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沒河南這村 大多數劇組都得停擺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前些年,許多燈光師積累了一定資金後就投資開辦影視器材租賃公司,據邢建偉了解,僅在北京,開這類公司的老鄉就有50多個。設備的更新需要不斷的資金投入,日趨激烈的競爭下,租賃公司越來越難做。


  還有一些燈光師在嘗試往攝影師方向轉型。有的燈光師常年坐在監視器前,腰椎出了問題,“攝影還能多動動”。邢建偉說,在劇組內部,攝影師是比燈光師層級更高的職位,而想轉做導演,通常只有攝影師、美術指導和武術指導這三種職位,“要麼你是本科,靠學歷上去”。

  在很多人眼中已經“成功”的郭壯飛,不想投資公司,也不想轉型做攝影師,只想把眼前的工作做好。


  “如果鄢陵的燈光師不努力創新,遲早會被淘汰。”他看到國外已經在用升降機控制燈光,而國內劇組為了節省成本,還在用繩子固定,“但這樣會產生更高的人工費用”,郭壯飛說,“技術並不難,難的是轉變理念。”

  四

  當這些燈光師把光帶到不同地方時,他們的家鄉,那個戶籍人口3000多人的村莊,燈光正在暗淡下去:跟多數村莊一樣,這個村的常住人口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很多房屋空置著,燈光只有在過年時才亮起。村支書曹群嶺說,村民的80%進入了影視行業。

  

  曹群嶺說,村裡的露天電影幾年前已停止放映,現在村民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是跳廣場舞。電視越來越成為一種擺設。


  自從父親去世後,邢建偉就很少回村了。這幾年,為了讓老人和孩子住得更舒服,燈光師們紛紛把老家的房子翻新了一遍,蓋起了兩三層小樓。可他家還是20多年前蓋的瓦房,有的窗戶玻璃都碎了,屋裡積了一層塵。邢建偉也不去打掃,“反正也不回去住了”。

  他已在縣城買了好幾套房子,其中一套是別墅,光裝修就花了90多萬元。常年在外工作,這些房子對他來說暫時用處不大。早些年,他甚至經常幾年不回家。

  為了方便老人,孫高勇閒下來還是會回村裡住。家裡的天花板上有紅、綠、藍三種顏色的燈光,兩張木質長沙發從不坐人,上面堆滿了紙箱、臉盆和剛出鍋的饅頭。屋子中間擺著一張方桌,四周圍了一圈椅子,都很低矮,平時大家就叉著雙腿坐在桌邊吃飯、喝酒、嗑瓜子,“得勁兒”。


  第一代河南燈光師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很少看電視。即便電視就在方桌的正前方,也很少有人抬頭看上一眼。尤其是他們自己參與拍攝的影視劇,“沒意思”。留在村裡的人也不再指著字幕喊老鄉的名字了,對他們來說,這早已是跟玉米和高粱一樣平常的事情。

  閃著光的屏幕曾是村裡的主角。邢建偉記得,小時候村裡上百戶人家只有兩台電視,每天晚上那兩戶的院子裡全是人,有人踩著磚頭,有人騎在樹上,眼睛全都盯著那塊兩塊巴掌大小的黑白熒屏,看香港電視劇《大俠霍元甲》。誰家有喜事,還會請人在街邊的樹上扯起一塊幕布,放場露天電影,讓大家熱鬧熱鬧。放一次要花上百元,在當時算是特別體面了。

  那個時候,張北村還不叫“燈光村”,沒人能想到自己的名字有一天也會出現在屏幕上。電影散了,人人都回到還沒通電的屋裡,倒頭就睡,第二天一大早起來下地幹活。村裡第一次通上電,就是在村委會門前掛了個燈泡,一到晚上,燈泡底下就坐滿了人,聊天、喝茶,或者啥也不幹。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走出了村子,去到更明亮的世界。甚至他們自己就是造光的人,卻很少有人真正在意熒屏上的內容了。

  回到村子,這些制造光線的人們必須習慣夜晚的黑暗。剛過完年,幾乎每家門前都掛著紅燈籠,可為了省電基本不開。只有一條大路上有路燈,微弱的光線很難連成片,上街玩耍的小孩每人都提著一把手電筒。邢建偉把奧迪的車燈打開,能照亮十幾米外的農田,再往遠看,就是黑沉沉的曠野。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8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