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周保松:"活在香港一個人的移民史"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游戲中的失敗者 由於甚少能夠跳出游戲之外去反思規則本身的合理性 於是往往終日自卑自憐自怨 並習慣性地將一切不幸歸咎於自己

  ——周保松


  

  一


  我移民香港,22年了。(本文初稿於2007年7月2日,定稿於2008年5月13日——編者注)

  我是1985年6月30日跨過羅湖橋的。跨過去的時候,並沒想過後來種種。此刻回過頭來,又顯得有點欲說無從。昔日的日記相片書信還在,多年塵封不動。外面正是十年回歸大慶,我獨坐一室,茫然地整理一己的歷史。


  20世紀80年代至今,有近百萬新移民中國內地來港。這百萬人一離開羅湖,就好像細流入深海,靜默無聲,不知哪裡去了。再出現的時候,往往便是報紙頭條的倫常慘劇主角。這並非事出無因。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新移民”一詞幾乎和社會問題同義,常常和家庭暴力、騙取社會保障援助、貧窮落後等關聯在一起,是個不光彩的標記。新移民既是外來者,同時又被視為社會問題制造者,遂背負雙重的道德原罪。很多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在於將新移民盡快改造成香港人,洗去他們舊的次等的不文明的價值,接受新的先進的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新移民跨過羅湖橋那一刻,便須承認自己在文化上低人一等。這份深不見底的自卑,令新移民不願面對過去,更加沒有勇氣在公共空間述說自己的歷史。而主流社會不僅沒興趣了解新移民的前世今生,甚至有意無意丑化他們的形象,漠視他們面對的種種困難和承受的諸多不義。於是,新移民這一龐大群體,在據說是自由開放的香港,形成了某種集體性消聲。

  

  新移民明明無處不在,卻又彷佛並不存在;明明有話想說,卻又無法可說。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因為香港本身就是個移民社會。1949年以降,歷經幾波大移民潮,目前七百萬人口中,真正稱得上“原住民”的,少之又少。但在這樣一個移民城市,新移民的生存處境和精神狀態,卻甚少在公共領域受到關注。兩年前,我在報紙發表了一篇短文《像我這樣的一個新移民》,結果收到很多素不相識的讀者的電話和來信,分享他們的移民故事,情緒熱切而激動。這教我詫異。那一刻,我才知道有多少新移民的郁結被這個城市壓抑著。他們渴望被聆聽被理解,渴望得到別人的肯認和尊重,但往往事與願違。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1072 秒 and 10 DB Queries in 0.070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