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心术》国内火 传影响医药板股市行情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心术》被传影响医药板行情

  


  

  郑少秋和陈豪为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的新剧《心战》刚播预告片,香港股市就应验“丁蟹效应”,下跌500多点。有意思的是,和《心战》一字之差的《心术》,似乎在内地也引发了同类的效应。记者发现,自《心术》开播以来,尽管上证综指疲软,但医药板块逆势上扬。对A股市场的“心术效应”,一些股评家、股民昨天接受记者采访却都笑言:“别瞎扯了。”

  《心术》热播引医药板上涨?

  股评家认为关系不大

  自从5月2日开播以来,六六关于描述医患关系的新作《心术》就备受关注。不仅有众多网友热衷挑错,甚至六六此前也向本报记者坦言,每天醒来会在微博上收到几千条关于《心术》的留言。六六说自己希望能够白描医生的生活,以改善如今的医患关系。《心术》能否改变人们心中医生的形象还是未知数,但在内地A股市场似乎已经有了反馈。



  记者发现,在五一小长假过后的4个交易日,国内A股中的医药板块似乎都比大盘活跃,冠昊生物累计大涨29.02%、中恒集团累计上涨22.92%、华润双鹤累计涨20.44%。此外,华北制药等个股的4个交易日累计涨幅也在10%以上。即使在昨天,大盘下跌0.12%的情形下,医药板块依旧逆势上扬,华北制药更逆势上涨6.84%。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发现医药板块的启动差不多是从5月2日开始——和电视剧《心术》开播是同一天。由于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医患关系并备受关注,此前还受到了媒体的热炒,因此也有网友惊呼,这是不是内地股市的“心术”效应。

  股评家认为关系不大

  对于医药板的上涨是否受到电视剧《心术》的影响,本报记者昨天采访了上海申银万国股评家钱启敏。对这两者的关系,他笑言:“我觉得这个医药板上涨和《心术》没什么关系吧。”他坦言,自己还没看过《心术》,但他更相信,如今医药板的上涨,是因为消费类板块的整体火热影响,“酒类和医药类都不错”。另一方面,他认为,医药板的上涨可能和国内医保目录扩充有关系,但不管怎么就是和《心术》无关。

  有意思的是,在香港股市,“丁蟹效应”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惯例。1992年10月5日,香港无线电视播放电视剧《大时代》,讲述由郑少秋饰演的丁蟹,常在股票市场的熊市中借抛空香港恒生指数期货而获取暴利,正好当时香港股市暴跌,股民损失惨重。“股神”丁蟹太深入人心,以至于郑少秋的一些电视剧每次开播都会影响到香港的股市。郑少秋与陈豪为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的新剧《心战》将于本月21日推出。上周末,香港开始热播郑少秋该剧预告片,有媒体称,香港股收市再度应验“丁蟹效应”,恒生指数下跌549点,对此郑少秋称这只是巧合。钱启敏则认为,电视剧对股市的影响很有限。

  相关新闻

  《甄嬛传》炒热阿胶?

  不仅现代剧,甚至清宫剧也会影响股票。据报道,《甄嬛传》播出半个月后,由于该剧中无处不在的“东阿阿胶”,让这支股票一度随着小主“鸡犬升天”。有媒体细数了该剧中多次出现的阿胶场景:首次亮相是在眉庄被华妃推入水中后,前来探望的敬妃叫丫鬟去做“东阿阿胶桂圆羹”给眉庄补身子等。对此,有网友戏言,不管是皇帝赏赐还是娘娘们之间相互赠送,抑或是调养身体,阿胶似乎成为后宫中的万能瑰宝。报道最后发现,在《甄嬛传》播出初期,“东阿阿胶”的股价正处于跌势,5天内下跌了2元多,而随着《甄嬛传》收视率节节攀升,“五一”小长假之后的工作日,东阿阿胶的股价一路攀升,截至5月4日收盘,东阿阿胶报收41.08元,上涨1.46%。○茅中元

  曾经“影响股票”的剧集

  剧集:《大时代》(1992)

