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為什麼有三峽壩為何洪災還這麼多?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

  “上世紀80年代三峽工程能否上馬,的確在水電行業內部爭議甚大,包括我自己當時也是反對派。”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向《中國經濟周刊》講述當年的爭議:大家都知道三峽大壩決策前曾有巨大爭議,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 當時一些業內專家反對三峽上馬,並不是像黃萬裡先生那樣認為“三峽工程根本不該幹”,而是完全認同三峽的價值,但在“該何時上馬”這一時間問題上發生了嚴重分歧。


  因為,三峽工程投資巨大,當時水電都是國家投資,在國家財力又比較緊張的情況下,水電業內很多人擔心三峽一旦上馬,勢必影響全國其他的水電項目。比如,當時很多專家主張“先上虎跳峽、後上三峽”,因為兩個水庫的調節庫容相當,但前者的移民壓力、投資規模要遠遠小於後者。後來情況也表明這種擔心不無道理,1992年決策三峽上馬後,廣西龍灘水電站的開工推遲了10年,1996年全國水電開工率是零。

  “但是,現在回過頭從國家大局來看,當時集中力量辦大事、先幹三峽絕對是英明的,因為越往後拖難度就越大,很可能就幹不成了。”張博庭說。

  張博庭還講了一個歷史細節:1984年4月國務院已經批准了“150米大壩方案後,重慶市委向中央提出“150米壩高方案對重慶港及其附近航道沒有改善,不能滿足航運要求,建議把三峽大壩正常高水位提高到180米”。若滿足重慶方面的這一要求,移民數量將從30萬猛升至100多萬,移民工作負擔之大令很多人望而卻步。1985年1月,鄧小平同志在聽取有關匯報後指出“三峽是特大的工程項目,要考慮長遠利益,我們應該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些好的東西”“低壩方案不好,中壩方案是好方案,從現在即可著手進行”。

  由於在開工時間、大壩高度等問題上有各種不同意見,1986國務院又決定重新論證三峽工程。所以,上世紀80年代那場爭議的緣起和焦點,與今天很多人基於黃萬裡先生的反對意見而認為“三峽工程根本就不該幹”是不一樣的。


  張博庭特別講到,黃萬裡先生是我們非常敬重的前輩,他頂住壓力、敢於諫言的品格難能可貴,但他當時對三峽的很多預言,以及對中國水資源情況的判斷,被後來的事實證明確實都錯了。比如,他斷定“不出10年三峽水庫的泥沙卵石就會淤死重慶港、長江就會斷航,20年之內三峽只有投資沒有收益”等等,都被後來的實踐證實是 錯的。

  此外,黃萬裡先生的《長江三峽高壩永不可修的原由簡釋》認為“中國水資源最為豐富,時空分布也合適,在全球為第一,不是張光斗說的第六”,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黃萬裡先生一直認為沒必要調節水資源,所以一直不贊成包括三峽在內的水庫大壩建設。


  而事實證明,黃萬裡先生對中國水情的判斷嚴重脫離了實際:中國的水資源量並非世界第一,人均水資源量更是低到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之一;中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都極不均衡,每年汛期(5月~8月)的來水量占全年70%左右。也就是說,本來就嚴重不足的水資源量中,2/3以上又都是威脅人們生命財產的洪水徑流量,而冬春季節枯水又導致農業幹旱。今年6月以來大家深刻感受到的多省市暴雨成災,正是水資源時間分配極不均衡的體現。

  張博庭深有感慨地說, 再偉大的科學家也不可能總是100%正確。可惜的是,黃萬裡先生2001年就去世了,如果他能看到今日的三峽,以他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一定會糾正他過去的錯誤看法,也決不會允許一些人炮制“黃萬裡神話”——打著他的旗號斷章取義、顛倒黑白、造謠生事。

  2

  對於網絡上一直甚囂塵上的“三峽大壩遲早要拆”的說法和傳言,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及水資源學家王浩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水資源,而天然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是均衡分配的,人類不能靠天吃飯,必須有手段來調控。人類進化史長達10萬余年,近100多年才用上電,近幾十年才有了高鐵,沒有電、沒有高鐵、沒有芯片,人類文明照常演進。但如果沒有水,人類5天就會滅絕。水庫、大壩最重要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解決人類的水資源需求問題——把豐水年/豐水期造成災害的洪水蓄存起來,變成枯水年/枯水期的寶貴水資源。如果沒有這種調控能力,人類就只能回到聽天由命的落後狀態。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2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