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北京: 北京对港政策应进入“新常态”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北京调整了实施多年的“一签多行”,香港迎来政策修改后的第一个周末,深圳户籍居民依新规定赴香港只能“一周一行”,带来了周末人潮涌现,有人趁一签多行还有效抓紧多到香港,也有人把握周末到香港购物,水货客照常出货。深圳湾口岸平时约5分钟便可过,这一日高峰时需要排队一个多小时。口岸下午5时记录下,每小时平均3160人次,和半年前相若。深圳官方严厉打击水货客,香港方水货交易依然旺盛。内地还有网民号召到口岸游行,抗议一周一行措施歧视了内地人。


  而这背后,是深港两地民间交流日益畅旺是难以阻挡的趋势,已经是香港“一国两制”难以逆转的新常态。

  北京为何调整“一签多行”


  2009年以来实行多年的深圳居民赴港“一签多行”政策改为“一周一行”,这是北京因应香港政府的要求作的调整,理由为打击日益增多的水货客,实质是控制内地过多旅客游览香港,以疏缓香港部分民怨。

  据香港特首梁振英表示,去年6月港府就向中央提出,希望收紧“一签多行”政策。今年两会前,梁振英再次公开表示,要向北京带去调整“一签多行”政策的要求。纵然,奉行走出去政策的北京再有百般无奈,最后还是阉割了自己原来制定的政策。

  这是因为,实行“一国两制”,确保香港繁荣稳定是中央政府的承诺,对香港,经济上有求必应,一呼百应,香港要什么可以给什么;政治意识形态严格控制在北京的顶层设计,无论香港的泛民主人士如何吵闹,北京由不得他们任性。这似乎就是香港回归18年以来“一国两制”的常态。

  香港回归后,从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无论香港遭遇沙士(SARS)、禽流感、科技泡沬、美国金融危机,一旦对香港经济和民生产生影响,北京都任由香港任性,以人民币不贬值为代价,通过开放CEPA优惠政策、开放内地客自由行等措施,依赖内地政策让步,让香港抵御了危机,一次次渡过难关,平息怨气。香港与内地由此一步步走向更紧密的融合。

  诡谲的却是,在一浪接一浪的香港激进者反水货客连带反内地游客的粗暴行为下,2015年以来的内地旅港人数,包括周边国家旅港人数都早已经大幅下降。

  市场自动作了调节,水货客为生计并没有减少,游客已经在阻吓中却步了,这实际上是市场在起作用,港府和北京却以政策调整干预。最不该出手时出了手,调整“一签多行”政策似乎并没有对症下药。很明显,“一国两制”的香港,在回归18年后,面对的是已经新常态。

  在调整政策尚未出台前,香港连串的反水货客直至反内地游客行动发出“警告”,赴港旅客对今年旅游香港持保留态度。刚刚结束的复活节及清明节长假期中,内地访问香港的旅客数目暴跌超过两成,是沙士以来最差。刚刚过去的3月份整体访港旅客量较去年同期下跌8.7%,内地客更劲跌一成,其它地区客也减少4.7%。香港移民局的数据显示过境香港的内地旅客劲升三分之一,过而不留是否会成为新常态?旅游业议会亦称,上月初的访港旅行团数量暴跌至每日仅百多团,情况十分罕见。

  显然,近期激烈的反水货客行动阻碍了游客的访港意欲,示威者以粗暴行为打击水货客,却赶走了真正的旅客,影响香港旅游业声誉。

  数字显示,今年农历新年在2月份,访港旅客人数有541万人次,连续第2个月下跌,较1月份减少3.57%,短途东南亚客暴泻,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访客均录得双位数跌幅。至于3月份访港旅客,已经较去年同期下跌8.7%,当中内地客跌幅达一成。

  粗暴的所谓反水货客行动直至驱赶游客,似乎让全世界在一夜间知道,香港不欢迎游客。



  据悉,有香港的大学到海外招生,阿塞拜疆的学生直接问招生主任:“香港安全吗?”那些驱赶游客的画面震撼全世界,北京调整“一签多行”政策,无疑也传递了“这是真的!”的信息。香港对旅客友好声誉受到影响,政策再调整,也是没有赢家的结果。

  对港府提出的要求,北京为求稳定一概应允,实则是一种多年来的“常态”。香港回归之初,强调”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强调内地少干预,强调井水不犯河水,切割是常态。事实上,18年来,香港和内地的融合度越来越高,深港两地如何共享优势成为趋势,毫无疑问,两地融合就是“一国两制”需要面对的新常态,否则只会加深两地的矛盾。


