入大海?

  新冠疫情使得全球口罩生產和消費量呈井噴式增長。據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雜志報道,全球每月使用和丟棄的口罩數量約達1290億個。在國內,盡管一些城市的居民已經不再佩戴口罩,但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戴口罩依然是“標配”。劉小茗(化名)是生活在北京昌平的上班族,平時需要地鐵通勤,在不考慮中途更換的情況下,她每天至少會戴兩層口罩,“在人多的地方出入,總覺得這樣更安心。”

  2020年2月底,我國一次性醫用口罩的日均產量從800萬只迅速提升至1.16億只。按每只口罩約重5克來計算,意味著每天面臨約550噸廢棄口罩。然而,這些日常使用的口罩在自然界中很難降解,因為口罩的主要用料是無紡布和熔噴布,它們的主要化學組成都是聚丙烯——一種通用塑料,在自然條件下,聚丙烯的分解過程會持續幾十年。


  

  口罩作為垃圾在回收過程中一旦沒有被妥善處理,出現隨意丟棄、露天傾倒的情況,就會形成一種新的白色污染。當口罩隨著風和洋流進入海洋,過程中會持續對生態環境造成威脅。入海的口罩垃圾可能會被海豚誤食,導致其消化系統阻塞和磨損,或纏住海龜的口鼻,造成動物的急性或慢性損傷和死亡。


  和大部分塑料制品一樣,口罩的生命周期涉及到五個關鍵利益相關方:口罩生產商、終端用戶、垃圾收集者(政府部門)、廢棄物管理公司和最下游的再生市場。如同其他塑料污染的情境,圍繞口罩的這條生產使用回收的流通鏈路,並沒有明確針對上述每個環節設計行為問責制,這導致了目前口罩生產鏈條的不可持續性

  ,比如,其中某一環節往往是低效甚至缺失的。

  

  疫情爆發前,中國主要大中城市中醫療廢物處置率近100%,其中口罩作為醫療垃圾,由專業醫療廢棄物公司高溫焚燒處理。但疫情讓醫院體系內的口罩、防護服數量激增,原有的醫廢處理系統不堪重負。武漢在2020年疫情高峰期,醫療廢物日均產生量多達240噸。在去年3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應急辦主任趙群英表示,全國醫療廢物處理能力從疫情前的4902.8噸/天迅速提高到了6022噸/天,提高了23%。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94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7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