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亲子心得: 家长们 别再逼孩子和人打招呼了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场所与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导、半强迫的要孩子跟别人打招呼。


  比较不怕生的孩子,还顺着大人,缅腼的问声好。个性较为内向、敏感的,就抿着嘴、一边往后缩,不说就是不说。

  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觉得尴尬,觉得自己没把孩子教好,忍不住开始以责备的口吻说着:“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之类的话。

  个儿小不表示自尊线也很低

  我们都曾经是小孩,现在又天天与幼儿相处,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是一种羞愧,也是一种挫败。

  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大人失望。而这种种的感觉,都得同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被揪出来。

  没有任何一个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广众下被羞辱,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幼儿)应该承受呢?

  为什么我们会毫不犹疑的、高高在上的,在众目睽睽下,责备那身高只及腿或腰的幼儿呢?

  或许这其中的重要关键就是,我们不觉得幼儿有自尊心。我们觉得他们那矮矮的身驱里,没有太多感觉,没有太多自尊。

  此外,成人的话是一种教导,孩子就是要教!更或许,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也被漠视了,所以现在长大了的我们,也看不见幼儿的自尊心?看不见那站在巨人丛里的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

  看不见小小孩的罪恶感,因为连他们心爱的亲人也觉得他不够好,在所有大人的注视下数落他。

  是的,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责任是尽到了,绝对不会落人口舌。

  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贴孩子标签(没礼貌、不听话……),警惕孩子的目地达成了,好像离好孩子的目标也愈来愈近。

  但是,以羞辱为手段的幼儿教养,会有什么问题呢?

  一、语言的暴力

  以羞辱为手段所遇见的第一个吊诡,是语言的暴力。假如我们的社会体系认为让一个人羞愧,会很快的收到教养功效,那直接面对面的运用没有礼貌、你这样没人会喜欢你等,这类的语言,直接攻击个人的自尊,让人觉得渺小、一无是处,所达成的效果就是羞愧。



  孩子生活在这类的语言下,所成就的是大人的愿望,所牺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严。

  伤害孩子的尊严,最大的影响就是孩子觉得不应该正视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感觉。

  伤害孩子的尊严,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是,他们日后也不会正视他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这样的轮回,所带来的默视情绪,甚至情绪伤害,永无止境。


  二、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

  小小孩对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

  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虽然这个焦虑,会在一岁半后,逐渐淡化,但随着年纪渐长,在面对陌生人的那一刹那,他们会有一些直觉的警觉。

  他们会静静的看着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去观察。

  陌生人焦虑让孩子只接近对他成长有利的人,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和依附,并从那个依附里发展安全感。

  而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又何尝不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透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遗憾的,许多成人在引领幼儿接触他第一次遇见的人时,会忽略掉幼儿的这个观察,这道“安检”过程。

  更让孩子担心的是,他还来不及反应,这个陌生人就会靠他很近,摸他的头、拍他的脸。


  雪上加霜的是,在错愕下,自己心爱的爸妈(主要照顾者)还责备他……。在这几重因素下,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重要吗?

  三、罪恶感的建立

  在幼儿的成长旅程里,他们会碰到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

  同理,当幼儿因为需要时间去观察陌生人,却得不到认可,又听见成人一再说自己无礼时,他会产生罪恶感。

  一则可能孩子觉得愤怒,反而不去做;二则也可能孩子觉得自己太差劲,就不得已顺从了。

  不管是绝不依从或暂时顺服,两者都忽略了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

  从尊重中学会礼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幼儿学会主动和人打招呼?

  ——最重要的关键,仍是尊重。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

  有个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在书店里遇到好友。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这是王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你的布娃娃好可爱。”

  王阿姨又断断续续的与妈妈和小涵对话,然后在她离开前,她说:“小涵再见。”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能看到王阿姨的尊重: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不强迫孩子马上响应,耐心等待孩子的响应。

  同样的,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0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