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遺民抗俄:被遺棄的東北亞(圖)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由這場海參崴起義串聯起的中國遺民在中國遠東失地的歷史實際上是一部中國逐漸喪失這片廣大富饒國土的歷史悲劇。在如今的中俄關系中自然已無法再對這段歷史錙銖必較,但其中蘊含的悲涼與教訓總歸是不該忘記的。


  

  在《北京條約》未簽訂前,中俄根據《璦琿條約》共管烏蘇裡江以東。圖為璦琿歷史陳列館復原《璦琿條約》簽訂時的場景


  1860年那一紙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裡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近40萬平方公裡土地劃給了沙俄,其上的中國人瞬間成了居於別國土地的“外國人”,聽起來既滑稽又心酸。在條約文本上留下了這麼一句:“遇有中國人住之處及中國人所占漁獵之地,俄國均不得占,仍准由中國人照常漁獵。”這成了大清帝國對自己這群子民最後的關照。

  1858年沙俄侵略先鋒穆拉維約夫帶兵進入烏蘇裡江,清廷還曾下諭旨稱:“若肆意侵占,執我參珠貂鼠地方(烏蘇裡江以東地區),是有意違背和議,中國斷難再讓。”可最後,面臨英法與沙俄南北夾擊,清廷最終放棄了這片“參珠貂鼠地方”,完全不顧那些“斷不相讓”的遺民。

  自此之後,遺民們的種種,大清均已無力照拂。


  中國“蠻子”

  “參珠貂鼠地方”,這個名稱解釋了烏蘇裡江以東的中國人靠什麼生存。沙俄著名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探訪這裡後寫道:“這群中國人主要是流放的犯人或亡命至此。他們以撈海參、海帶,采集人參,打獵和淘金為生。”普氏所言不虛,被清廷視為“龍興之地”的東北自康熙年間始被封禁了200多年。直至沙俄入侵,封禁才解除。每當述及此地,俄學者都會強調烏蘇裡江以東中國人當時並不處於中國行政的有效管轄之下。這裡固然有鮮明的俄國殖民立場,但也確實並非虛言。當穆拉維約夫率軍入侵,清廷才想起派人繪制此處地形圖。可見其所謂的管轄力度極為不足。


  那時,俄羅斯人將這批中國遺民稱為“蠻子”。按照清朝的規定,流放的犯人不可由家眷陪同,不可在當地成婚。所以,“蠻子”裡幾乎見不到女性。1897年,《俄羅斯消息報》的一名記者寫道:“我在烏蘇裡江以東地區呆了3年,只見過3個中國女人,她們是逃亡到這裡的蠻子偷偷帶過來的。”如此一來,這裡的中國人得不到繁衍,數量並不多,更何況還有清廷封禁東北的政策。當時那裡到底生活著多少中國遺民?不同的人給出的答案大相徑庭。1868年,時任濱海州州長的伏魯戈爾姆稱,他的轄區內有7000~10000名中國人。考慮到當時的濱海州包括楚克奇和堪察加地區,這個數字只能作為參考。同一年,普熱瓦爾斯基也給出數字稱,當時烏蘇裡江以東地區有4000~5000名中國人。1869年的一次官方統計顯示,烏蘇裡江以東地區有1797名中國男性和210名中國女性。當時,對東北的封禁已經在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奏請後解除。各種版本的數字差異極大,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東北解除封禁後人口增長很快,而且這裡的中國遺民大多是季節性勞工,不勞作時往往回國內居住,這便使得人口統計更加困難。其實,直到今天俄羅斯遠東中國移民的數量都是一筆糊塗賬。

  無論如何算,烏蘇裡江以東這片土地對於這群中國人來說都太廣大了。他們散居於此,結成村落。幾個較近的村落會結成一體,選出一個負責人。他們用“太爺”這個稱號稱呼負責人。“太爺”有著極大的權威,掌管著賦稅、刑罰諸種事務。此外,每個共同體都有自己的軍事組織,用來自保。

  最初的沖突

  不得不承認,若無北京清廷對東北長期封禁的政策,這片土地如果得到有效開發而人口充裕,它的歷史不會讓後世國人如此神傷。條約簽署之後,俄羅斯人將這裡視為自己的領土,而“蠻子”們卻將他們視為外來者。要知道《北京條約》簽署時他們就持“斷不相讓”的態度。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