  事件:剧集播出后一个月内,恒指累积下跌达1,283点。

  剧集:《世纪之战》(2000)

  事件:节目播出后,八个交易日恒指急泻2,469点,一个多月内累积下跌2,900点。

  剧集:《潮爆大状》(2007)

  事件:美国次级房屋信贷风暴爆发,全球股市下跌。

  剧集:《书剑恩仇录》(2010)

  事件:剧集在香港亚视播出后一样悲催,恒指结束持续两个月升势,单日跌436点,成为当时四个月内最大单日跌幅。

  青年报:《心术》遭医生质疑专业性 国产医疗剧更重情感



  正在热播的医疗剧《心术》备受热议,作为一部以医生为主体的电视剧,医生们的生活也随着剧情的推进而逐渐展现在观众们的面前,但是电视剧中频频出现许多医学技术性问题,让人对该剧的真实性产生质疑。许多医生加入“大家来找茬”的队伍,有医生更是调侃道:“看了《心术》才发现,原来我不是医生。”本报记者 林艳雯 实习生 吴婉菁

  医生护士纷纷来找茬

  剧中一些医疗常识有违现实

  “医护人员怎么能戴饰物。”“把女朋友带进手术室可是严重违规,这样的错误都能犯?”《心术》剧中的许多基本医疗常识的细节连日来引来了种种质疑声。现实生活中从事医生和护士职业的专业人士则更是边看《心术》边“找茬”。有的指出,电视剧中的医护人员在做手术的时候谈笑风生非常不切合实际;也有认为其中的情节设定太“不靠谱”:“护士上班的时候竟然还有时间和病人坐着聊天,太离谱了。”

  许多医务工作者也对剧情颇有微词,剧中诸如心肺复苏的时间不够,“钢丝男”的病症根本不叫骨癌,医生洗手方式不对等技术性问题都被内行“挑刺”,有一位医生在看电视剧的同时发微博说:“究竟是错误太多还是我职业病又犯了。”更有医生调侃道:“看了《心术》我才发现,其实我不是医生。”

  本报记者昨日也采访了一些医护人员朋友,他们认为电视剧想要表现医生的人文情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些内容确实有些与现实不符,小护士陈蕾告诉记者:“有一个场景说,晚上有急诊,叫巡回,发现巡回人手不够。这个情况在医院是不可能出现的,人手总是会配足的。”此外,王医生认为,剧情可能有点极端,“平时在医院365天才会发生一两次的事情,全部被集中在一起了,就会觉得有点过。”

  日本医疗剧更真实

  国产医疗剧更重情感

  从2001年由渡边淳一小说《无影灯》改编的电视剧《白影》,到2004年引起巨大轰动的《白色巨塔》,再到2011年春季以最高收视完美收官的穿越题材医疗剧《仁医》,日本的医疗剧因为场景真实,情节紧凑而受到了日本民众的欢迎。

  2004年翻拍自作家山崎丰子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白色巨塔》中,每集的片头都有主演唐泽寿明的一段闭目模拟手术的特写,手指的动作之到位和精准至今都令许多真正的医生都赞叹不已。唐泽寿明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为了追求手术中完美的真实感,当年足足看了12个小时的真实手术的拍摄录像,拍摄时身边专门安排了两个专业的医生做指导。

  相比日本医疗剧的真实,国内的医疗剧似乎更侧重于表现医患的情感,而在真实性上欠火候,影视策划人鸿水告诉记者,国内医疗剧必须要考虑受众的喜好:“真实性太强往往会造成没人欣赏,因此许多编剧和导演选择把边缘性的东西,比如说人物的情感,突出表现。”

  美国医疗剧侧重情节

  国产医疗剧不够严谨

  美国医疗剧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开播来创下高收视并即将全剧终的《豪斯医生》一共177集,备受美剧爱好者欢迎的《实习医生格雷》也播出到第八季,而荣获21项艾美奖和115项提名的《急诊室的故事》也走过了15个年头。而这些吸引全球数以亿计观众们追看的美国医疗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医疗技术的严谨。

