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加州: 為孩子"爬藤" 中國父母舉家遷往硅谷學校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不過,她仍然覺得,“我的父母為我做了很多。他們移居國外。如果我失敗了,這一切豈不是都白費了嗎?”


帕洛阿爾托的許多“學習型媽媽”在搬家後都會繼續接受自己的教育

莉莉·邱是WizChinese的會長,WizChinese是一個於2014年在帕洛阿爾托成立的華人父母互助組織。她說,他們為移民父母組織研討會,並就從大學申請到讓孩子參加AP課程等方方面面提供建議。




在庫比蒂諾公共圖書館的普通話雙語故事時間裡,艾薇·林和她的兒子科林正在制作感恩節手工藝品。

該組織財務主管徐安表示,許多人經歷了文化沖擊,尤其是美國大學錄取制度的“黑箱”性質,這意味著錄取是基於多種標准,這與中國相對直接的入學考試截然不同。

或許最切實的挑戰是語言障礙。

溫迪·史的兒子上一年級時,在帕洛阿爾托小學操場上撞到了頭,縫了十多針。史女士2014年才搬到帕洛阿爾托,當時她是一名“備考媽媽”,不會說英語。“我當時嚇壞了,”史女士用普通話說。

施女士說,如果換作一位講英語的家長,她可能會嚴厲斥責學校,說她的兒子是在學校的監管下受傷的。如果她身在中國,她肯定會這麼做。但她沒有,而是自掏腰包支付了縫針的費用,之後再也沒有提起過這件事。


帕洛阿爾托學區董事會成員羅文娜·邱(Rowena Chiu)是香港移民的後代,她說她認為講普通話的移民父母往往不參加學區董事會會議,因為存在語言障礙和不鼓勵自我倡導的規范。

邱說:“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亞裔家庭面臨的困境在於,他們被認為享有特權。但即使是享有特權的家庭,也可能因為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而遭受不平等待遇。”




在庫比蒂諾公共圖書館的普通話雙語故事時間裡,Peggy Liu(中)和兒子 Lennon Yu 一起玩耍。

其他困難則更為深層次。

高女士感覺自己2018年搬到帕洛阿爾托後經歷了一次“重生”。她離開了年邁的父母和化工行業的高薪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媽媽。她在美國的唯一一份工作是在布魯明戴爾百貨公司做銷售助理。她說,她的中國文憑在這裡沒什麼用。

上海,她有能力雇傭兩個保姆做飯打掃。而在帕洛阿爾托,她卻發現自己要同時扮演母親、司機和廚師的角色,照顧兩個兒子。

“我們來到這裡,就成了無名小卒,”她說。“在上海,我們是社會上的重要人物,可以利用各種資源來幫助孩子。”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8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