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棄嬰變身美國公主的童話真相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綜合兩造,關於中國出養、美國收養,似乎就是一個振奮人心、賺人熱淚的單一故事腳本:幸運的孤兒被無血緣關系卻有大愛的外國人收養,一家和樂、生活無虞。小孩長大後還懂得飲水思源,回到家鄉與祖國相認。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看似美好故事背後究竟有哪些鮮為人知的不完美?

  


  許多贊美國際收養的內容裡,都表示美國人「有愛心」,所以願意收養中國「孤兒」、「棄嬰」、「殘疾」;而這些孩子是「幸運的」,再搭配上燦爛笑容的身心障礙孩子圖片。圖為國際收養中介機構Holt International孩童,非當事人。 圖/Holt International

  ▌童話故事的背後…

  1954年美國出版一本《沒有人要的家庭》( The Family Nobody Wanted),作者海倫朵絲(Helen Doss)回憶和丈夫卡爾因為不孕,在收養一個同種族孩子後,又陸續收養了11個不同種族背景的孩子(族裔包括:菲律賓夏威夷印尼、馬來人、印度墨西哥和美洲原住民等)。這個故事在當時極為轟動,被翻譯成7種語言、再版20多次,還被翻拍成電影。在當時冷戰反共和美國國內種族沖突時期,這樣的「聯合國家庭」被美國視為很好的宣傳材料。


  美、中的國際收出養,便有將近二分之一的比例是跨種族收養(transracial adoption),即收養家庭與被收養的孩子不僅無血緣關系,外表、文化背景也不同。而中國孩童的美國養父母,也通常是中產階級的白人。早期的美國只建議家庭收養同樣種族(race-matching)的孩子,認為跨種族的養育方式「不自然」;但現在已相信只要適當准備,跨種族收養也是一種建立家庭的方式。

  即便跨種族收養在現今社會已被接受,但卻也出現「被過度美化」的問題,其中對於家庭、社會的挑戰,以及其中所存在的爭議更不容忽視。對於跨種族收養的孩童本身而言,故事背後未必都是美麗的童話,還有來自於社會文化的歧視與挑戰、和自我認同的掙扎。


  ——▌接續下篇:〈美國爸媽與華人養子:國際收養的「微歧視」難題〉

  

  聯合國家庭:1954年美國《沒有人要的家庭》(The Family Nobody Wanted),作者海倫朵絲和丈夫在收養一個同種族孩子後,又陸續收養了11個不同種族背景的孩子(包括:菲律賓夏威夷印尼、馬來人、印度墨西哥和美洲原住民等),更成為美國對外宣傳的故事。 圖/The Family Nobody Wanted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1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