  记者了解到,美国拍医疗剧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向公众普及医疗知识,因此医疗部门会派医学专家指导专业方面的编写和创作,将心脏瓣膜赘生物在哪里、如何脱落引起栓塞等疾病的知识都十分直观地呈献。



  而比起中国医疗剧对于医患的纠纷,人物矛盾等故事情节的侧重,美剧想要表达的都是“技术活儿”。鸿水则认为,这是因为技术顾问相关机制不同所导致的结果,“国外的许多顾问都会在拍摄过程中给出许多意见,而国内的许多顾问大多数都是挂个名,很难给出许多专业的意见,有的顾问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过电视剧的制作。”

  》幕后新闻

  争议太多给医院添麻烦?

  作为一部打着医疗剧头衔的电视剧,专业性自然不可或缺,而《心术》是与上海华山医院携手,并且剧中主创在华山医院体验生活、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才顺利拍摄的,该剧看片时华山医院还给编剧六六颁发了医患关系沟通大使的荣誉证书。

  然而,有网友好奇,医院参与电视剧的拍摄,原本肯定是希望能对自己的医院起到一些正面积极的宣传作用,但如今该剧面对如此多的争议和质疑,对医院是否起到反作用?

  加之剧中医生办公室很大、医院环境和大家平常去看病时“人满为患”的状况截然不同等情形,也令观众好奇这究竟是在哪家医院取的景,“我怎么不知道华山医院环境这么好?人这么少?”

  对此,本报记者昨日致电出品方的相关宣传人员瞿先生,他透露,其实剧中大部分场景是在中欧国际学院拍的,剧组搭出来的棚,只有少部分是在医院。至于所谓的宣传效果,瞿先生直言,医院并不希望借《心术》做宣传。

  京华时报:众主创回应电视剧六大争议:将心比心看《心术》

  由上影英皇出品的医患关系大戏《心术》卫视热播,每天19:30与观众见面。有观众表示该剧更多地反映了医生的生活和态度,对患者的关切方面做得并不够;另外,主角刘晨曦被指过于完美,美小护太时尚。针对种种争议,该剧编剧六六、导演杨阳、海清接受本报专访时,分别予以回应。他们表示,《心术》没有为任何一方说话,厘清医患关系,要学会将心比心。

  □质疑·综合类医院条件太好

  杨阳:虽搭景尽量真实

  有观众指《心术》里的医院条件太好,现实中难找。对此导演杨阳表示,该剧拍摄的主场景是华东医院,这个医院非常高级。另外,平时的拍摄不能都在医院,于是搭了不少景,“要是真的去医院拍,病人会把你轰出去。有的时候用搭的景,有的是借的教育学院比较像医院的地方。”

  为了贴近真实,杨阳在医院的各个角落拍了上千幅的照片,然后复制,来还原医院的细节。“每一个角落我都拍了照片,医生、护士、护工,急救室、普通门诊室、手术间,我还拍了大量的病人,陪伴他们的人。他们的神态、衣着、打扮,手里拿了什么样的东西,我把这些都提供给服、化、道方面的人看。我认为这部戏的风格还是接地气的。”

  另外,杨阳说为了营造出医院里人满为患的效果,每天都要带着几十甚至是上百号群众演员,“哪怕是一条走廊里,我都要用各色人等把它铺满。每个人来现场的时候,他们要带不同的衣服,这个其实是我们对他们额外的要求。他们要扮演不同的人,有的拎着花篮,有的抱着饭盒,有的拎着兜子,有的拿着X光片,有的拄着拐,有的要扮演瘸子,有的扮演病人。”杨阳认为,《心术》中的群众演员功不可没。

  帮医生过了头

  六六:将心比心多宽容

  《心术》被六六形容为直面医患关系,架起医患之间的桥梁,但剧中频繁出现的宣传式的台词被指过于为医生说话。有网友评论说,“《心术》可以看做是医生的集体吐槽”,甚至有人建议将剧名改为《医生那些事》。



