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理财新闻: 疫情冲击全球经济 机遇值得关注~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03


  中国如何做好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

  近年来,中国发展逐步进入一个结构性的“瓶颈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中国崛起的战略竞争日益加剧,增加了中国发展的阻力和挑战。但鉴于核武器的威慑、相互依赖的加深和共同挑战的涌现,中美竞争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够更好地吸引世界的资源和市场,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此次空前的疫情给我们突破这个结构性“瓶颈”、优化对外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性机遇。


  

  ☆ 做好吸引利用优化全球资本的准备

  中国在确保国内经济稳定运行及宏观环境安全稳定的同时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为吸引全球资本提供更为便利的环境。“世界之乱”与“中国之治”形成的鲜明对比,必然有助于吸引大量全球自由流动的资本来到中国获得回报,包括当前各国刺激政策的资金也可能借助全球资本市场进入中国

  要通过对此次疫情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大力改革和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系统。基于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越安全稳定,就越能吸引世界的资本。

  进一步推进投资保护和便利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速营商环境改善,增强中国市场的持久吸引力,将投资中国的可能性变为新的现实性。疫情的短期冲击可能增加对中国相关产品的需求,但从长期看,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在于稳定、便捷和可靠的制度环境。


  与此相适应,中国应探索如何进一步利用国际顶级人才的方式方法。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苏联吸引了大量的技术熟练工人和专家,对其教育、科技和工业发展起到了不可否认的推动作用。

  在吸引和利用国际资本的同时,也应该对其挑战保持实时关注。从短期来看,如果欧美经济短期难以恢复,包括其刺激政策所带来的大量资金进入中国,会增加中国的通胀压力。对此,中国未来应根据发展趋势适时调整自身的财政货币政策,避免输入性通货膨胀。因此,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应该更紧密地与中国的发展战略相匹配,不能为了短期经济增长搞不加区别的大水漫灌,应该更加精准灵活;要警惕遏制系统性风险,不能因为短期经济增长压力就放弃长期发展目标。


  ☆ 加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

  一是坚决避免路径依赖,灵活利用国际产业投资的“时空差”实时升级转产。中国相关企业在完成抗疫物资的短期供给后,应实时进行投资转向或升级,避免低端重复导致的产能过剩,滞缓自身结构调整的步伐,丧失历史机遇。

  二是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趋势出发,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应进一步加强与医疗医药、健康管理、康复保健和养老养生等相关的“大健康产业”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以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整合传统产业,催生新的产业和业态。能否充分利用这一场新技术革命进行经济结构的整合升级是中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弯道赶超”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是产业升级要注重集群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疫情会加速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中国要抓住欧美部分产业停摆、经济衰退的机会,加速产业升级和集群发展。未来中国产业升级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进一步强化产业链集群发展,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确保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

  ☆ 继续全面推进对外经济合作,拓展有利的外部经济环境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91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