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新冠疫情: 关于新冠封锁隔离:方法不对代价高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怎样才算是可接受的感染水平,这类说法留有相当大的余地,而感染水平又反过来决定要施行何种程度的限制。如果我们只能接受零感染,那么必须严格实行隔离,并且有可能要反复隔离,或者至少要等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案出现再解禁。大多数国家都拒绝了这种做法。


新冠之前,封锁隔离并非流行病防治措施中的标配,以前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针对流感设计的。

1918-1919年流感大流行期间,美国一些城市关闭了学校、教堂和剧院,禁止大型集会和葬礼,并限制了商店营业时间。但当时政府没有下令要求民众居家隔离,或是关停非必要产业。而之后最致命的1957年流感大流行期间,政府也没有采取任何此类措施,甚至学校也照常开放。


封锁隔离也不是一种现代的方式。加拿大(专题)的疫情指南得出的结论是,限制行动“即便不是不可能,也至少是不切实际的”。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17年全球性流感的社区缓解指南也没有建议居家隔离,或关停非必需产业,即便是对一场和百年前严重程度相当的流感,亦是如此。

因此,当中国1月封锁武汉及其所在的湖北省,当意大利3月实施全面居家隔离政策时,其他地方的许多流行病学家都认为这些措施没必要,反而会有坏处,且有可能无效。

到了3月底,他们改变了这个想法。意大利的医院里挤满了垂死的病人,他国民众观之心惊。新冠比流感致命得多,能够无症状传播,也还没有疫苗或有效疗法。

台湾(专题)、韩国和香港(专题)是大流行早期的优秀典范,展示了如何在不全面封锁隔离的情况下阻止疫情蔓延。其反应能力经受过2003年非典(SARS)、后来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禽流感的历练,他们迅速要求民众停止前往中国大陆,并进行广泛检测,隔离感染者和追踪到的接触者。这三个地区的民众很快开始佩戴口罩。




3月27日,人们在斯德哥尔摩餐馆就餐。与许多国家不同的是,瑞典从未实施过封锁隔离。图片来源:JONATHAN NACKSTRAND/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瑞典采取了另一种做法。政府没有采取封锁隔离措施,只是施加了一些适度限制,将患者数量控制在医院能够处理的水平。


根据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的数据,瑞典的新冠死亡率高于邻国丹麦,但低于英国,而付出的经济代价比这两个国家都要小。

瑞典目前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与欧洲其他国家一样低。人们因此猜测瑞典追求的是群体免疫,即由于先前的接触或疫苗接种,能有足够多的人群获得免疫力,因此人际传播减少,疫情最终消失。至于达成群体免疫的临界点是什么,无论是在瑞典还是在其他地方都尚无定论。

到今年3月,美国再想效仿东亚的检测与追踪策略为时已晚。美国疾控中心搞砸了最初的检测试剂研发和分发,检测能力有限意味着无数感染病例历经数月都没能被发现。川普(Trump)对检测依旧轻视,时至今日,美国每查出一个确诊病例所做的总测试数还不到20次,而台湾韩国在高峰时期则是超过500次。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已经有 48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共有 48 人参与评论    (其它新闻评论)
    评论3 游客 [羽.能.伐.箸] 2020-09-05 18:38
    评论 2 写道:
    不想封闭就戴口罩,这么简单的事情就是不能实行,真是不理解西方人的脑回路。

    你都不是人怎么能明白
    评论2 紫衣 2020-09-05 17:48
    不想封闭就戴口罩,这么简单的事情就是不能实行,真是不理解西方人的脑回路。
    评论1 游客 [所.五.纳.诵] 2020-09-05 14:27
    \"时至今日,美国每查出一个确诊病例所做的总测试数还不到20次,而台湾和韩国在高峰时期则是超过500次\"。BC有无作过这样的比率统计?!不扩大检测,就是把无和轻症状者都漏网,让他们自由地散播传染病毒!
    上一页1下一页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775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