  对于网友的质疑,编剧六六和导演杨阳都有话说。杨阳表示,并没有偏向,“这里边也有表现医生的失误,医生也有因为失误或者是因为责任心不强而出现事故,也有对于医生灵魂的剖析,也挺尖锐的。”杨阳认为,《心术》里有辛辣的,也有犀利的;有温情的,也有感动的;有诙谐的,也有幽默的,并没有片面化。

  六六也表示,“我在医院蹲点的时候亲眼见证过医生救活一个生命后的由衷喜悦,他们在手术成功后有种自我满足感,一种人性的光辉。外人看不见医生内心的挣扎,看不见他击破一个个难关获得胜利的过程,看不到他们为了手术与老医生、年轻医生争辩的过程,这就是我想在剧中展示的东西。”

  六六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还有己见,“人们可以原谅其他行业从业者的各种失误,但是无法原谅生命在眼前消失的痛苦,特别是亲人。将心比心,我们应该给医疗工作者更多的宽容与原谅。”

  □质疑·细节类特殊巡护不实

  杨阳:浓缩为突出特点

  有观众还对《心术》脱离现实医患关系及某些细节方面提出质疑。比如美小护“特殊巡护”的身份,她可以满医院地转悠,俨然是医院的总管。

  对此,杨阳解释说,“特殊巡护”美小护实际上是多个护士的综合体,这种做法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突出特点。“在医院,病房护士就是病房的,手术室护士就是手术室的。如果要严格按照医院的规定,手术室护士,病房护士,那可能就有很多个美小护了。但剧中因为要塑造人物,所以就变得跟生活中完全不一样,不可能在剧里出现有好几个‘美小护’,所以我们在戏里给她加了一个名号‘特殊巡护’。医院需要这样一个职位,美小护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人,所以她就自己要求做这个,因为她没家没业没有结婚没有男朋友,可以无偿地去做这些事情。”

  说到“特殊巡护”这个岗位的设计,主演海清也坦言,这确实是六六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护士是跟病人接触最多最直接的人,她的形象能更加丰富全剧的人物和故事。但是又不能出现很多个美小护,因此她综合了多个护士的特征,并专门给她加上这个名号。”

  手术台前调侃

  杨阳:并非全程都紧张

  在手术台前,医护互相调侃、拉家常的场面让不少观众惊出一出汗,“这也太儿戏了吧!”

  杨阳的解释是,有时一个手术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多个小时,不可能全程都特别紧张,“我也在那个环境待过,如果一直特别沉默,人的感觉真的会窒息,他们有时会说两句玩笑话,让整个场面轻松一点,缓解一下气氛,也是合理的。”

  主演海清表示,刚开始她也不太敢相信,“手术室怎么能聊别的呢?后来我去医院实习,发现在手术准备的过程中,比如消毒的时候,等器械的时候,他们会说一些别的,很正常的,不可能每一秒钟都紧绷着。这一点上,这个戏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医生的状态、护士的状态。”

  美小护戴首饰

  海清:她们生活更要美

  另外,美小护佩戴着首饰耳钉、项链,也引起争议。有网友表示“护士上班时间是绝不允许佩戴的”。

  海清表示,戴这些饰品,不是刻意美化医护形象,而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呈现他们的真实状态。“其实,我们看到的医院小护士头上戴的卡子更花哨。有一次我一转头还以为是个果盘呢。上面有西瓜、小香蕉,一排小卡子。小护士都很爱美,我觉得很正常,因为都是年轻的女孩。而且也是为患者着想,作为患者你看到护士戴着这样的东西,你会觉得很亲切,会拉近跟她的距离。但是到手术室中肯定是要摘掉的,这个我们电视剧里也有体现,观众绝对不会看到美小护戴着耳环进手术室。”



  刘晨曦太完美

  张嘉译:生活中确实存在

  主角刘晨曦是神经外科威望最高的大夫。他不但医术精湛,更是医疗界真善美的化身。刘晨曦被观众指过于完美,生活中不太可能存在。

  对此,张嘉译回应说,“我认为是有的。我有很多医生朋友,他们都认为医生是神圣的,从和他们的交往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该职业相当尊重。”

