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一個史無前例的新"省會",誕生了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中國最大直轄市,迎來史無前例重大調整。


三區合並 重大行政區劃調整

11月6日,重慶官方宣布了經國務院批復的重磅行政區劃調整:


簡單來說,重慶依托兩江新區國家級新區,撤銷江北區、渝北區,“三區合一”設立兩江新區。自此,重慶全市從38個區縣變成37個區縣,中心城區則由9區變成8區。

這背後的意義在於,兩江新區完成從“經濟功能區”向“行政區”的跨越。

兩江新區原本是國家級新區,即功能區。2010年6月18日掛牌,成為了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後的全國第三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

與省、市、縣、鄉等行政區不同,功能區並非一級完整的政權組織,而是為實現特定經濟發展目標而設立的管理區域,比如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等。

不過,在部分超大特大城市,經濟功能區與行政區交叉,會導致條塊分割、職責邊界不清、空間碎片零散並存等問題。此前的兩江新區,地跨江北區、渝北區、北碚區三個行政區,實行“1+3”聯合開發模式。隨著時代發展,功能區和行政區割裂,管理重疊與管理真空並存的情況不時出現,嚴重影響區域高質量發展。





這一次區劃調整,就是一次管理權與責的梳理,去內耗、簡化行政上的流程,充分釋放兩江新區的發展空間。



調整之後,新兩江新區面積約1360平方公裡、人口約352萬,GDP有望突破6000億元,直接晉級中西部經濟、人口雙料第一大區,在全國與深圳寶安區、青島黃島區處於同一區間,躋身第13位。

更深層次的信號還在於:重慶作為全國面積最大的直轄市,無論是土地面積、人口規模還是行政級別,都與省雷同,新兩江新區的誕生,標志著重慶步入“強省會”時代。



強省會 做大做強兩江新區

強省份需要多中心,弱省份需要強省會。

放眼中西部,一些省份本身體量、資源、產業相對有限,不可能在不同地市均分。而一個地方,如果連磁吸力強的大城市都沒有,何以參與區域競爭、競奪國家戰略,何以抵御沿海地區的人口虹吸。

參照隔壁的成都,自強省會戰略實施以來,經濟體量實現歷史性跨越,GDP達到2.35萬億元,超越杭州位居全國第七;常住人口突破2147萬,近5年人口暴增500萬,逆轉人口流向;構建起“萬億級引領、千億級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先後獲得國家戰略腹地、西部陸海新通道門戶等重大資源傾斜。

因此,對當下的重慶而言,做大做強核心區域,既是發展現實,也是戰略必然。

而新兩江新區以不到2%的面積貢獻了全市約20%的GDP,是重慶無可爭議的經濟心臓;人口占據全市10%,規模第一;集中了江北國際機場、果園港等關鍵開放基礎設施,是重慶建設內陸開放門戶的核心載體。



兩江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陳文森 攝)

並且,官方在對新兩江新區的定位明確表示:

進一步完善綜合配套功能,實現產業集聚、功能耦合、通道賦能、協同聯動,促進國家級新區與行政區協調發展,形成中心城區核心增長引擎。

就此而言,新兩江新區幾乎承擔了一個省的“省會”戰略支點的角色。更關鍵的是,重慶最重要的產業,也幾乎全部集中在兩江新區。

作為一座旅游城市,很長時間裡,重慶給人的印象都是欠缺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的新意。但事實上,重慶的制造業猛得很:

生產了全球近五成的筆記本電腦,遠超昆山和上海;

汽車產量全國第二,僅次於深圳,孕育了問界、阿維塔、深藍等新能源汽車品牌;

承包C919大飛機一半以上鋁材,以及全部的航空玻璃原片;

集成電路產量沖進全國前八,一躍成為中國西部半導體之都;

誕生了長安汽車、賽力斯、智飛生物、龍湖集團、宗申集團等一批巨無霸企業,吸引了惠普、京東方、華為、宏碁、華碩、聯想等行業巨頭落戶。


以此為基礎,重慶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即:3大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群、3大五千億級支柱產業集群、6大千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和18個新興產業集群。



按照每個區縣不超過2個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和不超過4個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的明確布局原則,新兩江新區占據了3大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群中的2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和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也是重慶最重要的支柱產業。





這2大萬億級主導產業加上4大特色產業,將是新兩江新區充當整個重慶經濟發動機的關鍵。

重慶GDP發動機

作為重慶汽車產業的“心臓”,兩江新區承擔整車研發、總裝、關鍵部件生產,是整車制造企業和核心配套企業最集中的區域。

這裡集聚了長安、賽力斯等10家整車企業和超過200家核心零部件企業,是問界、阿維塔等熱門車型的誕生地。2024年,兩江新區汽車產量達125萬輛,總產值近2500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的產量超過55萬輛,占重慶總產量的58%左右。

行政區劃調整後,新兩江新區不僅承接了原來的汽車產業基礎,而且能夠打破行政壁壘,快速協調產業鏈資源,讓整個引擎爆發出更大能量。


例如,原本分屬於江北區和渝北區的長安汽車及賽力斯,可協同打造世界級整車研發平台,輔以博世、麥格納、恩智浦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研發平台,打通“總部型研發+整車制造+核心配套”全鏈條發展格局。

同時,圍繞新兩江新區,周邊區縣形成了涵蓋電池材料、動力電池、汽車電子、車身、底盤、內外飾等完善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鏈。在全區一盤棋的調動下,通過151項細分產品供應能力清單,使得整車企業的需求與零部件企業的供給能夠更高效地對接,從而提升本地配套率,增強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最終,形成一個深度集聚、高效協同、具備強大韌性的本地供應鏈體系。

兩江新區不僅是重慶汽車產業的主陣地,也是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的集聚區。

圍繞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智能終端三大領域,兩江新區構建了以京東方重慶為龍頭,從石英砂、顯示面板到顯示終端的新型顯示全鏈條布局;聚集象帝先、紫光展銳等IC設計企業,形成了硅片制造、IC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等集成電路全環節產業鏈;以紫光華智、峰米科技等智能終端產品頗具規模,打造了從關鍵核心元器件到高端整機品牌的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與新能源汽車發展邏輯相似,區域規劃調整後,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制造業能夠加速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爆發更大潛力。

但更重要的是,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將與新能源汽車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從而撬動一個超級萬億賽道——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

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

智能網聯汽車深度融合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被視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制高點。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到2025年中國智能網聯市場規模將接近萬億元,2030年有望突破5萬億元,“車路雲一體化”相關市場規模更是超過14萬億元。而目前,中國市場規模超過10萬億的產業不超過5個。

從產業鏈環節來看,智能網聯汽車中短期智能座艙和ADAS將率先落地,長期發展高等級自動駕駛、V2X車聯網、圍繞出行的服務及應用。



尤其是智能座艙,在新車滲透率已經突破60%,每10輛新車至少有6輛搭載智能座艙。其中,核心配置中滲透率最高的產品包括中控屏、語音交互、車聯網、全液晶儀表、OTA等。



這些賽道正是新兩江新區強勢領域,可將短期主攻目標放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系統級集成。



核心優勢在於產業鏈的深度協同。充分利用轄區內長安汽車、賽力斯等整車企業的龍頭牽引作用,與本地顯示面板龍頭企業京東方等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企業緊密結合,有效實現技術快速迭代和成本優化。

最終,以智能座艙為切入口,借助入圍“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首批應用試點城市名單”的優勢聚焦自動駕駛,構建領先優勢;然後,逐步向高等級自動駕駛、V2X車聯網等高價值領域擴展,鍛造出一條更強勁的產業增長極,助力重慶坐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1 秒