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為什麼有三峽壩為何洪災還這麼多?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王浩院士特別指出,水庫蓄水能力代表著人類對“天然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這一矛盾的控制能力。 先天不利的氣候地理條件,決定了中國是個特別需要水資源調控的國家,一是嚴重缺水,二是水資源時空分布嚴重不均,洪旱災害特別嚴重。


  然而,中國目前的蓄水能力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太大。比如:中美兩國的土地面積、地表徑流總量相差不多,但美國水庫的總蓄水量是中國的1.6倍,大型水庫數量是中國的12倍,人均庫容是中國的6.3倍。代表一個國家水庫蓄水能力與河流徑流量之比的庫容系數,歐洲國家為0.9以上,美國為0.66,中國僅為0.3。而我國水資源量最豐富的長江,目前的庫容系數僅為0.13。中國的人均庫容僅為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22%。

  以上這些數字充分表明,歐美國家從來沒有進入什麼“拆壩時代”,否則怎麼可能有遠高於中國的人均庫容。相反,正因為人均庫容遠遠高於我們,他們能吸納更多的洪水,抵御更大的幹旱。人均庫容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水資源調控能力的高低,有了足夠的水庫庫容,洪水就是資源和財富,否則就是危險和災難。


  

  3

  中國三峽集團總工程師張曙光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對於三峽工程來說,三峽發電或許有其他發電方案可以替代,但三峽水庫對於長江的水資源調控作用,沒有任何其他手段可以替代。

  除了巨大防洪作用外,三峽工程是我國最大的淡水資源儲備庫、長江大保護的重要生態屏障。從2003年投運到現在,三峽水庫累計為下游補水2664億立方米,這個數字相當於北京市73年的總用水量或6.8億中國人一年的用水總量。三峽水庫有效緩解了長江中下游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緊張局面。


  三峽建設前,長江中下游枯水期的最低流量不足4000立方米/秒,重慶到宜昌間的川江河段之凶險就如同“鬼門關”,不知吞噬了多少生命;三峽建設後,中下游枯水期的最低流量得以提升到不低於6000立方米/秒,川江河段變成了大型客輪可晝夜雙向航行的黃金水道。在2014年2月上海抵御鹹潮入侵、2015年6月為“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創造救援條件等,幾次重大水環境突發事件和海事危機的處理過程中,三峽工程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


  隨著氣候變暖問題加劇,極端天氣事件會更加頻繁,洪旱災害的威脅也會更加嚴重,因此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從2004年起就不斷呼吁 “投資蓄水設施就是投資綠色經濟”,並特別指出:“發達國家已擁有很多基礎設施及大壩,在保障水安全及應對氣候變化的蓄水設施建設上已有良好基礎;而發展中國家限於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等因素,水庫大壩基礎設施還遠遠不足以提供所需的能源及水資源,以支撐其經濟發展,因此建設新壩仍是當務之急”“有了足夠的蓄水能力,才能實施生態調度,維持河流的健康生命”等等。

  在各地暴雨成災、洪水泛濫的今天,我們再來回顧聯合國、世界銀行的上述呼吁,格外感慨萬千。因為,這十幾年來,圍繞三峽的這些有意或無意的謠言,誤導了社會公眾,幹擾了政府決策,甚至導致一些事關國計民生、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水電水利工程擱淺至今,使我們的水資源調控能力還處在如此低的水平。

  要想從根本上擺脫洪旱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威脅,我們需要的不僅不是“拆掉大壩”,而是應盡快建設更多像三峽這樣有調蓄能力的水利基礎設施,保障水安全、糧食安全、國家安全。

  專家結論:三峽工程的最主要功能是增強了水資源調控能力。三峽發電或許有其他方案可以替代,但三峽水庫對於長江水資源的調控作用,沒有任何其他手段可以替代。洪水並非不可對抗的天災,克服先天不利的氣候地理條件、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都迫切需要盡快提升水資源調控能力。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0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2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