  剧中,刘晨曦的女儿晕倒,他继续在手术台上工作,张嘉译认为,这也是现实的,“我与很多医生交流过,如果在手术台上得知家人可能有危险会怎么办。我还在心里小小地设想了一下,但是他们给出的答案是一致的——一定会将手中的工作完成。医生在手术中,没有任何事情能让他离开手术台。”

  本报记者许青红实习记者田瑞敏

  京华时报:《心术》:一把钝刀带来的痛感

  在看电视剧《心术》前,先读了六六的原着。原着以日记形式完成,纪实色彩很浓,间或穿插几段六六与网友的互动文字,不仔细分辨的话,果真会把小说当现实了。受叙事形式限制,小说并没有为电视剧提供良好的改编基础。难为六六了,在剧本创作上,电视剧故事对比原着有了不小的改动,起码,台词变多了。 六六的台词基本功不错,听着美小护、霍思邈们耍贫嘴,也蛮有意思。但听多了总觉得有点不对劲,这么像《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般的耍贫嘴,哪还有更多的篇幅,用来描写医患关系折射社会矛盾啊?所以,看《心术》时有点着急,总觉得电视剧没谈到大问题,没谈到骨子里,有时过于注重描述温暖,疏忽了冷酷一面是温暖最好的折射。

  后来想通了,指望一部电视剧来看透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各种复杂因素,是对创作者要求太高了。《心术》的性质,得先是一部具有观赏价值的娱乐产品,其次才是一部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这年头电视剧纷纷躲避现实都来不及,好不容易出了部《心术》,大家要爱护,要用高收视率支持,由此才会吸引更多导演转到现实题材中。

  既然是娱乐产品,不妨从其娱乐性谈起。这部剧最值得称道的是演员的表演,海清饰演的美小护,在原着中所占篇幅并不多,为了突出这个角色,编剧给她加了不少台词。于是我们不断在剧中看到海清“吧啦吧啦”地说话,嘴皮子比在其他剧中当媳妇时要灵快得多。

  吴秀波饰演的霍思邈,张嘉译饰演的刘晨曦在剧中的表现都极其放松,乃至于有点放松得过火。不晓得导演用什么方式,让演员卸掉了面对这个独特题材的包袱。演员演得放松,观众自然看得也不紧张。问题就出在这儿,放松感虽带来了观剧舒适度,但缺乏紧张元素总会让人若有所失。

  《心术》的播出有它的社会价值,它能帮观众认识那些在就诊台后不苟言笑的医生,在工作之外其实和每个普通人是一个样子,有着大家都有的爱欲情仇。《心术》无意为医生开解,它只是(也只能)把一些可供言说的东西展现出来给大家看,让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有稍微多一些的理解。


  医生的手术刀讲究快、准、稳,但《心术》无法做到,它是一把钝刀,但一点点撕拉社会肌体的某个伤口。作为观众,如果能感到疼痛,那说明你还是一个正常人,需要沟通、理解、关爱,如果无动于衷,不能说电视剧拍得不好,只能说人心确实变了。

  法制晚报:《心术》国内热播 美国医疗剧因剧情真火了50年

  随着电视剧《心术》的热播,医疗题材的电视剧又火了一把。

  其实在中国,医疗剧并不是很多。近年来能给观众留下点印象的也不过是《柳叶刀》、《活着,真好》和《感动生命》几部。



  不过,在美国,医疗题材的电视剧集却已热播几十年。美国医疗剧发展出的独特形式,以及在真实性方面的保证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发展

  一部剧集播出50年 热度不减

  在美国,无论是白天播出的日间剧,还是在黄金时段热播的电视剧集,都有不少是取材于医疗故事和医患关系的。

  始播于1963年的《综合医院》讲述的就是发生在一家综合医院里形形色色人物的喜怒哀乐。

  这部剧集至今已经连续播出了50个年头,主要角色都已更换过10次以上,但依然保持着相当高的收视率和号召力。如好莱坞一线影星詹姆斯·弗朗哥都曾主动要求参与该剧集的演出。

