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啥癖好!國人為何熱衷於圍觀洋鬼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日本學者岡千仞1884年在紹興游覽時,被人“簇擁,有投瓜皮瓦石者”,但他並未生氣,因為日本人以前也曾如此。無獨有偶,晚清洋務重臣曾紀澤《出使英法俄國日記》中也說到,意大利人“見華人皆相與驚異,兒童有嘩噪者,亦猶昔年中國初見歐洲人也”,兩人都把自己的遭遇聯想到了本國曾有的相似反應。


  的確,那時的中國人在海外同樣受到圍觀。聶士成《東游紀程》說,他那時到朝鮮北境的鏡城府,“所過各城,民間均以中國官員罕至,每至一處,老幼接踵瞻謁”,只不過“婦女皆知回避”。歐洲人的反應並無多大區別。一生八次出國、在海外游歷27年之久的張德彝,在《航海述奇》中說,他到法國後,晚間閒游時街市男女發現他是中國人,“皆追隨恐後,左右圍觀,致難動履”。在英國、荷蘭、德國,莫不如此。

  不止他有這樣的感受。1898年變法維新失敗後,康有為游歷世界,寫成《歐洲十一國游記》,其中談到在羅馬郊外,“窮鄉老屋,道路泥濘,污穢與華土荒村同。男女百數,皆奔走來聚觀,蓋未嘗見華人故也”。晚至1933年,蔣彝在英國還曾得到這樣的待遇:“無論什麼時候我同一兩個中國朋友上街,尤其是去倫敦東端時,總會遇上一群群當地兒童,尾隨著我們,叫道:‘中—中—中國人……’我開始時對這種反應還感到新奇,但後來就逐漸厭煩了。”


  德國學者Jürgen Osterhammel在《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一書中,曾說到當時歐洲人來華被圍觀的事,他以一種持平的語氣說道:“被這種群眾盯著看,‘仿佛我們是某種奇怪的非洲怪物’,受到好奇的糾纏,甚至可能見到自己的假發被人拉扯,總是會令出使的旅者惱怒生氣。他們自然容易引起轟動,並在意自己的尊嚴。不過,大家較少承認的是,來自亞洲的外交代表團一樣也受到同樣的注目。”實際上,亞洲、非洲、澳洲的來客被當作怪物和奇觀而在歐洲被展示、羞辱的程度,遠超過歐美白人之在東方的遭遇,甚至發展成一門生意,而這是在東方所不曾有過的:1851年,中國人在倫敦還很罕見,一名中國婦女和她的兩名孩子可被拿來展示,每次收取兩先令門票。

  這種“奇觀”的心態,也並不一定指向外國人。1902年,瑞典拉普蘭北部還是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帶,由於一名高大的外鄉女人到來,人們大感驚奇,覺得“這種奇異感應該與別人分享,於是消息很快傳播開來,傳遍了村裡大大小小的角落,每家每戶:無論父親、母親、還是仆人、孩子。每當農場裡有新訪客,人們總是點起半截蠟燭,在角落的睡床旁,和他們興致勃勃地聊些奇聞異事。到半夜,女人們不得不大聲抗議,這才結束掉一天。”(《美好生活:中產階級的生活史》)


  這原本是一種很自然的自發反應。設想一下,英文中的“stranger”一詞,本身就含有“陌生人”、“外地人”、“古怪之人”等多重含義,其詞根“strange”本身又有“異常的”、“奇怪的”、“不熟悉的”、“驚訝、吃驚”等意思。到了現代社會,不同文化之間的異質性減弱,彼此相遇時也不會那樣震驚,更主要的是人們習慣了一種世界性的開放氛圍。在這種情形下,那種對外國人/外鄉人表示出好奇和驚訝的感情,已顯得太過大驚小怪,被視為是無禮而令人不快的,或是窮鄉僻壤才具有的反應,帶上了負面的色彩。

  有時,這甚至會引發外交風波。1949年後,中國一度引進大量蘇聯專家,“圍觀外國人”首度成了一個政治問題。Mikhail Klochko在《一位蘇聯科學家在中國》裡回憶自己1958年在華的經歷:“蘇州居民一定很少看到外國人,因為我們的到來引起了極大的好奇與轟動。”這有時引起很大尷尬。當時洛陽有十個蘇聯援建的企業,“那裡的人們以前很少見到藍眼睛、黃頭發的外國人,結果屢屢發生圍觀蘇聯專家的事情,使得保衛部門大傷腦筋。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要限制人們與專家的接觸。”(沈志華《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


  然而更好的處理方式顯然不是限制接觸,而是加大接觸----見多之後,人們也就不再覺得那麼好奇。到後來,這種好奇心儼然成了判定一個社會是否足夠開放的標志。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回憶1983年在北京的經歷時說,“這裡已經很開放,在大街上看見西方人不再像五年前那樣是個新鮮事。事實上,人們常常對我們視而不見。”但那也只是在北京美國人何偉1996年來到長江上游的涪陵,發現無論在哪裡都經常受到圍觀,以至於他說“涪陵之所以可怕,還源於這兒的人們很少看見外國人”(《江城》)。人們已普遍默認:現在只有不夠開放的小地方才會有這樣令人不快的圍觀。

  尊重、隱私與社會距離

  不管圍觀外國人這件事看起來多麼可笑,這種心態本身是可以理解的。所有的交流,都是從這種強烈的好奇心開始的,那至少意味著了解對方的意願。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