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央视曝光常用的App在偷窥用户隐私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如果当你知道,经常在使用的App一直在监控或者窃取你的私人信息,你会不会感到害怕呢?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称,一名网友发现,在跟淘宝网店客服聊天时,“对方似乎拥有‘读心术’,能看到其未发送的聊天内容”。从网友跟淘宝客服对话的内容可以看到,客服在回答问题前,总能提前“预知”网友提问的问题。


  

  而经过网友一番追问后,对方终于表示,“数据软件”可以显示客户浏览、购买过的商品。对此,有计算机专业的从业人士表示,显示对方正在输入内容的技术叫“实时发送”,在客服软件中并不罕见。

  但是淘宝方面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客服无法看见用户未发送的聊天内容,“对话框中客服答复内容先于用户提问出现”或是因为网络延迟。

  那么问题来了,淘宝客服究竟能不能看到用户的“实时内容”?我们虽然暂时不得而知。不过,App窃听用户隐私这件事却是不可否认的,并且还是由央视曝光出来的。

  

  精准的用户画像,其实是靠无数的隐私数据堆出来的

  想必大家都有听说过“大数据杀熟”这个名词,近年来,消费者对“大数据杀熟”的投诉也是只增不减。而在业内资深人士看来,该问题的核心是互联网平台对算法技术的应用问题,其集中体现在了推荐算法、价格算法、评价算法、排名算法、概率算法和流量算法等方面。

  简单来说,就是平台为每一位消费者“画了一张精准的画像”,通过这张“画像”,平台可以获得用户的各种喜好,从而将相关的商品和服务推荐给用户,但是用户应该获取的知情权却存在很大缺陷。

  



  举例来说,在我们日常使用的App当中,就可能会有“偷听”的现象。对此,在央视播放的栏目当中,还特地邀请到专门的技术专家做了测试。根据App治理工作组技术专家何延哲介绍,“假如发一个语音,当手松开了以后,这个录音事实上还在继续。”而经过多轮测试与核对后,技术人员发现“偷听”确实是可以实现的。

  不过,在技术上虽然可以实现“偷听”手段,但是App治理工作组技术专家何延哲也表示,“目前还没有发现哪款App有把语音信息上传之后的偷听行为。”当然,只是暂时没有发现,谁也不敢百分之百没有,更不敢保证今后不会发生。

  而且我们自己也经常会发现,在跟其他人聊天过程中所谈到的商品,随后不久便会出现在我们使用的App当中,只是这种情况很难作为实际证据进行举证,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小心为上。

  

  除此之外,平台对用户所做出的精准化内容推送,在专家看来,还有通过对消费者或者用户的购买记录、浏览记录、搜索记录,甚至是下载过的应用程序清单等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最终得以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完全杜绝隐私数据泄露,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换成非智能手机,但你真的愿意做此牺牲吗?不过,通过一些操作方式,还是可以减少隐私泄露的情况发生,这些内容我们会稍后给出。

  APP越权收集用户隐私成常态,监管何时才能跟得上?


  近来,用户数据泄漏时有发生,而工信部也曾多次在官网通报侵害用户权益的App,其中就有不少App涉及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可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App越权收集用户隐私甚至这一行为逐渐成为常态,不少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数据已经被当成了一种“买卖”。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集团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认为,“在当前复杂形势下,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已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而他个人也建议,应当通过加强立法等多种方式保护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

  具体来说,隐私数据治理保护,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作支撑为之建立监管和问责制度。而目前,虽然有个人信息保护领域问责制,但能否对企业起到约束作用,尚无法完全定论。毕竟,这条制度是要求企业去主动履责,而有些企业为了窃取到用户的隐私数据,往往愿意铤而走险,而用户则会陷入举证难的困境当中。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技术可谓是一把“双刃剑”,App平台可以利用技术给予用户更适宜的服务或者商品,但同时也可能会利用技术窃取用户的隐私数据,甚至损害用户的利益。所以说,相关监管部门一定要对App的个人信息收集行为进行规范和细化,还要强化执法力度,一旦发现有“越级越规”的App,要对其背后的运营商或者企业进行严惩,决不可放任不管,务必完善惩戒机制,保护每一位互联网用户的隐私安全。




  

  教你几招,或可避免隐私数据被App偷偷窃取

  虽然,现在各大相关部门都在狠抓随意窃取用户信息的App们,但我们还是应该先从自己的手机入手,毕竟隐私数据这种事,“亡羊补牢”往往为时已晚。而我们也请教了一些业内的专业人士跟专家,为大家盘点了几招可以有效减少隐私数据泄露的操作。

  ①下载App选择正规渠道,如安卓市场或各大手机厂商自己的应用市场。因为有些用户习惯通过百度搜索想要下载的App,而在各种搜索的结果当中,不乏一些冒名顶替的“假App”,这些“假App”就有可能会在下载过程中窃取到你的私人信息。

  

  ②涉及到需要填写个人隐私信息时,需要更加谨慎,尤其是一些不太熟悉或者第一次使用的App时,以此防止用户个人信息被无谓的采集。

  ③对App当中的各种隐私权限,大家先要深入了解,关闭那些不必要的授权。相信大家自己也能发现,当我们下载安装某个App时,对方会让我们授权各种权限,过多的权限授权自然更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为此,相关部门还专门约谈过一些App的运营商跟企业。

  ④使用公共Wi-Fi要更加注意保护关键信息,尤其是在转账或支付过程中,最好改用自己的个人数据流量。因为此前也有过报道,一些不法分子会通过公关Wi-Fi专门窃取登录用户的隐私信息,对此大家一定时刻警惕。

  

  ⑤除此之外,当我们更换手机时,如果旧手机打算卖出或者报废处理,一定要通过“恢复出厂设置-格式化-反复拷入大文件并删除”三个步骤,从而彻底清理掉旧手机信息。大家不要嫌过程太麻烦,事实上很多数据是无法通过恢复出厂就能彻底清除的,多花一些时间在清除个人数据上,也是为了保障我们自己的隐私安全。

  写在最后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或许可以更快速地获取到想要的信息,但我们的个人信息数据也似乎更容易遭到泄露,或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App背后的运营商跟企业非法采集利用。针对此,大家可以参考我们提供的防范技巧。但更关键的是,我们还是期望相关部门在近期的严查严打中,能够给予一些App运营商或者企业更加沉痛的打击,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痛入骨髓”,再不敢为非作歹。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