  而在近几年开播的黄金档电视剧集中,医疗题材也成了长寿剧的主要类型。《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急诊室的故事》等诸多剧集都有着多年的播出历史。

  其中,已播出了八季的《实习医生格蕾》至今仍保持着每集千万人次以上的收视数据,最高一集的收看人数曾达到3880万人次。

  类型

  结合多种剧集形式 路线独特

  在美国,医疗剧的体裁类型十分丰富。

  为了能更好地吸引到观众,美国医疗剧集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剧情路线,将医疗剧与传统的爱情剧、温情剧甚至是破案剧和情景喜剧结合起来。

  刚刚在5月7日播出了大结局的《豪斯医生》,就是将破案与医疗结合到了一起,通过休·劳瑞饰演的医生格里高利·豪斯的诊断来对事件真相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

  而一度播出15年、培养出乔治·克鲁尼等诸多巨星演员的《急诊室的故事》则是将医疗故事与人物情感结合的严丝合缝,以急诊室里的人来人往来刻画医疗工作者生活的酸甜苦辣。

  困境

  不过,近年来美国医疗剧的日子也开始不好过了。

  由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电视剧业兴起之时,医疗剧就已经诞生,很多医疗题材都已经被挖了个够。因此,现在的医疗剧要想做出更深的突破难度不小。

  此前,CBS电视台曾投入重金打造的医疗剧《三河医院》,因为剧情没有新意而中途被砍。

  而已播出了八季的《实习医生格蕾》,也已经历了西雅图仁爱医院(电视剧中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的几度大变革,首席编剧尚达·里姆斯曾数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多次因为想不出有新意的电视剧情而崩溃。

  近年来热播的美国医疗剧

  剧名 播出时间 剧集长度

  《综合医院》 1963年-2012年 49季

  《急诊室的故事》 1994年-2009年 15季

  《豪斯医生》 2004年-2012年 8季

  《实习医生格蕾》 2006年-2010年 8季

  借鉴

  专业医师背后支持 真实性强

  相对于中国正在兴起的医疗题材电视剧,美国剧集在情感刻画和剧情严谨度上都有着很好的保证。



  在美国,由于所有的医疗剧在进行手术场景拍摄前,都必须经过美国相关的医疗机构的审核和培训,所以在美剧中出现的部分医疗场景,虽然略显血腥,但真实性很有保证。

  此外,美剧的编剧团队都有相关专业背景。例如播出8年的《豪斯医生》,编剧至少让150种怪病“走进科学”。

  在编剧团背后,还有着以专业医师队伍为核心的智囊团,为每一个案例提供科学支持。

  美国《时代周刊》曾以《实习医生格蕾》等医疗剧为例进行民意调查称,电视剧有时可充当教育角色。

  此外调查显示,1994年始播的医疗剧《急诊室的故事》,增进了公众的健康知识。而就获取健康信息而言,观众很多时候更愿意在剧情中接受教育,而非直接式说教。

  ●连线

  美国医生:不愿看医疗剧

  《心术》开播后,不少剧情受到观众和专业人士的质疑。而对于红遍全球的美剧,美国医生是如何看待其专业性的呢?

  《法制晚报》记者采访了美国纽约洛契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急救护理主任、麻醉医师皮特·J·帕塔科斯,他表示,作为专业人员,他不愿看医疗题材的电视剧,因为职业道德让他难以容忍剧集中出现的显而易见的错误。

  帕塔科斯以中国观众熟悉的《实习医生格蕾》举例说:“我和同事在提起这个电视剧的时候,更多的是不自觉地谈论起其中不符合实际的地方。”

  面对中美医疗剧都存在的问题,帕塔科斯表示:“身为医生,我们对此也很理解,毕竟编剧并不是专业的医疗人员。而且虽然有些剧情会有专业医生的指导,但是也同样很难顾及到方方面面。”本版文/记者 许思鉴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9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