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德語媒體:中國新航母的致命瑕疵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德語媒體:中國新航母的致命瑕疵


《世界報》發表長篇報道稱,十一月初正式服役的中國新航母“福建號”標志著該國海軍建設的一個新裡程碑,但這艘航母的一個設計錯誤,也引起了廣泛爭議。《商報》評論稱,德國財長上周的訪華行程,暴露了德國在對華關系中的被動處境。https://t.co/ctnzmOzjL1— DW 中文- 德國之聲 (@dw_chinese) November 25, 2025

《世界報》發表長篇報道稱,十一月初正式服役的中國新航母“福建號”標志著該國海軍建設的一個新裡程碑,但這艘航母的一個設計錯誤,也引起了廣泛爭議。《商報》評論稱,德國財長上周的訪華行程,暴露了德國在對華關系中的被動處境。


《世界報》報道寫道,“福建號”是中國海軍的第三艘航母,也是第一艘擺脫了陳舊俄式設計的、真正的中國國產航母。今年11月初,福建號正式服役時,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親赴海南省一座海軍基地參加慶典儀式,足以顯現這艘航母對中國的重要性。這篇題為《中國新航母的致命瑕疵》的文章寫道:

“隨著這艘航母投入使用,中國首次真正具備了遠海投射的實力。這艘航母能將數量可觀的戰機投放到南中國海有爭議的第二島鏈,並在那裡參與行動。這艘航母以緊鄰台灣的福建省命名,也絕非偶然。‘福建號’強化了中國在該地區的海上強權地位,對菲律賓台灣越南以及日本而言,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隨著這艘航母投入使用,中國首次真正具備了遠海投射的實力。”圖像來源: Pu Haiyang/Xinhua/IMAGO

‘福建號’還能夠支持中國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通往非洲的重要航道上開展行動。這艘航母的服役,使中國海軍從一支純沿岸海軍一躍發展成可以開展全球行動的藍水海軍。然而,細究之下,卻不難發現,中國在航母建造方面還有漫長的學習探索之路要走:‘福建號’就因設計缺陷,功能發揮受到了極大限制。

乍看起來,福建號同美國尼米茲級航母有很多相似之處。艦長315米,排水量8萬噸,是世界上除美國海軍之外,體量最大的航空母艦。然而,它仍比美國最大的核動力航母小約20%,且使用常規燃油渦輪機,而非核動力系統。

美國最新的航母一樣,‘福建號’也使用電磁彈射系統EMALS發射艦載機,從而不再需要老式的甲板起降跑道。這種電磁彈射系統可以彈射起飛更重、航程更遠的戰機,從而使中國航母的作戰范圍比此前有了極大的擴展。此外,這艘航母足夠大,可以同時搭載多種機型以及包括預警機在內的多支完整的飛行編隊。

“暫時尚無法抗衡美國海軍”

直到2012年,中國海軍還沒有一艘可以投入實用的航空母艦。而現如今,中國已擁有三艘航母,隨時都可以保持至少一艘航母處於巡航狀態,此前只有美國海軍擁有這樣的能力。但與美國海軍相比,‘福建號’卻有一個暴露了中國設計師經驗不足的嚴重缺陷:盡管體積龐大,卻無法保障多架戰機同時起降。






《世界報》:跑道設計的缺陷,使戰機同時起降的次數受到限制。圖像來源: Li Tang/Xinhua/IMAGO

傾斜式跑道甲板的設計,導致戰機降落時要穿越三條彈射道中的兩條,這樣一來,僅剩一條彈射器可以同時用於起飛。但第三條跑道的噴氣導流板則會阻擋起飛戰機的噴射氣流,其結果是,只要噴氣導流裝置處於運作狀態,降落戰機就不能前往維護區加油和裝載武器,也不能進入機庫。戰機必須在跑道上完成復雜的掉頭動作,從而阻塞了後續戰機的起降動作。”

《世界報》報道指出,設計缺陷使“福建號”的戰機起降量僅能達到美國同等航母的一半左右,再加上運營現代化航母方面的經驗不足,使中國海軍在短期內仍難以成為抗衡美國海軍的力量。


“衛星圖片上可以看到的巨大船體模塊和反應堆掩體顯示:中國的第四艘航母將采用核動力。建造中的巨大船體顯示,它的排水量可能會超過 11 萬噸。也就是說,中國下一艘航母將同美國的最新航母具有同等規模。預計可以搭載約 90 架戰機,可以無需補給持續運行數月之久。這一次,中國必然會吸取‘福建號’的教訓,因此美國的領先優勢被趕超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福建號’不僅僅只是一種新式裝備,更體現出了中國成為海上強國的決心。盡管技術上存在缺陷,運營經驗也有待提升,但‘福建號’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中國首次得以在遠洋展示本國的軍事實力。北京告訴世人,中國具備極強的學習能力,並願意吸取經驗教訓。

盡管‘福建號’存在技術不足,但仍是對西太平洋沿岸國家以及低估中國海軍野心的人發出的一個警示信號。”

“風光不再的德國經濟”

《商報》發表評論稱,此次德國財政部長克林拜爾的中國之行使德中實力對比的變化得到了充分顯現,與其抱怨中國的產能過剩和政府補貼,不如反思德國競爭力的嚴重衰退:

德國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和份量,一向是以德國的經濟實力為基礎的。憑借強勁的出口以及領先的技術,德國能夠為其他國家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克林拜爾對中國副總理表示:德國經濟也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了貢獻。但這類說辭聽起來更像是對歷史的一種善意回顧。毫無疑問,德國企業仍活躍在中國市場上,在一些領域,德國技術仍受到廣泛推崇。但在許多領域,中國人正在迎頭趕上,甚至已經超越了德國。電動汽車只是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例證而已。有鑒於此,貿易領域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德國企業,尤其是汽車行業的在華銷售額正在大幅下滑。與此同時,中國企業正在成為德國企業強勁的競爭對手,甚至在歐洲本土也不例外。

角色互換已經露出了端倪:德國聯邦統計署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仍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但大前提則已不同以往。德國對華出口正在下降,中國對德出口正在增長。在北京看來,德國已經不再是技術供應國,而更是一個銷售市場。這也就解釋了中國為什麼會敦促克林拜爾盡快減少貿易壁壘。

克林拜爾以及歐洲都在抱怨中國的產能過剩和補貼政策,這種抱怨當然是合情合理的。既然不能開展公平的競爭,就有必要考慮使用貿易保護主義工具。但說一千道一萬,不應忘記的是,問題的最大根源恰恰是德國經濟競爭能力的下降。"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