  改变“一签多行”并不会解决香港拥挤的困境

  细细去看,农历新年前后,有团体反对内地自由行,集中抗议主要还是在屯门、沙田内地客集中地区。春节过后,香港上下检讨“一签多行”成为热门话题,弥漫着一股只有限制内地客访港数量,才能解决目前香港有些地方游客拥挤,水货客集中,影响香港居民正常生活的困境。似乎目前香港人有些怨气,都是因为内地客人来的太多造成,只有限制人数,让内地游客少来香港才能化解怨气,才能解决香港拥挤的困境。这样的评估是主观的。

  其实,限制游客入境数量是被动的,正如人数太多,超过香港可承受能力会带来负面效果一样,限制内地游客人数,以政策代替市场,不仅破坏了香港市场经济的铁律,亦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隐患。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和内地融合大于切割的新常态下,政府加强研究、管理、规划,比限制更为科学。

  事实是,今日香港接待的游客数量,并非是国际最高水平,还远未到不能承受的地步。美国纽约面积为790平方公里,人口800万,2012年,纽约的总访客人次为5270万,和去年香港接待的游客数差不多。问题在于,香港的人口过于集中在几个区域,比纽约大的土地面积大多没有开发。可以断言,香港拥挤的症结所在,主要是回归以来,香港创新发展不够,没有考虑或者根本上是以大商家利益为考虑。比港岛面积还大的大屿山,什么时候才会有一个开发的完整方案呢?周边众多离岛,能否建特色小区呢?这些都属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发的责任,政府几乎没有放在议事日程?

  仔细分析,深圳持一签多行的游客当日来回香港,比较多的是来采购日用品的,相比较深圳,香港的日用品安全舒适便宜。可以看到,在港铁东线,游客人潮基本上就压到沙田,因为沙田有一定规模的大型商场;西线基本上也就压到元朗、屯门。这些游客主要是来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深圳有朋友告诉说,平时往西北家乡寄巧克力,都到香港买,“一方面便宜,另一方面保证质量。”

  问题的实质是香港政府在深港两地的融合中作了哪些研究和规划?是否规划过以最快的方式开发新的吸引旅客的景点,分流游客?以便减少对香港市民的影响而又能带动消费。深圳市民目前还有到香港采购消费的需求,那么,想办法满足这部份人的需求,将他们分流留在边境的商业城就是最好的选择。


  早前,与香港接壤的深圳发展了,港人喜欢去深圳消费、购物,深圳政府高瞻远瞩,在关口建个罗湖商业城服务港人,但09年对深圳旅客实行“一签多行”始,香港政府为何就没有在河对岸的香港一边建一个大型商场,以满足深圳客呢?

  梁振英去年6月就建议中央调整“一签多行”政策,但为什么不在去年就考虑于接壤深圳之处建设香港商业城,以满足深圳需要购买香港日用品的”一签多行”旅客。

  港府官员并不清楚“一国两制”多年后的香港进入了怎样一个新常态。

  香港的真问题是“切割”和“融合”的禁锢

  香港主要的问题还是缺乏战略眼光和思考。回归中国后的香港,从那一刻起就应该转换为融合的思维,但这些年来,香港人切割思维还是占了上峰,究竟应该或者会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没有人会去思考。



  十多年前,笔者撰文,提出香港应该“高进低出”,建议港府到深圳大量买地,可以在那里盖一部分公屋,但没人理,还有人指责是要把香港人赶出去。现在不少香港人住在深圳,还有人建议港府到东莞买地

  早前,笔者曾建议,香港高铁站直接建在深圳河,一半给深圳用,一半香港用,根本不必化几百亿在香港境内建一段高铁,还要研究解决通关问题的麻烦事。因为从香港市中心坐港铁去深圳河也只有半个小时,比广州市中心去番禺坐高铁还方便。这样的建议没人要听,原因就是不愿融合,不考虑融合后可以充分利用内地资源。

  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香港,却希望限制入境的旅港客人,港府一方面要求中央限制“一签多行”,一方面又额外拨款旅发局运用8千万推广旅游活动。这一紧一松的政策不知究竟为哪般? 有旅游业人士感叹,赶客易,吸客难,待客之道的形象受损,旅游业将进入寒冬,其中酒店业首当其冲,收入跌去两成。

  “一国两制”进入了新常态,两地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接近,处理“一国两制”的经济问题首先应该以调查研究,搞清事实真相为出发点,制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其次应该尊重市场,不能再以政策代替市场;再者要改变轻经济、紧政治的传统思维,让“一国两制”循序渐进适合新常态。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73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