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解读MH370五大悬念:为何飘这么远?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第二,南印度洋的水比较深,海岛比较少,周围的渔业活动自然也比较少。所以残骸在漂浮的过程中,所以很难被人们发现。


  举个例子,2011年日本发生海啸之后,日本大量的漂浮物进入海中。这些漂浮物经常被观测到,原因是因为这片是主要的大型航道,很多远洋货船在航道上能看到漂浮物。

  刘琳:除航道、人口的原因,也与监测的技术有关。如果残骸在海面上漂,可能通过一些监测设备找到。但是被发现的残骸长约2米,在海洋中可以说是沧海一粟,也增加了监测的难度。而且海面上的风一吹,海面会形成很高的海浪高低起伏,银白色的残骸在水中,自然很难被发现。


  如果残骸是在水中比如5米到10米的深度中漂浮,那么现有的监测手段,就不太适合监测到它。

  3.残骸能提供哪些信息:可倒飞机推坠落位置(首先意味着MH370失事了)

  新闻当事人:这次出现的残骸属于飞机的襟翼,为何是它最先出现?

  简俊:因为机翼中空的部分较多,能漂浮在海面上。过去,不少飞机失事后,调查组最先找到的一般是机翼。

  新闻当事人:通过这片残骸,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弓永军:我觉得是这样,虽然找到一片残骸,如果确认属于MH370,那么第一点,对事件的定性上——可以确认飞机失事了,而不再是以前的失联状态。

  简俊:它能够更加准确地帮助搜救人员定位失事地点。过去主要通过雷达信号定位失事地点。找到这块机翼残骸后,搜索的方向将改为通过海流的移动速度,来倒推坠落位置。

  另外,也可以根据机翼残骸的损害程度,来判断飞机是以什么样的姿势、方向坠毁。

  刘琳: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把洋流过去一年半的流动情况模拟出来,现有技术可以做到。一般来说,残骸在水中主要受海洋的影响,风的影响不大。我们这边已经制作过相关的模型,马航最初失联时,已经给有关部门提供过一些澳大利亚西海岸海流情况的模拟。

  新闻当事人:除了这块襟翼残骸,我们同样很关注残骸的主体部分,它们可能存在于哪些位置?

  简俊:大多数飞机的部分,应该沉到了失事海域的海底,过去飞机失事的经验也是如此,海面漂浮的部分多,但是都是较小的,大多数部分沉入海底。


  4.之后的搜救方向:重点仍在原搜救海域

  新闻当事人:这块残骸被发现后,是否为搜索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范围?

  简俊:南印度洋的船都会集中过来,顺着洋流来的方向,进行更加精细的搜索。只要有方向,不像过去无头苍蝇一样搜索,相信很快会有进展。

  另外,倒推到飞机坠毁的地方,与原来高度怀疑的位置,大致方位是对的。但如果没能知道具体的方位,在3000米深水水下搜寻是极其困难的。所以现在应该有的放矢,来利用模型搜索海面上的残骸。

  新闻当事人:现在看来,飞机失事地点与曾经的搜救海域(澳大利亚西海岸),基本保持了一致?


  简俊:这还需要进行精密的海洋模型来分析。但根据平均的海流速度,失事地点基本上与原来搜救区域相一致。

  刘琳:去年以来,MH370搜索的位置在澳大利亚西海岸,按照漂流的路径,我认为残骸漂浮的起始位置搜救位置大致吻合。但产生一些偏差也是有可能的。

  造成偏差有很多因素。现在普遍认为飞行员,有意地在飞行过程中关闭了所有与地面地联系通道,与地面失联,所以无法确认最后的方位,且坠落在人迹罕至的南印度洋。

  新闻当事人:还有哪些部分的残骸,能够对失事原因提供有效的信息?

  弓永军:作为搜救来说,一个是找到人,一个是找到黑匣子。最有可能找到人的地方,就是飞机机舱;黑匣子位于机头和机尾。一般情况下,这些部分都会沉入海底。

  黑匣子外部是耐压铁做的钢壳子,应该还是存在于残骸里面,有可能被掩埋在淤泥里面。漂走的可能性不大。

  新闻当事人:也就是说,搜救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澳大利亚西海岸来做?

  弓永军:对。当初确定这个位置,是根据当时飞机的通讯信号,计算出来的。不能通过一个漂流的残骸,就否定这个搜救区域。如果没有新的证据出现,还是要在原有既定的海域。

  新闻当事人:那么,找到人或遗体的可能性,还大么?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509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13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